不稂不莠,是古代俗语,但至今还在江南民间应用。稂和莠都是田中的稗草、狗尾草之类的杂草,它们同田中的禾苗争阳光、水分、肥料,影响禾苗的成长,历来被视为有害之草。于是,大家把寄生社会、没有出息、游手好闲的弟子比作稂和莠,说他们不是稂就是莠,产生了“不稂不莠”这句俗语。这句话还用于文学,较早出现在《南齐书》,东昏侯做皇帝,沉湎酒色,朝政日下,太后下诏让他退位,说他“不稂不莠,难坐大宝”。后来,《红楼梦》中也有这句话,说宝玉渐长,贾母吩咐贾政及早留意他的婚事。贾政回道,姑娘要选好的,自不必说,然而第一要他自己学好才好。不然,不稂不莠的,反倒耽误了人家女孩子。所以,不稂不莠这句话在江南流传甚广,昆山人也常说。
不过,昆山人还有一句叫“不郎不秀”,用来比喻在社会上混得高不成低不就的人。此语典出沈万三,明代人田艺蘅说过,沈万三又叫沈三秀。秀是元代把社会上出头露脸的人分为郎、官、秀三等中的末等。这等级有严格的规定,尽管有的人事业上有成就,名声很高,但身份属于末等的,只能称秀。像当时不少南戏名角,相当于现在的大腕明星一样,只因为戏子属于末等,她们的艺名后面往往有个“秀”,顾阿瑛玉山草堂就有天香秀、丁香秀等佳丽。沈万三虽然会弄钱,成为一方巨富,但封建社会重本轻末,商为末,同戏子一样,名气再大,都只能列入“秀”的一级。沈万三家缠万贯,交往的都是名门豪族,郎字辈人无,常弄得他很尴尬,有的干脆叫他沈三秀,但他又不甘心,人们嘲笑他“不郎不秀”,于是传下了这句俗语。(周刚)
昆山把有的人敢顶着风险而上,做事没有顾忌的人称他“屙屎屙脱了胆”。与此对衬的是,把做事畏首畏尾缩手缩脚的叫“没有胆”或“胆小鬼”。人的勇气大小怎么同“胆”挂上了钩呢?
原来,中医学中有“胆主决断”的说法,人敢不敢办事,敢不敢负责任,全由胆决定。也许,一个人的气魄大小真的与胆有关。传说,三国后期,蜀中姜维被擒,晋军剖出他的胆,竟有鹅蛋那么大,所以作战勇猛彪捍,至今传下“胆大做得将军”的说法。不过,现在有的人胆疾严重,用手术取走了胆,也照样活着,也许古人相信了这种说法,才引发这些传说。(周刚)
“肉烂勒汤里”这句话的出典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它有一段传说故事。
据传,吴王建造苏州城后不久,在苏州东边的娄水河边,有一家比较宽裕的农家商户。这一年新媳妇刚刚过门半年,家中仍然是婆婆当家,新媳妇呢?手勤脚快操持家务,颇得邻居们赞赏。
一天,婆婆买回了蹄膀和萝卜,关照媳妇放在砂锅内烧煮。媳妇听话,将砂锅架在火上后,自己又去忙开了其它家务活儿。但由于媳妇一时忘记了照看砂锅,一段时间后突然想起,再去看砂锅时,里面的蹄膀已经煮得稀烂,几乎看不到肉块了。婆婆知道后非常不快,斥责媳妇做事没头脑,不用心。媳妇无话可说,只得啼哭流泪。这样一哭一闹,惊动了隔壁邻居,就过来相劝。邻居们问明情况后,就好言相劝道:“好了,别气气恼恼的,反正肉烂勒汤里,又没拿到外面去,还是你们自己一家人吃的啊!”最后,邻居中还有人幽默地调侃了一句,说:“媳妇知道你婆婆年纪大了,牙齿不利落了,肉烂勒汤里不是更好吃吗?”一句话,说得婆婆也笑出了声来。
这个故事传开后,众人都知道这话的意思:东西还在自己家里,又没给别人,何必吵吵闹闹呢!这样,就渐渐形成了一句俗语,且应用也非常广泛。此后,凡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为经济问题发生争吵时,相劝的人就说:都是一家人,不要争了,肉烂勒汤里,肥水没流外田,总管都在自己家里嘛!(高柏勤)
“荡空筲箕饭”这句俗语指的是为成家的年轻人,吃饭穿衣均由父母操持,自己无忧无虑没任何负担。他们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更不理解父母的艰辛与生活的不易。至于这句话的出典,倒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
那时,昆山北门外六七里处有个村庄,因这里范姓人居多而,主人范老伯是庄上年岁最大的老人,因他老来得子,所以在他六十多岁时,儿子才18周岁。按理小伙子长大成人就该替父母操持家业了,可是,这个儿子因被老夫妻俩宠贯了,又加上他不思进取,故而他虽然长得身强力壮,却从不懂种田锄地、经商挣钱,一天到晚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旧时代的农村里,一到夏忙季节,每家每户都会把烧好的米饭盛入专用的饭筲箕里,防止天气炎热,米饭变馊,就将饭筲箕挂在比较通风凉爽的屋檐之下,等到需要食用时,就取下筲箕盛饭便可。这个范老伯家亦然如此,这样,这位不懂生活艰难的小年轻,只要感到肚子饿时,便取下筲箕吃饭。
一日,他正取檐下筲箕要吃饭时,邻村一位老秀才正巧路过看见。这位秀才早听说范老伯儿子不懂劳作,今日见其只知自己吃饭,不知父母在田间劳动。他又见那饭筲箕挂在檐下是荡在空中的(因防猫咪等偷着爬食),于是便脱口说道:“荡空筲箕饭好吃,田里重生活难做。”可惜的是,这位被宠坏的懵懂年轻人,根本就不懂秀才说话的意思,他依然故我在饭筲箕里盛饭吃饭。但这句话却被庄上的其他人听见后,就迅速传扬开来,从此,吃荡空筲箕里的饭,便成了专说那些吃爷娘着爷娘、不知生活愁滋味的年轻后生,并形成了一句生动的惯用语,传播极广。(高柏勤)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