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趣说昆山俗语故事(3)

昆谊2024-03-25

嘎三胡

昆山方言中将几个人在一起闲聊叫做“嘎三胡”。这所谓“三胡”究竟是哪三个人?据说就是胡雪岩、胡公寿和胡宝玉。

“三胡”中的第一位是胡雪岩(1823~1885),名光墉,安徽绩溪人,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富可敌国的晚清著名企业家、政治家。在杭州开办胡庆馀堂中药店闻名于世。后至浙江巡抚府做幕僚,为清军筹运军饷器械,清同治五年(1866)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胡雪岩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宗棠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二十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后来民间有了“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之说。

“三胡”中的第二位是胡远(1823—1886),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寓居上海。字公寿,号瘦鹤、小樵,别号横云山民,著名书画家。工山水、兰竹、花卉,集古今诸家之大成,成为一代名家,为“海上画派”代表画家之一,书法也独树一帜,当时江浙一带名士对他无不佩服得五体投地。

“三胡”中的第三位是位女性,名叫胡宝玉,清末上海名妓。据说她是上海小刀会义军中飞虎将潘起亮的女儿。胡宝玉出生于1835年,正是小刀会于上海起义那一年。小刀会失败时,因胡宝玉的母亲只是潘起亮的外室,故母女得以幸免。胡宝玉10多岁时便开始了青楼生涯,艺名“林黛玉”,由于长得“圆姿替月,秀压羞花,北里中殆无其匹;而周旋应对,尤为同辈所不及”,所以很快便成了上海身价最高的妓女。不过令胡宝玉名垂上海妓界的主要原因,是她开创了许多“上海第一”:当时由于广州比上海早开埠,以致上海人对广州的生活模式趋之若鹜,而胡宝玉也“慕珠江风月,遂作岭南之游”。从广州置了一房间红木家具带回上海,据说上海有所谓“红木房间”即由此而始。另外,上海本地妓女中最早能用英语与外国人交谈的人便是胡宝玉。原因是她早已洞悉在上海开埠后,英语将成为所谓“上流社会”中最普遍的交流载体,所以她主动与一些客居上海的“咸水妹”(专门接待洋人的广东籍妓女)们交往,很快便掌握了基本的英语会话。而且,胡宝玉还把“咸水妹”的“前刘海”发型带进上海妓女界,并掀起了一阵潮流,妓女们争相效仿,成为时尚。当时上海“月份牌年画”里的年轻女性全是这种发型,老昆山人应该还有记忆。

因为这三个人事迹颇多,常被人作为饭后谈资,所以就有了“嘎三胡”一词。当然,上述说法也不过是传说而已。(郑涌泉)

脾胃皱

皱,也是昆山土话,表示歹、不好。昆山人把胸襟狭隘、气量小,门槛精、不能容人的人往往说他“脾胃皱”或者“皱脾胃”。说人不好,为什么搭上“脾胃”呢?这也可以从中医学中找到解释。

按中医理论的说法,脾有运化食物的功能,帮助胃消化食物。所以中医学称脾为表,胃为里,两者互为表理。脾胃运化正常,人的食欲也就好。若脾胃不好(有病),人就吃不下东西,或者食则吐,说明胃中不能容物了。所以人们把气量小,不能容人的人说成“脾胃皱”(不好),这比喻很恰当。(周刚)

痰迷心窍

昆山人把一些爱说大话、明知办不到而执意妄为的人叫“痰迷心窍”。其实,“痰迷心窍”是中医临床的一种症状,表现为病人高热后丧失意志,说胡话。中医学认为,心藏神,这神就是意志,病人出现高热,导致发热后精神亢奋,意志失控,狂言乱语。“痰”在中医中还有个解释,指经脉妄行病入膏肓,病人出现狂言乱语,说明病重,所以叫“痰迷心窍”。

直到现在,西医盛行,人们还把那些牛皮吹得野豁豁,期望值高得离谱的人叫“痰迷心窍”,说明方言有很强的生命力。(周刚)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