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方言中常说某人“二百五”,意指办事不精明。出点是这样的——
两千多年的春秋时期,河南洛阳有个叫苏秦的人,他用“悬梁刺股”的求学精神,通读了姜太公兵书后到各国去游说。当时秦国最强大,他时刻想吞并诸侯,统一各国。苏秦凭他三寸不烂之舌,倡议合纵。公元前318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终于联盟,建立了合纵国。
秦王得知六国合纵抗秦,派刺客到齐国,与齐宣王的重臣田文合谋刺杀了苏秦。齐宣王为了替苏秦报仇雪恨,心生一计,把苏秦的头颅割下来,悬挂在城门口。并贴出告示:苏秦里通外国,是个卑鄙小人。他被杀死,罪有应得。今我赏赐黄金一千两,奖励为民除害的侠士。告示贴出后,先后有四个人前来领赏。齐宣王对他们说:“既然你们都说苏秦是自己杀死的,那么这一千两黄金怎么分配呢?”那四个人异口同声地说:“每人二百五。”齐宣王听了这般言语,怒发冲冠,一挥手说:“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砍了。”
从此以后,“二百五”这个方言俗语就不胫而走,成为“憨大”、“傻瓜”的代名词,一直流传至今。(王长根)
在苏南一带,流传很广的一句俗语为“十三点”,此话用来形容言语、行为不太正常、不合情理的人。
据传,“十三点”这句俗语的来源是由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台经典戏剧而来。这个剧目几乎家喻户晓,祝英台回家,梁山伯热情地十八相送,祝英台运用各种比喻,表面自己是个女子,愿与梁山伯结为夫妻,可是梁山伯呆头呆脑,毫无知觉,反而责怪英台,完全像个傻子。而且,“梁山伯”三字的谐音,可以读成两、三、八,这三个数字加起来正好是“十三”。
同时,“十三点”也有痴呆的意思。这一个“痴”字,正好也是十三划。因此,“十三点”一语原出于隐语。梁山伯是十三,书童四九加起来也是十三,而一个“痴”字又是十三划。故而“十三点”在民间被广泛使用。生活里,像梁山伯那样的人都被称为十三点;又如甲、乙两人在一起讲话,甲对乙讲了许多话,可乙还是没能理会,傻里傻气的样子,甲就会气恼地说:“你,十三点啊!”意思是跟梁山伯一样的傻气。
以上是贬义的一面,可还有褒的一面,比如:某人拿出自己的积蓄,捐给了慈善机构,朋友就戏谑地对他说:“捐这么多钱,你十三点啊!”这又宛如祝英台爱梁山伯之意,表示了亲热支持。(高柏勤)
寡妇改嫁后带到男方去的孩子。为什么是“油瓶”?原来,后来的男方往往在娶亲文契上加上一项,说是“拖带有病子女若干随来夫家”,即使小孩子很健康也要这样写,日后若有三长二短可摆脱干系,免得生父族中之人前来纠缠。如带来的小孩受继父虐待而死,可解脱责任。久而久之,便成通例。凡娶有孩子的寡妇时,必注明“拖带有病……”,因“有病”与“油瓶”在昆山话里同音,渐渐地讹成是“拖油瓶”了。(郑涌泉)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