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岚皋县城关镇城关村南500米的夜壶石,清代。该遗址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南北长径220米,东西短径30米,总面积约660平方米,寨门已毁,仅存寨基及部分寨墙。寨墙依山石走势而建,东面为悬崖,无寨墙,西南北三面寨墙以块石垒砌而成,高2—3.5米不等,厚0.80米。旧时曾是当地百姓防御土匪之处,现已废弃。
位于岚皋县晓道乡黄兴村西北约1公里的太平山侧峰,清代。寨址西高东低,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东西长径70米,南北短径4米,占地约280平方米。寨墙高为2米-4米不等,厚0.8米,块石垒砌而成,依山石走势而建。有前门和后门两道寨门,皆为抬梁石门,条石垒砌而成,高1.8米,宽1.2米,厚0.8米。旧时曾是当地百姓防御土匪之处,现已废弃,保存较好。
位于岚皋县晓道乡黄兴村东南约500米的太平山主峰,清代。遗址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东西长径82米,南北短径4米—9米,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寨墙基本完整,高为2.5米-5米不等,厚0.8米,块石垒砌而成,寨墙上有垛口、了望口、射枪口等。共有前门、二道门、三道门和后门四道寨门,皆为抬梁石门,条石垒砌而成,高1.8米,宽1.2米,厚0.8米,现后门坍塌,其余三道门保存基本完整。旧时曾是当地百姓防御土匪之处,现已废弃。
位于岚皋县佐龙镇佐龙村南约1公里的乌龙山顶,清代。寨址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东西长径85米,南北短径11米,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寨墙基本完整,南面寨墙部分坍塌,寨墙高为2米-6米不等,厚0.8米,块石垒砌而成,依山石走势而建。共有前门和后门两道寨门,条石垒砌而成,前门高1.8米,宽1.5米,厚1米,后门部分坍塌。整个寨址主体轮廓较为清楚,废弃已久。
位于岚皋县城关镇大北街的城关小学内,清代。烛峰书院始建于清代,光绪七年改设为砖坪小学堂,现为岚皋县城关小学所在地,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存青石碑2通,其一为“捐修烛峰书院碑”,同治五年(1866年)立。碑载“兵(太平军)燹之余”,众绅捐资重修一事;另一为“改设砖坪小学堂捐户碑”,光绪七年立,首题“改设砖坪(岚皋)小学堂各捐户碑记”,文载砖坪厅城关等二十八保捐输钱银、水田,“以为砖坪学堂常年经费”一事。
位于岚皋县佐龙镇西厢村北3公里的卡房,清代。遗址长600米,宽250米。包括冶炼场一个,矿洞两个,南北分布,两洞相距200米。其中北侧矿洞洞口呈不规则长方形,宽1.9米,高1.4米,深约82米,矿洞前有开采时残留的石渣;南侧矿洞洞口呈长方形,高1.5米,宽1.2米,深约26米,洞口边沿有长满绿绣的矿石。冶炼场位于矿洞西部600米左右,呈长方形,南北长36米,东西宽12米,现为耕地,残留有冶炼过的矿渣。
位于岚皋县佐龙镇西厢村北3公里的卡房,清代。遗址长约25米,宽10米,南为峡谷,西北为陡坡,东为高山丛林。矿洞洞口部分已被矿渣掩埋,现呈较规则圆形,直径约1.15米,竖井,因工作条件有限,矿洞深度无法测量。
位于岚皋县佐龙镇蜡烛村东北10公里的蜡烛山主峰顶,明清时代。遗址分布在山脊的东西两地,分为上殿和下殿,庙已毁,遗有上下殿基址、百步石阶、灰板瓦、素面砖和祖师庙燃灯功德碑两通。其中上殿基址长28.7米,宽9米,占地面积约260平方米,台基平均高约3米;下殿基址长33米,宽11.1米,占地约365平方米,台基平均高约2.8米。两殿之间有百步石阶相连,每级石阶高0.14米,宽1.23米,进深0.25米。祖师庙燃灯功德碑其一碑阳上首正中有线刻书剑图纹,碑身两侧有线刻缠枝花纹,阳刻额题“万古千秋”,碑身楷书阴刻,记载灯油募化人名单。
年款为嘉庆二十一年;碑阴上首正中有线刻书剑图纹,碑身两侧有线刻缠枝花纹,阳刻额题“千古永谐”,碑身楷书阴刻,记载灯油募化人名单。年款为光绪八年。另有一碑为碑阴光绪八年燃灯功德碑的续碑,砂岩,圭首,高0.96米,宽0.31米,厚0.12米。现上殿基址上建有一简易小庙。
位于岚皋县佐龙镇青竹村的象鼻梁山顶,清代。该遗址四面皆为陡坡,原建筑已无存,仅存台基及清代石碑一通,台基长17.9米,宽7米,高1.8米。石碑略残,高1.25米,宽0.64米,厚0.03米,圭首,首题“同结善缘”,碑文阴刻捐资人姓名,咸丰元年款。据当地村民讲,此庙建于清代,坐北朝南,面阔两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所毁。现基址上有一八十年代新修的小庙。
位于岚皋县城关镇大北街中段,清代。建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坐西向东。原建筑面阔三间10.2米,通进深五间14.85米,硬山灰瓦顶,抬梁式构架。现已无存,遗址东侧另建一新大殿。殿内存光绪十九年(1893年)“永捐铺房”碑1通及光绪年款“至诚无息”、“心维清真”、“覆帱恩深”、“大道惟一”、“明经堂”、“清真古寺”等匾额共6方。
位于岚皋县晓道乡双喜村晓道小学,清代。太平寺建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占地约210平方米,坐北面南,由前殿、后殿和东、西厢房组成,共10余间。前、后殿均为硬山灰瓦顶,抬梁式构架;梁枋施花卉彩画,门窗有花卉木雕。文革时期,前殿被毁,1990年以后,左右厢房又相继被毁。现仅存后殿及碑碣十通(其中有6通已漫漶)。
后殿面阔3间,宽7.02米,进深4.04米,占地29平方米,因上世纪九十年代做过学生教室,门窗已改换。碑碣其一名为续众碑,砂岩,圭首,身首一体,碑座已佚,碑身长1米,宽0.58米,厚0.05米,楷书阴刻,记载寺僧续众籍贯及生卒年月;碑碣其二名为地契碑,砂岩,方首,长方形,长1.3米,宽0.58米,厚0.05米,四边为缠枝花纹,碑文楷书阴刻,记述太山会和关帝会为太平寺买置土地事;碑碣其三名为地界碑,砂岩,方首,长方形,长1.25米,宽0.58米,厚0.05米,四边为缠枝花纹,碑文楷书阴刻,记述太平寺周围地界一事;碑碣其四名为功德碑,砂岩,方首,长方形,长1.26米,宽0.58米,厚0.05米,楷书阴刻维修太平寺捐资人名单。被毁的前殿及左右厢房已被晓道小学占用,分别建起了操场和教学楼,台基已无存。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
达斡尔族是一个民族特点非常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达斡尔族长期以来的饮食文化方面表现出的爱吃“库木勒”,即柳蒿芽,后又成功地创办了“库木勒”节,把这种饮食文化现象转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举,就颇有自己的独到...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