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岚皋县花里镇金寨村村委会东南200米,清代。该遗址为东北-西南走向,平面大体呈长方形,分为前后两个寨子。其中前寨又分上中下三层,整个寨址的分布面积约2000平方米。寨墙保存基本完整,寨外墙高约5米,内墙高2-3米不等,厚0.50—0.60米,用块石垒砌而成,寨墙上有垛口、了望口、射枪口等。寨址正门(南门)宽1.2米,高2米,厚0.73米。拐角门(东门)宽1.48米,高1.84米,厚1.03米。进门向西两米处有台阶五步,阶面约0.20米,现损毁严重。台阶上为寨址的第一层,南边有房屋两间,原为观察员居住房,现已被废弃,仅存寨墙三堵。北边原为观察室和观察员住房一间,寨墙基本保存完好。寨址东边寨墙上有射击孔13个,宽约0.42-0.61米,高约0.86-0.96米,厚约0.50-0.60米,保现存较好。南北走向百步梯连接寨子上、中、下三部分。寨址中层有粮仓一间,长5米,宽3.5米,深4.5米。紧靠粮仓西边有守仓房屋一间,墙高3.5米,长10米,宽8米。
进入寨址第三层,地面杂草丛生,十分荒芜。了望四周群山,视野相当开阔。现存寨墙残高2米,厚0.50米。东西长约20米,南北宽约9米,西墙有观察孔两个,距地面约2米,西南方向有通往后寨之门,门高1.77米,宽1.2米,厚0.69米。往西南行至约300米的另一山顶上,此为后寨,规模较小,面积约40平方米。现残存寨墙及寨门,墙高约3米,厚0.60米,寨门高2.5米,宽1.2米。此寨规模之大形制独特在岚皋县极为罕见,对研究明清时期岚皋开发史、农民起义军和地方武装活动有一定辅助作用。
位于岚皋县花里镇西河村村委会东北一山颠之上,清代。该遗址为南北走向,大体呈长方形,整个寨址的分布面积约1500平方米。寨内破坏严重,废弃已久,杂木丛生,十分荒芜。仅存寨墙一堵,残高2.5米,厚0.5米,长约100米。对研究明清时期岚皋农民起义军和地方武装有一定辅助作用。
位于岚皋县孟石岭乡柏杨林村东南600米,年代不详。大湾栈道呈东—西排列,分布长度约400米,下距岚河河床3米高。分为3段,东第1段有栈孔11个,方孔8个,圆孔3个,方孔长20-24厘米,宽18-20厘米,深16-18厘米,圆孔径24-26厘米,深20-22厘米。间距0.6-1.7米不等。第2段有方形栈孔9个,间距0.40-2.00米不等。第3段有方形栈孔4个,间距0.40-0.80米不等。其中部分栈口因修公路被毁。
岚皋县孟石岭乡柏杨林村村委会南300米,清代。该遗址处于岚河北岸一突出的山岗上,地势缓平。平面大体成长方形,长约200米,宽约80米。分为东西上下两个院落,中间原有通道连接。现留有东西一条规整的寨基,长约180米,高约2.7米,采用长约30厘米片石砌成辫子形状,共分20层,每层厚约15厘米。因墙体极有特点,故被称为“墙院子”。
由于村民的生产活动,寨内建筑已不复存在,现已为村民居住场所。传为白莲教首领王聪儿屯兵抗击清军将领杨遇春之地。寨基块石垒砌规整有序,在安康地区极为罕见,对研究巴山北麓清代寨堡和白莲教具有一定的价值。
位于岚皋县孟石岭乡双桥村村委会北15米,清代。该桥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为半圆拱单孔石桥。由地方士绅邓晓山,见地方“赌则输数百金,讼亦费数白金,与其为无益之行,莫若广有余之福,此桥之所由建也”。该桥建于大毛沟与小毛沟汇流之处,为东西走向,二沟两桥,故名双桥。
其中小毛沟桥已被洪水冲塌,大毛沟桥尚存。跨大毛沟上,全长14.8米,宽3.05米,拱高10米,净跨5米。桥体以青石条垒砌,两端铺设石阶,面宽3.05,踏步宽28厘米,高20厘米。在二桥之间原有泗王庙,现仅存高约6米的庙基,有石门、石匾和六通碑刻残存。附属石匾额,素面,上有阴刻楷书“威镇双丰”四字,额横长160×30×10厘米。“修双丰桥”碣一通,长方形,幅宽1.54米,高0.86米,厚0.10米。主要记述双丰桥来由,并对桥四周环境,以散文笔法细腻描写,行文流畅,优美。
碑文为阴刻楷书,共30行,每行21字,培元宋德隆攒,萧齐、萧斑珍书。“修双丰桥捐资碑”两通,长方形。碑文以阴刻楷书记录修建双丰桥募捐人员名单。“建桥刊碑禁赌条规”碣三通,长方形,幅宽1.54米,高0.86米,厚0.10米。碑文主要记述禁毒、禁谣、禁嫖、禁敲诈勒索、禁欺哄拐骗。并维护道路等条规约3000字。此单孔桥跨度之大在安康地区极为少见,为研究陕南地区石桥的形制、建筑风格提供了实物资料;碑刻内容丰富,条规款项刊满三石,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清末当地的各种社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位于岚皋县溢河乡展望村崔家梁东100米,清代。该遗址为南北走向,大体呈长方形,南北长约80米,东西宽约50米,整个寨址的分布面积约400平方米。寨墙毁坏严重,寨内原有一庙,现已无存,只残留部分石碑构件、柱础遗弃于寨北山梁上。寨内杂木丛生,废弃已久,十分荒芜。寨址位于一突出山顶之上,原看形似羊角,故名羊角寨。柱础两件,高0.30米,直径0.40米。
遗存石碑九块,均为圭首。其中一通高0.63米,宽0.44米,厚0.07米,有碑坐。碑额阴刻楷书“经堂石牌”,碑文字迹不清,嘉庆十五年款。其余均已风化腐蚀。石鼓门墩两座,高0.68米,宽0.85米,厚0.23米。门墩石鼓上有高浮雕卧虎及纽带花纹。该寨址外型极有特色,对研究岚皋县清代地方武装和宗教信仰有一定辅助作用。
位于岚皋县石门镇芙蓉村东北约150米凉桥河坝,近代。芙蓉坝凉桥为单跨木梁桥,东西走向,桥长16.6,宽3.3米,毛石砌桥基。东桥基下立两根圆柱,柱高3米,上架横木以承桥面。桥面建有悬山顶凉亭,高3.3米,抬梁加穿斗式结构,24根立柱分三间四行排列。柱间距3,高2.3米,中间为1.5米宽的人行道,柱间套木板作桥凳用。桥两侧有高1.2米的护栏。亭面覆盖青石板;现还有近百余名村民使用;据当地村民讲,凉桥芙蓉坝桥始建于二十世纪中叶,2006年修缮。是岚皋县保存较完整的凉桥建筑。对研究石门镇的历史变迁、城市发展、商贸发展提供实物依据;对研究陕南桥梁的选址、布局、工艺技术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
达斡尔族是一个民族特点非常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达斡尔族长期以来的饮食文化方面表现出的爱吃“库木勒”,即柳蒿芽,后又成功地创办了“库木勒”节,把这种饮食文化现象转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举,就颇有自己的独到...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