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经济以农林为主。民国时期,融水苗族地区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手工业和商业尚未从农业中独立出来,农业长期处于“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状态,社会商品很少,人们过着“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苗族耕山,多实行砍倒烧光,撒种或点播杂粮,待苗长出后,进行一两次松土、除草,作物产量很低。杉木亦种在杂粮地,杉桐间种,桐子为三年桐,三年地荒,桐子开始挂果,若干年后林地为杉木完全覆盖,桐树自然淘汰。
苗族地区耕作粗放,稻田耕作不用牛犁,多以人拉犁或锄挖、锹翻,只在耙田时才用牛,一些地方仍用脚踩或用手耙耙。在耕作制度上,多实行单季晚糙,多为糯稻、粳稻,只有缺水的旱田才种粘谷。一般谷雨前后几天播种,40至50天插秧,九月收获。少数高寒山区的早糯在清明插种,8月末收获。糯谷品种有光头糯、黑尾糯、红皮糯、黄皮糯等。粳稻有白皮粳、老粳、光头粳、冷水粳、黑皮粳等、粘谷统称为七月粘。由于生产上的老传统,老品种,产量很低,一般只有二、三百公斤。
苗族生产工具与当地汉族相似,主要有犁、耙、手耙、锄头、镰刀、勾刀等。“禾剪”则是其独特的收割工具,它是用一块小钢片镶嵌在一根约12厘米长的小木棒上,运动手指,将禾线一根根地剪下,一个劳动力每天可剪30至50公斤禾把。大牲畜有水牛、黄牛及少量的马等。家家都有石碓,少数人家有石磨,用以舂米和磨粉。
苗族在垦荒种植之余,还从事狩猎,捕鱼活动,“诸夷田事之外,无日不跋山涉水,逐走射飞”。(见清道光《融县志》卷一)成年男子人手1支猎枪,近溪河的还备有各类渔网,妇女必备1把捞绞。白云、红水、拱洞一带喜养山雀鸟,于山上筑鸟塘,春秋两季,以鸟媒引诱捕获。滚贝,杆洞一带则兴夜间捕鸟,每年秋季于候鸟飞越之地,打起火把或汽灯,候鸟见光飞落,人们即用粘竿罩网捕获,天鹅、大雁亦无幸免,其狩猎活动虽补充生活收入,但对野生动物伤害极大,此俗至今沿袭。
50年代以来,由于政府的引导、帮助,苗族地区耕作技术和耕作制度渐有改变,普遍实行改水,改土,改良品种,使用农药、化肥,低山地区成功推广了双季稻。80年代起,进而推广杂优水稻,产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传统生产习惯已被打破,许多村寨使用了打谷机、打米机,拖拉机已成为公路沿线苗族农村的运输工具。香菇、木耳生产已从传统的自然繁殖方法转变为人工菌种培育,产量大增,经济收入增加。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
达斡尔族是一个民族特点非常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达斡尔族长期以来的饮食文化方面表现出的爱吃“库木勒”,即柳蒿芽,后又成功地创办了“库木勒”节,把这种饮食文化现象转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举,就颇有自己的独到...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