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鼓手们的开场白过后,陪统伸长了脖子,用长长的腔调喊道:“行三献礼!” “三献礼”就这样开始了,唢呐声戚婉地响成一片哀思,令人久久的难于平静,一个人就是这样来到世上,又这样匆匆走过一生,还是这样匆匆地去了。
陪引站在一边也伸长了脖子喊:“领孝子出丧处。”
正引随后一声大喝:“起!捧仗!出丧处以行礼所!”
于是那些孝子,主要是儿女们,皆身穿孝衫或孝袍,头戴麻冠、孝纱,脚穿白布做的布鞋,腰系麻编绳带,手拄着用白纸缠成的哭丧棍,从丧房守灵的地方哭着走出来,排成一行站在配引的后面。孝子排队,一般是按照年龄大小儿子在前,女儿随后,女婿跟在女儿后面,再后面是外甥、外甥女,在后面是孙子、孙女,再后面是重孙、重孙女之类。
正统:“执事者各执其事,主祭者各就其位,灌洗!”意思是祭奠的人在祭奠之前,要洗淨自己的双手,才能进行祭奠,以此表示对死者的尊敬。
正引:“以灌洗所!亚杖!灌洗!凈巾!捧杖!复位!”
只见孝子跟着正引,按他的要求绕场一周,在身旁放下哭丧棍,作出一种象征性的洗脸洗手的动作,然后用一条毛巾擦擦脸和手,又拾起哭丧棍,跟着正引回到了原来的地方。
陪统:“行初献礼!”
陪引:“孝男就位!”意思是让其他的女婿、外省、侄儿、孙子等男孝子和女儿、侄女孙女等女孝子们跪在原地不动,那丧主的儿子叫孝男,进入祭奠得主位置。
正统:“俯啊!仰啊!叩首!上香!行祭礼!”
正引:“以至香案前!执事者捧香、捧杯、捧酒、捧文,以临杦所!”
前面,两个知客,拿着一应的香火、酒、祭文等东西,后面跟着两个主要的孝子,绕场一圈,到了上房也就是灵堂的前面。
陪引:“俯啊!仰啊!上香!捧杯!”
孝子按照礼生的要求,在灵杦前,跪下磕头、作缉,由知客将香火点燃之后,自己接过来插在香炉里。
正引:“读文!”
于是礼生席位上的哪个老礼生之乎者也焉哉一番,读完了祭文,大意是父母生养自己如何受苦受难,如何辛劳持家,如何含辛茹苦教养后代,如何高风亮节德馨故里,最后便是一句官话:“呜呼哀哉,上飧!”
正统:“乐止!”
吹唢呐的吹鼓手们,停止了和奏乐。
正引:“祭酒!起!捧杖!平身!复位!”
陪引:“进鱼!”
正引:“以供鱼所!”
执事的那些人们捧着鱼、盐、蒸(蒸熟的猪肉、牛肉、羊肉之类的东西)走到棺材前,跪下,献上盐、蒸、鱼等祭品。
正统:“皆跪,奏乐!”
吹鼓手们奏起音乐,男女孝子们跪成两行,男一行,女一行,面对灵位。
正引:“上享!起!平身!复位!”
陪引:“皆跪!息烛!”
陪统:“阖门!”
传说畲族的祖先是狗头王,人身狗头。为什么人身狗头呢?古时候,高辛帝宫中有个左耳奇大的大耳婆。一天,高辛帝请医生替大耳婆治耳朵。医生却在耳朵里扣出一颗蛋来,群臣把蛋拿到宫中的一个楼上。天上的凤凰领着地上...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