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郎溪民俗文化拾遗 定埠婚丧乡风拾遗(3)

爱欢氏2024-03-24

人活百岁,终有一死。人一死其家人就要为之办丧事,且要沿袭传统习俗,把丧事办得无可挑剔。定埠民间有这么一说:“替死人办丧事,是做给活人看的”。此话实在,透彻,一语道出办丧事要讲礼仪、重规矩的原因。事实也是如此,如有谁家不按礼仪、规矩办,别人准会指责丧事主家不肖、不孝。为了不授人以柄,这一方的丧事习俗确实折射出古吴、越民俗文化积淀深的特色,丧事操办得很传统,讲礼仪,重规矩。因限于篇幅,不能罗列丧事的全过程,这里仅择其几例,以窥一斑。

报丧。病人刚一断气,主家便在自家门墙上贴出一张近似讣告般的白纸,言明主家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死了某某,因家人守丧,不理他事,也不外出等。这玩意儿叫“揭帖”。接着,聘请对主家亲友分布情况熟悉的干练之人帮忙外出报丧,俗称“把信”。报丧人必须懂得报丧习俗,腋下夹一把雨伞(死者为男性,伞夹左腋;死者是女性,伞夹右腋),伞柄须朝前。为何如此?说是人死归阴,是阴鬼,阴鬼不能见阳光,但死鬼又要跟随报丧人去见亲友一面,于是报丧人夹把伞替阴鬼遮挡阳光,而伞柄朝前,是便于报丧人顺手握柄撑伞。报丧人到了死者亲戚门上,尚未开口说话,先按男左女右之习俗,把伞倒着往主人家或左或右的大门框上一靠。主人家一看伞倒着放的方位,便知亲戚中是谁死了。倒着靠放伞又有说道,原来古时有“人死如山倒”的说法,伞与山音谐,伞倒谐山倒,死人了。然后报丧人代表丧家朝亲戚双手一拱行个丧礼后,再告知死者死亡的时间,上祭和出殡的日期。照乡风规矩,报丧人离去时,亲戚的妻子要朝报丧人嚎哭几声,这叫“哭发”。

入殓。民间称入殓叫“下材”,把死人装进棺材里。下材的事由抬材(抬重)者经办,且有规矩。抬材者先把已停放在堂前的棺材盖揭下翻过来与棺材筒子并排着架在另两张条凳上,接着往棺材筒里垫一层生石灰(石灰杀菌消毒),再在棺材大头放几张从丧家屋檐上拿下的瓦(如丧家是草房,必须到未出五服的本家屋上“借”),小头放几块土基,这样死者下材后,便能头枕瓦片,脚蹬土地,叫做“上有片瓦遮身不怕雨,下有立足之地有路走”。最后为死者铺好垫被。这些做罢,由两名抬材者将穿戴一新的死者从房间里床上抬出来放在盖材盖板上,头朝大门方向,这叫“挺尸”。挺尸的目的,是便于抬材者替死者再梳理一次头发,再整理一下服饰。如果死者是女性,且生前爱俏,还要为之在脸上薄施脂粉。梳罢死者的头,必须将梳子用力掼断,如一次掼不断,非用脚踩断不可。此举有说道,叫做死者已了断生前的种种忧愁烦恼。待梳子断后,抬材者即指挥死者的孝子贤孙一捧头一捧脚地把死者平稳地放进棺材筒里,然后帮死者盖好被子,再盖上棺盖,结束入殓。

孝子行孝。丧事期间,孝子孝孙的磕头下拜,乃至卑躬屈膝等作为,被众人视为行孝的美德,不如此,反倒是忤逆之徒,遭人唾骂。旧时即使是富甲一方的大财主、位高权重的为官者,也得对抬材的“泥巴腿”下跪磕头,无一例外。否则棺材抬不出门,下不了葬,死人便不能“入土为安”。定埠民间孝子要在孝帽前口钉三龙棉花、孝服腰际扎一根草绳、脚穿草鞋等。这是旧时传下来的乡风,且皆有说道。三龙棉花,其含义为福、禄、寿绵(棉)长;腰际扎草绳,意谓结草报上人的养育之恩;旧传人死后黄泉路上第一道难关是“滑油山”,路面浇香油,捧灵牌的孝子脚穿草鞋不打滑,送亡故的上人平安走过滑油山。这一方民间还有一个别处少见的孝子讨饭的习俗,不过此习俗难得一遇,只有偶然碰巧才如此而为。何为“碰巧”?就是死者若是碰巧这年81岁,便是九九相重,九九八十一,孝子要讨饭。因古代传下来一说,数字中“九”为大数,是大的极限,牵强地类推,财气也到了极限。死者一死,财气极限消失,财数已尽,后代儿孙已现败落之象。唯有孝子讨一回饭,算是应了“败落”的穷运,之后便命转发财运了。孝子先物色好要乞讨上门的人家,如邻村有姓石(十)、姓柏(百)、姓万的,选其中一家便行了。如无此三姓,要讨三五家不等。在讨饭的前一天,打发人去跟对方人家商量好,求对方等孝子挎只破筲箕、捧只破碗上门时,把孝子训斥一顿:“你有吃有喝的,到我门上来装什么穷!”挖一勺冷饭撂进孝子筲箕里,“今朝就这一回,不准有下一回”。孝子诺诺称是一番,“败落”一关到此就化解了。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