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四,按古例有:孩童捧神像,由车鼓队跟随到各家各户募取木柴,名为“为菩萨乞柴”。新嫁女或少妇捐送“柴火钱”,捧像的孩童则回赠娘妈头上的一束花,保佑其早生贵子。名曰“娘妈请花”。傍晚集柴于社庙前焚烧,开始接神仪式。一旦柴木烧成炭,各家争先夹炭回家,名曰“夹火母”。这些习俗都是中原遗风。
春节,回乡,交织成不可抗拒的诱惑力,或许只有远方的赤子才有这般刻骨铭心的体会。北宋那一年,身处京华开封府为官的蔡襄,千方百计向朝廷请了长假回乡省亲,可是,老天不作美,恰巧遇上风雪交加的天气,道路泥泞,举步维艰。蔡襄七赶八赶,到正月初四日还在半途,于是,他挥毫写下《正月初四》这首诗,以表思乡之愁:
今朝终见雪泥干,日薄云低又作寒。
家山千里何时到?溪上梅花正好看。
你看,千里迢迢赶路程,难道只为瞧一瞧枫亭溪上的梅花吗?但是,初四日到了明代后期,却别有一层含义。
民国《莆田县志》载:“以倭寇之祸,各家皆未度岁,是日补行祭腊”。 正月初四,迎神;准备做大岁,例同除夕夜。仙游县则是正月初五“做大岁”。因为嘉靖四十一年倭寇陷兴化府后,又于次年冬攻仙游县城,黎民百姓流离失所。幸亏戚家军赶到,百姓得以重聚。为此,劫后余生的仙游民众俗定初五日重做大岁。
正月初五,如同初一早,吃线面,然后拜年,游春、会客。整个“五日岁”期间,不扫地,要扫也是往里扫,不把财气扫出门。不打驾小孩,即使摔破碗碟瓶罐,长辈见了也大声叫“好!好!”。这一日,不能吵架、口角,即便是语言尖锐一点,老人也会说:五日岁就相吵,何时吵到三十暝。
明代在朝廷官任南京大理寺评事的黄仲昭撰诗道:
举世逢春不解悲,春风应合笑人痴。
尝春只说春光好,白发侵头却未知。
传说畲族的祖先是狗头王,人身狗头。为什么人身狗头呢?古时候,高辛帝宫中有个左耳奇大的大耳婆。一天,高辛帝请医生替大耳婆治耳朵。医生却在耳朵里扣出一颗蛋来,群臣把蛋拿到宫中的一个楼上。天上的凤凰领着地上...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