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江苏吴江震泽蚕丝习俗(3)

叶丰2024-07-10

吴江震泽蚕丝习俗 口彩与忌讳

讨口彩即蚕农用吉利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期望,在震泽四乡甚是普遍的自我安慰心态。如在堂屋、蚕室到处悬挂长条红纸,纸上用毛笔书写“蚕花廿四分”。按乾隆《震泽县志》记载:“每出火蚕(蚕过三眠撤去火盆时,谓之火蚕)一斤,收茧十斤为十分。过则得利,不及则失利。”皆寄希望于多收茧,多得益。

震泽蚕区的寺庙在蚕月大忙季节沿袭敲“蚕花鼓”,每晚由老僧执槌击鼓,鼓声时缓时急,时轻时重,从鼓点的节奏听来,隐似“蚕花廿四分”。

邻里乡亲在望山头时馈赠的礼物中,鲞鱼及水糕(方形米粉糕,中央置糖或肉馅)为必备直物,从“鲞”的谐音引申出来,意为“有想头”,来年定当再丰收,水糕谐音“丝高”,意为生丝高产。也有人送糖包子,意为“甜在心里”,“包好”。

大眠至上蔟时分,游民乞丐用稻草扎成马鸣王菩萨(蚕神),外面用红布包缝好,挨家挨户乞讨,边敲小锣,边唱莲花落:“马鸣王菩萨上门来,一家两家三家来,家家人家大发财,小茧采来像鸭蛋,大茧采来像鹅蛋……”以好口彩取悦蚕农,换取施舍。

江苏吴江震泽蚕丝习俗

吉祥用语,无所不在,如睡觉要叫“眠一眠”,寓意“蚕儿眠一眠,大一大”。甚至连出恭方便之类也戏称“睁一睁”,吴语中的“睁”与“长”同音,寓意蚕体长一长。有趣的是,憧憬于蚕茧丰收以至连人们的行为语言蚕格化了。

与讨口彩相对的是忌讳,饲蚕之始须对童稚切切告诫,防其“口冲”,否则“祸从口出”会遭到重重责打。平素,成人往往詈骂懵懂或弱智儿童为“呒心白大蚕,吃叶不结茧”,唯在养蚕期间禁出此话,以防应验。

口语禁忌是把毫不相关的事物牵扯在一起,多半是谐音关系,联想成可能发生的祸患,纯属牵强附会,如忌说死字,见到死蚕只能悄悄拣出,不能言传;忌说“生姜”,避“僵(蚕)”之讳,忌称“豌豆”,避“完结”之嫌;餐毕只能说吃好了,不能说吃完了;忌说“葱”,以免犯冲;忌直呼酱油,改称“赤辣子”,以免染上酱油病(蚕受细菌感染,体液呈赤褐色)危害;豆腐之腐亦忌,雅称“白玉”;忌叫“鸭”以防“压”死蚕宝宝,改称“连连”(赶鸭时的吆喝声);蚕室里禁止淫词秽语,禁传私生子一类轶闻,因“私”与“丝”谐音。

行为举止上也有诸多忌讳,忌拍打蚕箔,防止拍光财气;忌对蚕儿计数,以防“越数越少”;大眠之后在蚕室内严禁赤膊,以防蚕宝宝看样学样“不穿衣”(不结茧);养蚕期间禁止外出看戏,禁谈戏文情节,以防蚕儿翘首“看戏”而不食叶,不长身。这类行为禁忌的实质是想象家蚕行为的人格化。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倡导科学养蚕以来,有些带有迷信色彩的忌讳已经淡化。有些忌讳,如忌生人闯入、忌开油锅、忌食辛辣食物,则有助于防病和利于蚕儿的正常发育,是带有一定合理成分的经验禁忌。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