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古代民间的斗茶风俗(5)

月悦2023-09-14

斗茶佳器“兔毫盏”与“鹧鸪斑”

要使汤色纯白,汤花咬盏,除了茶品要新,用水要活,器具的选用也是一门学问。宋朝任福建漕司(监制贡茶事)的蔡襄在奉旨修撰的《茶录》一书中,对黑瓷兔毫盏同品茶、斗茶的关系说得很明确:“茶色白,宜黑盏”,因为“斗茶先斗色”而茶色贵白、青白者受水昏重。蔡襄又云 “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出他处者,火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之不用”,宋徽宗也曾说:“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苏轼《送南屏谦师》诗又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味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这些诗句都说明在适宜斗茶的黑盏中,兔毫盏是最为合适、颇为名贵的一种。这种盏的釉内含有丰富的铁,烧制的过程中,含铁的釉顺势融化垂下,一丝一丝拉长变细,如同兔毛,当年许多日本人来到浙江天目山进修,将黑釉兔毫盏由天目山带回日本,从此统称为“天目盏”,供之如国宝,极为珍视。

还有另一种杯盏叫做鹧鸪斑。据北宋陶《清异录》记载:“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鹧鸪斑就像鹧鸪鸟羽毛,颈上、背上、胸和腹部显著的云状和块状斑点,呈紫、蓝、粉青、黄、暗绿,诸色相杂,犹如节日夜空的礼花五彩缤纷。鹧鸪斑用含铁量很高的不同的两种紫金土来配制黑釉,使釉内含铁量高达6—8%,黑如漆,再在生坯上挂釉两次,以稍低于烧制其他结晶釉的温度焙烧,因较多的铁元素在釉里结晶,黑色釉面便形成了酷似鹧鸪羽毛一样尽善尽美的花纹,故名“鹧鸪斑”。又因为色阴沉也被称为“鬼脸蓝”。宋作者黄庭坚词中也曾吟咏道:“纤纤捧,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词中是说红巾翠袖,纤纤玉指,研茶沏水,捧精美金缕鹧鸪斑茶盏,侍奉身前,堪称一时雅事。以其纹色“金缕鹧鸪斑”代指“鹧鸪斑”茶盏。可见“鹧鸪斑”茶盏极珍贵。反映了宋代人饮茶不仅要有好茶叶之外,还要有好水,好茶具,好的捧盏人,这才是品茶之道。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