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姓最早源于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魏国,册封地在今山西芮城县北,国君为姬姓魏氏。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以“钜鹿”为堂号。
在仙游,魏氏族人主要集中分布在园庄镇霞山村、书峰乡百松村、龙华镇金沙村、榜头镇光埔村等地。追寻仙游魏氏一族的历史足迹,可谓名人辈出,更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明朝成化年间,仁德里(今龙华镇金沙村)义勇之士魏升,英勇抗击倭寇、抵御外辱,其事迹代代相传。当时,倭寇侵扰莆仙,一路烧杀抢劫,魏升组织乡间民勇,成立训练 “魏家军”,与倭寇决战。在南日岛、海门岛及烽火门等地,杀得寇贼丢盔弃甲,望风而逃。魏升逝后,百姓为了纪念他,建立壮烈祠奉祀。据传,明嘉靖年间,戚继光来仙游抗击倭寇时,还特地往壮烈祠祭奠。
抗日名将魏杰人出生于园庄霞山村,自幼投笔从戎,因军功升任国民革命军海军陆战队一旅一团团长。武汉会战期间,魏杰人率兵进驻马当要塞。那时,敌机日夜轰炸,重炮猛攻。魏杰人冒枪林弹雨,深入一线与士兵并肩作战,并向战士慷慨激昂宣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况我军人乎!我愿与马当共存亡。”后因积劳成疾,魏杰人病逝于抗日前线。
榜头镇光埔村人魏金涛,194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闽中游击队。解放初期,任仙游县团工委书记等职,在园庄镇剿匪过程中受伤,后积劳成疾,病逝在工作岗位。
据《仙游魏氏大宗谱》记载,溯源仙游魏氏曰:周文王十五子毕高公之十五代后裔孙毕万公仕晋,以伐霍功封于魏,盖以国为氏者也。子孙椒处江淮,尤以德业相望。历屯留令长贤公,传东魏者也,居魏州生征,征公大唐名相,赐爵郑国公,谥文贞。征公五世玄孙谟公,为进士第,唐文宗时官拜右补阙,宣宗时任同平章事(宰相),宣宗称有乃祖之风范,后被谗贬四川,告老举家迁至江西南昌府隐居,生潜、滂、虞。为魏氏南迁始祖。谟公至莆之始祖鸿公,传八代,为唐后期至五代十国和宋朝时期。
鸿公支派因历史各种原因,而在各地播迁繁衍。明清朝遍及福建闽南、广东诸地及台湾地区。
吾宗仙游魏氏衍派,为大唐名相文贞公(魏征)之嫡派,莆阳鸿公之裔,一脉相承。郡望均属钜鹿郡,楣坊为:“钜鹿流芳”。
西峰魏氏位于书峰乡西坑村(古称兴贤里西峰,2008年7月因发展旅游业的需要,更名为百松村)。在封建社会里,能制锦者,需具备四世同堂以上者,逢登科、寿筵、构造、结缘等大喜之日,并请有地位有名望之士题写序文,方可绣制锦幛一匹,流芳千古。
据传,仙游大小姓氏,能有此荣耀的却不多。而在西峰魏氏,仅道光十五年至光绪八年,就先后绣了四匹锦幛,纹绣质地及序文内容可谓亦官亦寿亦福亦乐也。这些贺幛现在由专人保存,是魏氏后人代代相传的宝物。
清道光十七(1837年)年,适逢止仁公淑配吴孺人七十荣寿,阖家四世同堂,其乐融融。由光国公执掌,邀赐进士出身刑部主事加一级郎宗兄茂林纂序,制龙凤锦幛一匹,千秋流传。文曰:(西峰衍派)出自唐丞相,文贞公(即魏征)之嫡派历数传其始祖。
四匹龙凤锦幛四周都用彩线绣有祝寿图,各种花纹图饰,清晰可见。中间部分序文文字较多且笔画复杂,加上年久保管不善,导致文字金脱落,字迹不清。为了记录这些文字所传达的信息,魏氏族人魏文强在修族谱时,将这些金线文字一一摘录在族谱中,留予后世。
西峰魏氏宗祠,始建于明弘治五年壬子年(1492),原址西坑顶厝。重建于明天启(1621-1627)年间,座落仙游县书峰乡百松村四张厝(古称仙游县兴贤里西峰,俗称西坑),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1000多平米,其中实际建筑面积500平米,为土木及斗栱横向梁架结构,飞檐翘角式屋顶,四柱上下厅堂(上厅中后供神龛台)及两边走廊过水户房和天井;上厅高于下厅95厘米,大门两边石鼓廊柱;余地为祠埕。
祠堂门额上悬挂“魏氏宗祠”标志匾,大门的左右两侧立着一对扁形抱鼓石,为避邪“门当”。门楣上方有两对方圆形雕纹“户对”,意族兴家旺。大门一进厅上梁中央悬挂道光二十一年(1841)赐进士出身刑部主事加一级郎魏茂林题匾“加官进禄”。厅中左右壁书有“忠孝廉节”四个端正遒劲的楷体大字。上厅梁栋正中悬挂郡望堂号世泽匾“钜鹿流芳”。
祠堂历经重修,保存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了。赞曰:
祠前龟蛇保口笔架悬案旭日光辉郭外良田;
堂后龙凤和鸣竹影狂书云烟瑞气松间玉液。
祠堂是仙游魏氏的发祥地和寻根问祖的精神依托,也是西峰(坑)魏氏望族的象征。每逢公祖祭祀大典,魏氏宗裔拨冗返乡,追思膜拜,济济一堂序昭序穆,继序不忘启后人。祖德相传,官盖相望。熙来攘往,相得益彰。
古有“举人立旗杆,旗杆立满山”之说,以此来彰显宗族的功名荣耀,激励后昆勤奋读书、努力进取。世异时迁,有幸保留下来的西峰魏氏宗祠和一对旗杆碣依然光彩照人。
西峰(坑)人杰地灵。清咸丰六年(1856)西坑顶厝魏绍广登丙辰科进士;清乾隆年间,西坑度下魏文兰登解元;清嘉庆十七(1821)西坑扑山魏玉墀,字贤美,出身举人,拣选知县,职授云岩教谕官。
在西峰(今仙游县书峰乡百松村)魏氏,仅清朝道光十七年至光绪八年,尚传至今的四世同堂“龙凤锦幛”就有四领(长5.8x宽7.8米),金光闪烁,名人撰序。其中:既有道光十七年(1837)和道光二十一年(1841)赐进士出身刑部主事加一级郎魏茂林(龙岩人)先后顿首拜序;道光五年(乙未1825)拣选知县现署仙游县学训导魏来镛作序,也有光绪八年(1882)岁进士儒林郎授福州府福清县儒学训导前署教谕事内叔刘阮先生顿首拜序。可谓亦官亦寿亦福亦乐也。
据载,西峰自明清两朝,通过科举考试就出了1名进士、3名举人和21名贡生。
近代人才济济,厅、处级以上干部7人,科局级干部10人、博士生、研究生、硕士生5人。可见,西峰是名不经传的发祥地,也是仙游魏氏子孙寻宗问祖的发源地。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
“飞山庙”曾经是城步常见的一种庙宇,也是中国中部和南部过去常见的庙宇。可以说,在过去,凡是有杨姓人聚居的地方,就有“飞山庙”。这种庙宇一般都二至三进的单层四合建筑,体积宽大,屋面盖青瓦,挑檐翘角;屋内...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