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柏县位于楚雄州南部,哀牢山以东,金沙江与红河水系分水岭南侧,地处楚雄、玉溪、普洱三州市交界处,东与易门、禄丰毗邻,南与新平、峨山交界,西与景东、镇沅相连,北与楚雄接壤。全县辖5镇3乡、84个村(居)委会、1540个村民小组、1845个自然村,总面积4045平方公里。县内无一平方公里完整的平坝,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9.7% 。境内最高海拔2946米,最低海拔556米,相对高差2390米。
双柏旧属古滇国,彝族始祖在境内繁衍生息,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丰厚。彝族创世史诗《查姆》、叙事长诗《赛玻嫫》享誉海内外,被称为彝族“根谱”;彝族民间说唱《阿佐分家》被称为彝剧“始祖”;彝文医药书《齐苏书》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早12年;彝族传统舞蹈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被称为彝族古傩仪的“珍存”和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彝族老虎笙和彝族创世史诗《查姆》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故乡,查姆文化的故地。
双柏境内居住着汉、彝、回、苗、哈尼等18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49.3%,各民族和睦共处,繁衍发展,形成了不同的习俗和习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族节庆节日。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在鄂嘉举行,活动在群众自发组织笙歌传唱、自娱自乐的基础上,节日期间增加了由县、镇等有关部门组织的文艺演出、赛歌会,陀螺、磨担秋、磨秋千表演等活动,增加了节日活动的内容,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当天,七月十五街的笙歌和商贸活动便在鄂嘉拉开了序幕,十四、十五日进行高潮。这个时候,整个鄂嘉小镇的街道上、场坝里,到处是笙歌跳唱的队伍和欢快娱乐的人群。
鄂嘉七月十五节,又称“鬼节”、“东方情人节”、“彝族狂欢节”,还戏称“摸奶节”,因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浓郁而闻名,成为人们神驰向往和纷纷踏访的一块风水宝地。关于鄂嘉七月十五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鬼节”源于古老的祖先崇拜习俗。彝族普遍认为人有三魂不灭,一魂回到祖先发祥地,一魂附尸守坟,一魂在家保佑子孙。每年旧历七月初一至十五日,是祭祀祖先的大祭之期,家家户户要接祖先祭祀。
旧历七月十五这天,是送祖先回归之日。这一日,人们携食带酒云集于大红山上,杀鸡宰羊、焚烧纸锞祭祖送祖,还请毕摩唱颂祭祀歌、跳神舞。随着祭祀活动的伸延和人们在祭祀活动中逐渐加进了商品交流等活动,日久天长,旧历七月十五的祭祖送祖活动演变成了“鬼节”。另一种说法是七月十五街源于古老的氏族部落群居生活。很早很以前,现在的鄂嘉地区以界牌为界分为上四里和下四里两个部落群体。由于保护民族部落的利益,上四里和下四里两个民族部落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终有一日,下四里的小伙子为上四里姑娘的情歌而动,上四里的姑娘被下四里小伙子的弦声所引,两个不同氏族部落的姑娘小伙子偷偷走到了一起。挡不住姑娘小伙子之间的“活着要笑在一起,死后要埋在一起”的纯真爱情,最后,上四里和下四里两个氏族部落终于“言归于好”。于是他们选择红山梁子这块风水宝地,杀鸡宰羊,祭祀先祖,封僵解冻,开亲往来。人们在红山梁子上开怀畅饮、踏歌对调、谈情说爱狂欢了三天三夜。
从此,每年的旧历七月十三、十四、十五街这三天,便成了他们踏歌对调,倾诉心怀,寻觅情缘的节日。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十,该节都会在素有“中国彝族虎文化故地”之美誉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县城妥甸举办,自2007年起至今已连续举办了6届。这是一个经贸往来的盛会,更是双柏古老神秘文化集中展示的盛会。
节日期间有三万余人齐聚虎乡,共同领略神秘古朴的“三笙” (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文化。节日在保留双柏原生态彝族“三笙”传统舞蹈展演巡演、“祭虎”仪式及万人彝族风情歌舞联欢的基础上,历年来已经举办了招商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大型商品展销会、“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学术研讨会、虎乡长街宴、锦绣虎乡歌手大赛、彝族刺绣比赛、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展、摄影书画根雕展等多项大型节庆活动。目前,这个节日已经成为双柏彝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的一个重要契机。
流行于法裱镇小麦地冲和大庄镇木久郎一带。每年的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村里的彝族“罗罗人”都要由一位长者率领,穿着形似虎皮纹的外衣,挨家挨户地去跳、去唱,定时举行接虎、祭虎、跳虎、送虎仪式,人人都要参加,并遵从“跳虎节”俗规,意为送福免灾,镇邪除恶。在这些彝族罗罗人支系的心中,罗罗人共同的祖先是老虎,他们认为,“虎节”就是过年时接虎祖的魂回来和彝族罗罗人一起过年。
流行于安龙堡乡说全、新街和大麦地镇普龙一带。每年的一月一日在大麦地镇普龙、农历正月初八在安龙堡乡说全、正月十三在安龙堡乡新街。开街节当天,这三个节庆举办地搭棚扎彩,彝民云集街市,笙歌戏舞,岁首第一个街天,以迎新除旧,俗称开街节。
,成千上万的彝族人民从各地赶来,一是进行物资交流,讨个开市大吉,财源茂盛;二是娱乐热闹,会“意中人”。街道上、公路上到处人山人海,四弦铮铮,笛声悠悠,各种歌舞曲调清脆悦耳,歌山舞海,热闹非凡,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在双柏县安龙堡乡他宜龙村举行。在这个时候,这里的村民身着节日盛装,相聚在村外的石岩子山上,杀鸡宰羊,纵酒对歌,尽情狂欢,以当地特有的方式祭奠传说中被岩神抢走的彝家少女。随着时代的变迁,“抢婚”二字在人们的脑海中似乎已成为历史,而他宜龙村的岩神抢婚节却越过越热闹,除周围九村十八寨的少数民族群众前来参与外,附近易门、峨山等县的群众、客商也纷纷前来参与狂欢,天刚亮明就来到石岩子山选摊点,有摆地摊的、卖小吃的、卖日用百货的……紧接着,他宜龙村的姑娘、小伙们人人身着华丽的服饰,兴高采烈地来到石岩子山谈情说爱。在悠扬的四弦琴声中,青年男女们尽情地跳脚,纵情地对歌,渴了喝山泉水,饿了吃烤肉串。天黑了,男女老幼围在大火塘边继续载歌载舞,饮酒猜拳。空旷的山野间,一切显得那样地激情奔放,那样的和谐自然。
流行于法裱镇法甸村委会一带,舞四时农事,尽兴而休,以祈求“风调雨顺,粮茂物丰”,节日时主要以跳龙笙为主,这是当地彝族罗婺支系在农历二月初二过祭龙节时跳的一种舞蹈。整个活动持续三天,内容有祭龙、请龙、转龙、跳龙四部份组成,这些内容还带有一定的表演性,模拟龙蹬脚、龙翻身、龙摆尾等古朴、原始的舞蹈动作外,还贯穿了一系列的农事生产过程,以生产工具为道具,把放水、犁田、撒秧、栽种、收割等农事活动融入其中。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
“飞山庙”曾经是城步常见的一种庙宇,也是中国中部和南部过去常见的庙宇。可以说,在过去,凡是有杨姓人聚居的地方,就有“飞山庙”。这种庙宇一般都二至三进的单层四合建筑,体积宽大,屋面盖青瓦,挑檐翘角;屋内...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