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客家正月十五民俗(上元破蒙)

醉枕江山2023-05-22

客家正月十五民俗 上元破蒙

蒙,幼稚也。所谓童蒙,就是未经破蒙的学龄前儿童。客家人把初进学堂接受教育谓之“破蒙”。中国传统文化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破蒙”仪式,被称为人生四大礼之一。

以“耕读传家”著称的客家人,在现代教育制度建立以前,私塾遍布。一村一私塾是最自然不过的,而大的客家村落则往往一个宗族即有一所私塾。

私塾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教育机构,多由读书人、秀才等私人开办,通常教些人文修养以及与科举考试相关的学问,包括从以识字启蒙教育为主的《三字经》、《千字文》,人文基础以及科考的四书、五经,生活修养方面的礼乐,以及能表现个人文学能力的诗文等。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方法。客家私塾的经费来源多由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教宗族子弟,称族塾、宗塾;也有同村各姓氏共同捐资兴办的,教育对象乃本村贫寒子弟。

破蒙的年龄没有规定,但一般在五至六岁之间。也有早到三岁破蒙的,如胡适还不到三岁时,他父亲便亲自当起老师,一边教妻子冯顺弟认字,一边教小胡适认字。不到四岁的胡适,被送到私塾读书时已识得近千字。

由于中国传统教育历来是春季开学,所以客家蒙童“破蒙”的时间一般在正月十五上元节或者前后数日。因为正月十五乃天官节,是天官赐福的日子,是日“破蒙”必能开启“天眼”,从此天资聪慧。

客家正月十五民俗 上元破蒙

据清同治十一年刻本《南康县志》记载,当时南康客家的“破蒙”仪式也是在上元前后。载曰:“是月择吉,父兄各以童蒙就外傅,延塾师点授句读,多以王伯厚之《三字经》‘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八句为读首,曰‘破蒙’。”(28)这里只记载了“破蒙”仪式的最后程序,而传统的“破蒙”仪式一般由以下步骤组成,或繁或简:

1、拜孔子:焚香点蜡叩头膜拜孔夫子画像。

2、正衣冠:整齐衣冠。

3、鲤鱼跳龙门:在私塾大门门槛上布置一条纸龙或稻草龙让蒙童跨过去,象征“鲤鱼条龙门”。

4、朱砂开智:又称开天眼,由启蒙老师用朱砂在学童额头正中点上红痣,寓意从此眼明心明。

5、敲启智钟:敲响私塾铜钟,寓意不再稚气、蒙昧。

6、金桂树下许愿:学堂一般种植有金桂树,象征美好前程。让学童树下许愿,象征心想事成。

7、启蒙描红:启蒙老师手把手教学童如何抓笔、运笔,然后对照描红薄进行描红。

8、句读:一般从《三字经》开始。各地客家《三字经》版本不一,首句多为“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孔夫子,上大人”的。

客家“破蒙”有两大禁忌,其一,忌在前往私塾“破蒙”路上踩牛屎;其二,忌与妇女相遇。因此客家蒙童入私塾的第一天,都是在天亮前点火把由父亲或兄长背着去学堂的,为的就是怕踩到牛屎,怕撞见妇女。踩牛屎寓意今后读书出头无望,撞见妇女则表示他日必儿女情长,胸无大志而难成大器。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