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华文明5000年的发展史,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水灾、旱灾和蝗灾这三大灾难,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成长史!蝗灾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尤为深远,今天我们来谈一谈“蝗灾”在古代究竟有多恐怖。
首先,什么是蝗虫呢?
蝗虫,在中华汉语词典里解释:“俗称蚂蚱。昆虫。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后翅宽大而柔软,后肢发达,善于跳跃。能成群远飞的叫飞蝗,不能远飞的叫土蝗。食庄稼,是害虫。”
那蝗灾发生时究竟有多恐怖呢?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有对蝗灾的相关记载:“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而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就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颗粒无收,从而引发严重的粮食短缺危机。而且蝗灾通常都会伴随着旱灾而来,有“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之说。所以在中国古代社会,老百姓种植庄稼,都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老百姓的日子还可以勉强维持,可一旦遇到旱灾,本来农作物就歉收,再加上一场蝗灾,真可谓雪上加霜,对老百姓的生活打击是致命的,会发生大面积的饥荒,饿殍遍野,十室九空都毫不夸张!
而为什么蝗灾会伴随着旱灾发生呢?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
根据统计秦汉时蝗灾是8.8年发生一次,宋朝是3.5年,元朝是1.6年,明清则是2.8年,由此看起来蝗灾还是非常的频繁。
蝗虫的体积很小,一两只或许造不成太大的影响,但是等到这些蝗虫的数量达到一定的等级之后,对庄稼的啃食就会非常严重,在历史上对于蝗虫灾的描述都是“赤地千里”,这么一想,你大概就知道,损失有多大了。蝗虫经过的地方,当地的百姓可以说是民不聊生。
而为什么如今都没有什么蝗灾发生了呢?
因为中国人可以瞬间开启“吃货模式”,愣是将可怕蝗灾扼杀在了摇篮里。2017年,我国山东潍坊峡山水库地区出现了蝗灾,那里的农民不但没有忧虑,反而非常高兴。因为他们可以捕捉蝗虫卖钱,很多城里人还赶紧开车过去捉蝗虫吃,但他们赶到后非常失望,因为蝗虫已经没有了,有关部门早已经派飞机过去,喷洒农药,把它们一网打尽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蝗虫固然是好吃,但是仅仅靠吃也是消灭不了蝗虫的,之所以现在蝗灾越来越少,无非是我们从根本上解决了蝗灾的问题——干旱,人类消灭了大面积的干旱问题后,蝗灾自然也就少之又少甚至消失不见了。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具...
人类和所有生物都需要空气生存,受过污染的空气对人体是有害的,好的空气质量能带给人更高的生活质量,大多人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大家知道世界十大空气质量最好的国家吗,现在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一下吧。世界十大空气...
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属商洛市管辖。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 的土石山区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0%,是...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
在陇东,差不多每个民间节日都要做面花。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迎请灶神,就要敬供枣山面塑。有的在除夕夜就要用未发酵的荞麦面做成12盏或8盏不等的面灯,12盏面灯代表12个月和十二生肖。到了正月二十三晚上,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