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钦州坭兴陶艺作品于1915年参加美国巴拿马旧金山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名列中国四大名陶。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四川容昌陶饮誉中外。近百年来,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家级展览会评比并获得大奖40多项,坭兴陶产品远销东南亚,东欧,美洲以及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坭兴陶是广西钦州的特产,由于土质奇特,加上制作工艺精良考究,其外表古色古香,呈现出古铜色或猪肝色。经高温烧制后,坭兴陶还会“窑变”为天蓝色,经抛光处理后泛出光润柔和的金属光泽。李人帲是地道的钦州人,现在他的身份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对于坭兴陶的特性,他十分了解。据李人帲介绍,坭兴陶的陶土奇特之处还在于有“公母”之分,要按照一定比例,取粘性较大的河东泥与硬度较高的河西泥调和,最后才能成为制作坭兴陶所用的原料泥。坭兴陶的成分里含有大量的铁元素和其他金属元素,因此敲击起来会发出金属声音,这是坭兴陶区别于其他名陶的地方。
坭兴陶的“窑变”更堪称制陶工艺的“中国一绝”。原来,坭兴陶制作不需要添加任何陶瓷颜料,烧制过程中可产生窑变体。过去,在传统工艺的烧制过程中,其颜色多为朱色或紫红色,偶尔有少数深绿色或古铜色的“窑变”体,被称为“窑宝”。现在,钦州坭兴陶的“窑变”技术已经借助现代工艺有了巨大的进步。坭兴陶产品经窑变,表层还保留着朱色或紫红的原色。但是,用机器打磨掉表层,却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现,可以形成各种斑斓绚丽的自然色彩,若隐若现古铜、墨绿、紫红、虎纹、天蓝、天斑、金黄、栗色、铁青等诸多色泽,质地细腻光润,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坭兴陶古称越陶,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1921年,钦州城东平心村一位农民在山麓发现墓葬,内藏宁道务陶碑一方,旁有陶壶一个,此碑刻有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3年)字样。这表明,钦州制陶已有将近1300年的历史。后来的多处考古发现,将坭兴陶的历史推进新石器时代。不过,“坭兴”成名却在晚清时期。
清朝咸丰年间,坭兴陶非常兴盛。钦州人胡老六创制吸烟小泥器,精良远胜苏省之宜兴。《钦州市志》记载,胡老六是坭兴的创始人,他用钦江西岸紫色硬土制成烟斗及坭偶,引领钦州坭兴业的兴起。继胡老六之后,潘允兴、尤醉芳、郑金声等坭兴陶名家相继而出,研究日精。当时,从事坭兴陶生产的手工作坊有40多家,还出现了“黎家园”、“仁我斋”、“符广音”、“麦兴记”、“潘允馨”等几家久负盛名的“老招牌”。至清同治年间,从事坭兴工艺的人家,大都聚居于市城南鱼寮横街设店经营,形成一条坭兴巷,即“烟斗巷”。“钦州坭兴养了一街人”这句老话便流传至今。
至于“坭兴”这一名字的由来,有这么一种说法:紫坭陶类似宜兴的紫砂陶,有人给其取名为“宜兴”。“宜兴”是用坭来做的,钦州话的“宜”和“坭”读音相近,人们逐渐把“宜兴”说成“坭兴”。久而久之,“坭兴”便成了钦州紫坭陶的代名词了。此外,还有一些文人学者把“坭兴”解释为“钦州坭器为时俗喜爱”或“坭壶兴用”的意思。
钦州坭兴陶制作工艺世代相传,年逾六旬的袁林喜目前还在钦州一家陶艺公司从事拉坯工作,他的技术就是从同为拉坯匠人的父亲和祖父那里继承下来的。现在,不少老工艺有了改良,比如陶艺工人利用具有很强可塑性的泥质,在器皿坯体上雕刻诗文和绘画,再在刻痕中填上另一种坭料,例如填以白色坭料,趁坭湿时填充融合,可以烧出红器白花或白器红花的效果,使坭兴陶在单纯古朴中透露出一种浓醇的人文味。
如今,到钦州出差、旅游的外地人士总不会错过机会,要选购几样精美的坭兴陶用品带走。坭兴陶的艺术品不仅传承了历代制陶工艺,还加上了现代元素的创意。此外,坭兴陶用品的绿色无污染性也符合时下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标准。
在钦州,不少百姓人家还喜欢用坭兴花瓶来插花,可使花艳叶茂,还能经久不谢。更有这样的说法——插在瓶里的桃枝还能开花结果。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坭兴陶生活使用器,更多的被制作成样式各异的茶具,不仅坚固耐用,还耐酸耐碱。据检测,其铅镉释出量几乎为零,意味着没有任何毒性。特殊的陶土,还使得坭兴陶独具透气而不透水的天然双重气孔结构,有利于食物长久储存。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已经证明茶叶置于坭兴陶罐数年而不会霉变。茶具泡茶,味正醇香,隔夜而色味不变。久用之空壶冲入白开水仍有芳香茶味。此外,由于坭兴陶的可塑性强,它的花色品种达600余种,还有文具、食具、咖啡具、熏鼎以及仿古制品等。
如今的坭兴陶生产已经引入现代工艺。不过,这并未改变坭兴陶的原汁原味,反而还使坭兴陶的生产数量和品质更加稳定。在钦州古安陶艺的生产车间里,一边是使用压模机压制简单杯身的年轻工人,一边是老师傅忙着手工拉坯。用机器压制出来的简单杯身,还要经过其他工人手工安装上另外的配件。老师傅手工拉出来的坯,最后也要经过现代机器的打磨。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在这个车间里显得非常和谐。离开生产车间,再来到加工车间,这里又是别有一种风景。车间里飘扬着幽雅的轻音乐,几十位匠人正在忙碌着为手里的陶坯增上艺术的气息,或是刻字,或是描画,或是雕刻,外行人穿行其间能充分感受到坭兴陶的魅力所在。
“钦州桥畔紫烟腾,巧匠陶瓶写黑鹰。无尽瓷泥无尽艺,成功何止似宜兴。”这是田汉为坭兴陶写的一首诗。千百年里,坭兴陶在钦州这块土地上牢牢扎根。在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坭兴陶出尽风头,成为广西最“拿得出手的礼物”之一,被指定为国宾礼品赠送东盟国家领导人。
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中,钦州坭兴陶和广西壮锦一起列入被保护的民族特色工艺品。
“飞山庙”曾经是城步常见的一种庙宇,也是中国中部和南部过去常见的庙宇。可以说,在过去,凡是有杨姓人聚居的地方,就有“飞山庙”。这种庙宇一般都二至三进的单层四合建筑,体积宽大,屋面盖青瓦,挑檐翘角;屋内...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
达斡尔族是一个民族特点非常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达斡尔族长期以来的饮食文化方面表现出的爱吃“库木勒”,即柳蒿芽,后又成功地创办了“库木勒”节,把这种饮食文化现象转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举,就颇有自己的独到...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