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氏纸雕的创始人和第五代传人邢坤居于固安县林城村。林城村位于县城南部25公里,东临106国道和县内驰名的忙(“忄”应为“牛”)牛河。林城是固安地热资源的集中地,中央警卫局的蔬菜水产生产基地即建于该村。林城是固安(原来是方城)最古老的村镇之一,乃是古代临乡侯国所在地,周天子与燕王曾会乐于此,历史悠久,根基绵长。村民齐润芝1970年盖房时,挖出了城墙,墙宽约2米,刨出了200多块城砖。
邢氏是林城村的老户,古时候全村大户其6家:齐、邢、张、刘、阎、惠。邢家从传说中知道,历史上曾经四次迁坟:最早的坟地在林城村南、郭村村北,共有300多个坟墓。从郭村村北迁至林城村西,从林城村西迁至杨各庄村南,从杨各庄村南迁至虹江河畔宋村村北,又从宋村村北迁至林城村西。前后至少1500年以上的时间。
现在的林城,百业兴旺,工业领先,滤芯生产一枝独秀。专供村民居住的别墅区很快就将建成。一个现代化的豪华的文明生态新村,即将耸立于京南,雄踞于世界。
邢氏纸雕就是在这样的区域和地理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
邢氏纸雕的前身是泥雕。泥雕来源于庙宇文化,即神佛造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又有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的传入,更有纯属于中国的道教,这些宗教的硬件建设离不开泥雕。这是泥雕的较早的起源。而纸雕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是京剧脸谱和戏剧帽饰制作的需要。
邢氏纸雕历史悠久,能说得出名字的前辈艺人迄今已经五代。现在的邢坤正是第五代传人。邢坤的高祖邢容,兄弟二人,邢容排行老二,长兄邢宽。邢宽和邢容的前辈已经从事泥纸雕塑,因记不起名字,暂以邢容这一代人为创始人。邢容约生于1809年(清嘉庆14年),活跃于1825年至1860年,即清道光初期至咸丰年间,至今将近二百年。需要说明的是,邢氏一门立人较晚,与其他门户相比,从邢容那一代算起少生了两三代人。
曾祖邢万清,独生子。约生于1839年,活跃于清咸丰和同治年间。曾在同治四年(1865年)重修尚各庄药王庙时塑造了其中绝大部分的雕像。祖父邢端,生于1869年(清同治7年),卒于1926年(民国15年)。邢端带徒弟30余人,大徒弟张树,其余的弟子大多叫不上姓名。在众多的徒弟中,有新城县(现在的高碑店市)色垡村刘宪章,固安县柳林庄刘明汉的父亲刘某,林城村张树,霸县(现在的霸州市)北岸村孔令旺。后来孔令旺在北京画院有16个徒弟,1953年应聘参加了故宫的翻新修建,又参加了泥塑收租院的工作,颇副盛名。邢端共娶过五位夫人,连伤四人,又娶了第五位,第三位夫人生了独子邢树珍,邢树珍生母去世后,是第四位夫人和第五位夫人这两位继母先后抚养他长大成人。邢树珍,生于1914年,卒于1995年,自幼从艺,在他12岁的时候他的父亲邢端去世,他的技艺成熟时期在1930年以后。民国31年(1942年)固安县志载:彩饰品,相子,产于林城,是一项专门技术,这就是讲的邢氏纸雕,主要是针对邢树珍而言的。
邢坤作为第五代传人,走过了漫长而复杂的历程。大哥邢林,木工。二哥邢森,做滤芯。邢坤自幼跟父亲学艺,除去遗传基因,后天的学习和修养造就了邢坤对纸雕这一门绝技的兴趣爱好、极高的天赋和扎实的功底。17岁辍学时对于纸雕的掌握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此后他跟大哥邢林学木工,又做过油漆工,后来干过一段时间的滤芯。这一系列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极大地丰富了邢坤的知识和本领,为以后艺术的发展和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漫长的日子里,读了不少有关的书籍,诸如《木雕技法与传统雕刻图谱》、《中国藏传佛教白描图集》、《白描图谱》等。逐步走上了艺术创作的专业化道路。
邢氏纸雕最早的工艺是寺庙里的雕塑和油漆彩画,所以最早的起源是泥塑泥雕。后来发展成京剧脸谱和戏剧帽饰等用品的制作。京剧脸谱兴起时,正是邢坤的祖父邢端艺术上发展的高峰期,因此京剧脸谱和戏剧帽饰等用品的制作成了邢端他们一项主要的活动。渐渐地形成了以纸塑纸雕为主的艺术特点。正是由于这一点,到了邢坤的父亲和邢坤这两代,几乎全都是纸塑纸雕了。
固安县民间艺人邢坤
邢坤的祖父邢端主要活动于1885年至1926年,正是清光绪10年至民国15年间。这时候生意十分红火,当时邢端的店面很大,店名“恒聚斋”,包揽了北京和当地不少的泥雕和纸雕绝活。他所做的型模和相子至今尚有保留。其作品有各地庙宇的神像,有南极仙翁、窦尔墩与杨相武的《说山》、钟馗等等。
邢坤的父亲邢树珍曾做过各种各样的成品:十二乐的大头,共24个,给了新城草场和新庄;有西游记人物,师徒四人和白骨精等等;有县官的头像;戏剧用的帽子、头饰;1969年迎九大做了天安门;又给廊坊军分区做了50米长的特大号风筝。
邢坤1991年去新城县后南里村奶奶庙抓胎(做佛像),那里的主佛是厚土皇娘。后来给北京一家建筑公司做了一套《老北京四合院》,给北京雍和宫做了一些佛像,做过《菩萨》、《关帝》和快乐的《马拉车》。自2007年至今,又做了一套形态逼真质量高超的《老北京四合院》,准备献给奥运会。
流布传播情况
邢氏纸雕诞生兴起在林城,首先是在邢氏家庭中传布。邢坤的高祖邢容传给了曾祖邢万清,曾祖邢万清传给了祖父邢端,祖父邢端传给了父亲邢树珍,父亲邢树珍传给了邢坤。家传之外,是社会性的传授,同样历史久远,地域广阔。
基本特征
1、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邢氏纸雕从古至今至少历经五代,浓缩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儒家、佛家、道家到民间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邢氏纸雕的创造题材。每一个作品都缩影了一段历史,都重塑了一个历史的特写镜头。邢氏纸雕把庙寺的抓胎和油漆彩画、戏剧脸谱和饰品、民间白事上所用的纸活,这几大方面综合地立体地融会贯通,最终在纸雕上打出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2、作工精细而独特,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邢氏纸雕主要的工艺流程分三十多道程序,主要的工序是:一、制作泥坯。把坚硬的胶泥瓣浸泡透彻,摔打成熟,做成泥坯,当作支撑。二、在泥坯上贴纸,一层一层地贴均匀,砸结实。三、在纸上打胶。四、在胶纸上雕刻。五、用立德粉和水胶吊白。六、上色。七、彩绘。八、上漆,用桐油或清漆。九、或者表面抛光。
3、邢氏纸雕既有传统的成功手法,又有领异标新之处。按头像这一类作品而言,北京的头像用纸浆在模具里制作,最小可达3厘米。邢氏纸雕的毛坯是纸糊的,最小的作品可达3毫米。邢坤14岁时作关公头像,雄伟而豪迈。他作的木雕菩萨,宽厚、仁慈、大气,小马拉车活灵活现。再看邢坤所做的《老北京四合院》,作品1。42米见方,按照18:1的比例做成,油漆彩画琳琅满目,又溶进了现代的电学、光学,金碧辉煌,五彩缤纷,再加上用料实在,工夫到家,你可以大胆地站在那微薄精巧的屋顶上、墙壁上,而对作品无损。这真的不是随便哪一个艺人可以做到的。邢氏纸雕今古结合,登堂入室,确实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1、邢氏纸雕是对历史工艺的继承。传统的工艺、各式各样的作品,在邢氏纸雕第五代传人手里都可以做出来。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在邢氏纸雕的艺术史上发扬光大。
2、邢氏纸雕是对传统工艺的再创造。中国四大古建: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都将在邢氏纸雕传人的手里变成实物。天安门、天坛、角楼,也将通过邢氏纸雕塑造出来。佛教人物、三国人物、西游记人物、红楼梦人物,等等,有的已经做成了,有的将在日后变成现实。在现代化的、商品化的大潮中,这枝独具松龄鹤寿的工艺之花,必将常开不败,重现芳华。给中国,给世界,增添绚丽的一笔,实在是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崇高价值。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
达斡尔族是一个民族特点非常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达斡尔族长期以来的饮食文化方面表现出的爱吃“库木勒”,即柳蒿芽,后又成功地创办了“库木勒”节,把这种饮食文化现象转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举,就颇有自己的独到...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