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闽南民间舞蹈一般以“阵头”的形式展现。即在岁时节庆的游行队伍中,各以不同的化装和舞姿表演,一队阵一队阵地展现。
最著名的有拍胸舞、贡球,车鼓、海底反、大鼓凉伞舞、宋江阵、竹马阵、牛犁阵、舞龙、舞狮、扛阁等。
拍胸舞据说传自梨园戏“郑元和与李亚仙”中的一段情节,郑元和爱上了妓女李亚仙,被鸨母将身上的钱财剥得分文不剩,沦为乞丐,苦中作乐,与赤膊的乞丐们一道跳拍胸舞,成为一段别具特色的男性舞蹈。但以中国艺术发展的规律来说,戏曲是比较晚的,在此之前民间当就有拍胸舞。不过可能没有戏中跳得这么富有艺术性罢了。后人又从戏中得到启发,以南音《三千两金》为舞蹈音乐,以其舞汇发展为独立成篇的舞蹈。表演者上身赤膊,头戴草帽,手掌和胳膊随着节奏依次拍击胸膛、腋下、大腿,时而上跳,时而下蹲,头部诙谐地摇摆,动作夸张而风趣。基本动作有击掌回音、八拍雄姿、玉驴颠步、金鸡独立、善才抢牌、青蛙出洞、小阉鸡行、大阉鸡行等。可以独舞,也可以群舞。
贡球舞了取自《郑元和与李亚仙》的情节,也是戏中的一段舞。主角为彩婆和一位举球的小伙,另有数位的男女青年。举球者先出场,而后徐娘半老的彩旦婆不甘寂寞闯入年青人的戏球队伍中,一显当年的身手。只见她冲着从各个方面而来的彩球,肩撞、脚踢、头顶、手托,既手忙脚乱,却又身手不凡。心乱中还不忘挤眉弄眼,抖肩扭腰,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彩旦行当的表演技巧,生动地刻画出一个曾经是弄球好手而已经人老珠黄,又一时技痒难耐,不甘寂寞的风月场中老妇形象。其他的戏球者则配合着他们二人做出八卦穿棱、鸿雁传书等各种队形。
贡球的动作有猕猴摘桃、双龙抡珠、花猫玩球、大小八字等,彩婆与执球者若配合得好,风趣而热烈,令人赏心悦目。
车鼓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小歌舞。由车鼓和车鼓婆两人用两根细竹竿抬着一形似石磨的篾斗篮,斗蓝上还用红布扎一朵花,然后且歌且舞。所唱的调,一般称车鼓调。其舞步非常简单,就是“三步进、二步退”,两人各执竹竿的一端边舞边做出诙谐的表情,唱着风趣的歌仔,往往令人开怀大笑,乐而忘返。还在一种车鼓更简单,连扛的“鼓”都不用,男的为丑扮,拿着四块,女的旦扮,左手拿手巾,右手拿扇,舞步还是“三步进,二步退”,且舞且唱。
大鼓凉伞舞是漳州一带所喜爱的民间舞蹈。一般由八个人表演,四个小伙子胸前系一只双面大鼓,四个少女打钹。鼓点粗犷、炽热,和着鼓点,男女走出行进式,穿花式各种舞步,和谐而热烈。还有一种更复杂一些,中国一个小伙反穿羊羔裘,胸前系着大鼓,后边一位妙龄少女手执彩绸凉伞,身穿镶边绣花绸衣裤,腰系大纺绸,下着绣花鞋,踩着鼓点,边舞边转动手中凉伞,前边则是一个穿着镶边大红袄,手摇蒲扇的老太婆为前导。她身后还跟着小伙,肩担二只畚箕,一头放只大茶壶,一头放着水果之类慰劳品。在打伞的少女后边,则有四个打钹的,一般也是少女装扮。
据传,大鼓凉伞舞是明朝时,闽南百姓获知抗倭英雄戚继光打败了倭寇,为庆祝胜利和欢迎戚家军而创造的。
宋江阵也叫套宋江,是一种带有武术表演性质的舞蹈。表演者一般为36人或72人,在特别重大的隆重的庆典,也有一百零八人的宋江阵。一般都在广场表演,观者如堵。表演者都扮演水泊梁山的好汉,手执各种兵器,龙旗前导,锣鼓压阵。
一开始先随锣鼓点分两队走阵,而后是单人的武术表演,刘唐耍扑刀,李逵舞双斧,关胜舞大刀,徐宁弄钩镰枪等,接着是双人对打。最后是“杀狮”,即由好汉们与舞狮者格斗,轮番上阵,锣鼓、唢呐助威,非常热烈。
舞龙,闽南叫弄龙。早年是在祈雨时的活动。锣鼓声中,先由一人持彩珠戏龙作舞,由十几、廿多人舞动的长达数十米的长龙,在龙头带领下,上下翻飞,左盘右旋,追逐龙珠。最大的龙,龙头有3米高,长50米,20多节,用竹篾铁丝扎成骨架,外罩绘有龙鳞花斑的布,内燃蜡烛成龙灯串,有的龙嘴还安有烟火。如此巨龙舞起来口吐烟火、气势磅礴。当然,各部位套路变换,动静起伏,都要反复演练,配合得极为精妙,方显出巨龙的非凡气势。
舞狮,同样叫做弄狮。弄狮和弄龙一样都要大锣大鼓大钹,把气氛烘托得十分热烈。然后由一个“狮鬼”引狮出舞。狮鬼是闽南弄狮的特色,他有如小丑,挂一个引人发笑的小面具,手捏着一根末端有一小球的绳子,甩来甩去地逗引“狮子”。他有时在狮子前头跳来跳去做各种滑稽动作弄狮子,有时会耍出一个响亮的唿哨,当作鬼叫,有时还撇下狮子与围观的孩子们逗乐,风趣可人。
弄狮的两个人,则多为武术高强的壮汉,表演出狮子滚珠,上楼台、躺、蹲、咬尾、舐脚、饮水等等动作,并作出喘息、愤怒、疲乏、困惑不解等各种神态,憨厚可爱。
在闽南沿海地区,还有一种叫“海底反”的舞蹈,也是在节庆日子,化装为海底鱼虾水族表演舞蹈。它是根据闽南的童话故事“海底反”编成的,说的是龙王霸占鲤鱼姑娘,激起众水族造反。演员们扮成各种鱼虾贝类,各有各的独特舞步和技巧,如墨鱼放黑烟,扁鱼使飞刀,梭子鱼使手箭,牛尾鱼舞铁鞭,鱿鱼举大锯,海鳗耍“丈二”(长棒),鲂鱼展大扇,花螺吹号等等,最吸引人的是打扮得艳若天仙的蚌姑娘,背上背着两扇用竹篾和色纸做成的大蚌壳,两手抓着蚌壳边一张一闭。闭起来时就整个儿藏在蚌壳内,然后缓缓打开,露出美丽的笑容。
“海底反”还配有乐队,一般用南音音乐,加上锣鼓,是游行阵头里引入注目的一队。
牛犁阵,也有叫驶犁阵。扮牛的演员将纸糊的牛头套在头上,用两手顶着。边上有一公一婆和女儿、长工、地主五个角色,各人拿着农具,由长工驶犁,且舞且歌。舞步极简单,只要和着音乐节奏走,伴奏的乐队有壳仔弦、三弦、月琴、笛、四块、唢呐等。
在游行的艺阵里,还有一种阵头叫“扛阁”。实际上就是把一块木板扛在肩上,叫做阁台,或阁棚,让化了装的男女青年或孩子坐着或站在上面,摆出各种造型姿式,然后抬着游行。有点像现代的彩车,但是用人扛。木板小,上边站的演员少。但也有一种“蜈蚣阁”,由十几、甚至几十个阁台组合而成,阁台与阁台之间打活榫相连,结成长串,也能灵活转动,头尾及衔接处各横穿一木棍,向两边伸出,以作肩扛。乐队则在前边开道,远远看去,弯弯曲曲,起伏前进,仿若蜈蚣,也象蛟龙,所以也有叫“龙阁”。
竹马阵,也有叫布马阵。表演时一人身扎竹马——以竹为骨,以纸或布糊成——另一人扮牵马的马夫。在乐队的伴奏下,马夫以灵活的身段和夸张的动作来表现出戏剧性及各种逗乐的喜感。台湾晚近的布马阵则侧重于特技动作,甚至加进了杂耍。
竹马阵在汉代的史籍中就有记述,大致在宋代就已传到闽南,特别盛行于漳州一带。
除了上述舞蹈,在闽南节庆的游行队伍中,还可以看见“公背婆”、踩高跷、八家将等阵头。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