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鱼头酒”的来历传说

新云子2023-05-19

“鱼头酒”的来历传说

中国人向来好客,尤其中原人一直以热情好客著称,逢年过节,或遇有亲朋相聚,通常要摆设酒宴相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和酒文化。“鱼头酒”就是这座文化花园中的一枝奇葩,俗话说:无酒不成席,无鱼不成宴。

在酒桌上,当一道鱼菜上桌时,总会提到“鱼头酒”。在中国民间,“鱼头酒”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和讲究,宴请宾客时,通常要上条鱼作为一道主菜——意味着“年年有余”。

比如,将鱼盘放在酒席正中央,鱼头对着谁,谁就要先喝酒,鱼尾对着谁,也要陪着喝酒。然后喝鱼头酒的客人先动筷表示谢意———意为剪彩,此后其他人才能动筷吃鱼,为酒宴增添了很多情趣。鱼头摆放时一定对准席中最有身份的客人,客人要喝三杯酒,否则就是对主人的不尊重,这就是所谓的喝“鱼头酒”,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呢?有关“鱼头酒”的来历,传说和宋太祖赵匡胤有关。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皇帝柴荣病逝,7岁儿子柴宗训在汴梁(今开封)继位,后周朝政由宰相范质把持。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镇、定二州(今河北定州一带)急报契丹、北汉合兵入侵,宰相范质仓促之间派后周殿前都点检兼太尉(相当于国防部长)赵匡胤统率禁军北征抗敌。正月初三,大军行至京城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今封丘县陈桥村附近),因天色已晚,赵匡胤下令安营扎寨休息。

当晚,赵匡胤请来谋士赵普、弟赵匡义等人商谈军机大事并喝酒驱寒。正谈在兴头上,厨师端上一条油煎鲤鱼,那金黄色的鱼头正对着赵匡胤,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离座祝贺说:“吉兆、吉兆!鲤鱼跳龙门,鱼头当先,此次赵元帅一定能旗开得胜,杀敌有余(鱼),请让我敬元帅三杯酒!”赵匡胤闻此吉言妙语,喜上眉梢,三杯酒一饮而尽。后来赵匡胤兵不血刃,推翻了后周,建立了大宋王朝,史称宋太祖。

这个饮酒的方式后来流传到民间,逐步演变成风行的喝“鱼头酒”了。宴宾时以它助兴,花样也越来越多。上鱼的时候,主人或招待者有意将鱼头朝向桌上辈分最大、职务最高或者是酒量最大的人摆放,由他带头喝酒吃鱼。要是有人没等鱼头对着的人发话就抢先动筷子,便会被人耻笑为不懂规矩或者没有见过大场面。随着演变而来的民间酒俗,我们称之为“鱼酒令”或称为“鱼头酒”,在河南等中原地区流行甚广,目的就在于让大家多喝几杯酒,以尽其酒兴。

安徽砀山喝“鱼头酒”的来历

在砀山饮酒,所坐的位置非常讲究,一般冲门而坐都是主客或贵客,那么鱼盘往桌上放的时候,鱼头自然而然地要对着这个方向。

鱼头所指之人,一定要先喝鱼头酒,关于这个风俗的来历,传说种种。

第一种说法是:康熙大帝微服私访,由吴士友陪同在一偏僻小镇上吃酒,店小二无意将鱼盘放上,谁知鱼头正对康熙,康熙大怒,认为不吉,因古代箭身酷似鱼的模样,箭头呈三角尖,箭尾又两叉开,箭所指,命难逃……他正欲起身示意随从拿下,吴士友忙按住说:“本人测个‘鱼’字,诸位请看,它是刀字头,田字腰,火字尾。田,泛指种地的百姓,四点火,是打铁的手艺人,这刀嘛,多系领兵打仗的将官。酒桌上凡鱼头所指之人,将来必成大业。小乙(康熙代名)今日被鱼头所指,定是吉相,来来来,先喝三杯,以示祝贺……”

本来一场祸事,让吴士友几句话给破解,既救了店小二的命,又遮掩了康熙大帝的身份。从此,一传十,十传百,鱼头所指之人,多是官相。

鱼头酒还有另一层意思:指长史。其源来于隋朝末年,李渊太子李建成与三弟李元吉串通一气诽谤李世民,满朝文武大臣都想劝李世民除去这两个祸害,可谁也不敢轻易开口,因为他们是同胞兄弟。

程咬金想出一条妙计,派人做了一碗鱼汤,亲自端给李世民,李世民打开一看,只有一个鱼头,一条鱼属,顿感疑惑,摇头叹气说:“这有什么吃头?”程咬金乘机发话,:“主公好糊涂,不吃掉这一头一尾,你咋能太平?”

李世民猛然一惊,明白意思,于是下了决心。从那以后,故事流传民间,演绎成年龄较长者应喝鱼头酒的民俗。

第三种传说是,商朝第四代帝王太甲即位,大宴群臣,宴中,大臣伊尹为表心意,献上陶制鱼头形佳酿一坛,高声颂道:“鱼头酒,与王共享!”遂将佳酿分饮,举坐皆喜。鱼头酒有荣誉方说。

喝鱼头酒一般是两杯,两怀亮底后,就可带头动筷吃鱼了。有的人不能喝酒,却又被鱼头所指,可以用筷夹片菜叶盖上鱼眼,这叫“一概(盖)不论”,随便大伙咋喝吧。有时为了凑热闹,把鱼肚皮所指处,定为“心腹之人”,脊背方向是“背靠大树好乘凉”。看来,全桌都不是外人,干脆,共同举杯吧!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