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闽南民间艺术(4)

博涛酱2024-05-19

四、闽南地方戏曲

闽南地方戏曲分偶戏和人戏,偶戏有布袋戏、嘉礼戏、皮影戏,人戏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北管戏、歌仔戏、竹马戏等。

皮影戏在闽南又叫皮猴戏。在漳州一带较流行,据台湾中诉上先生的《台湾电影戏剧史》中说,“至迟在嘉庆以前,台湾已有皮影戏的表演了。”又说台湾的皮影戏是由潮汕传到漳州的绍安、漳浦,而后再传入台湾,以台湾高雄最多。高雄在清末据说有数十个皮影团,而今已剩不到三四个了。

闽南的皮影戏音乐有两种,一是唱乱弹,一是唱歌仔,还有唱潮剧音乐的,但没有唱南音。在皮偶的制作上则多用猪皮,也有的用厚纸。

所有偶戏表演的内容多是中国传统戏曲故事。

布袋戏在闽台流传很广,又叫掌中戏,迄今在台湾据说还有五百多团。布袋戏有唱南音的。也有唱北管的,也有唱歌仔的;台湾还有唱潮调的布袋戏。

布袋戏演出的内容和技巧,又分为三种。一种是“古册戏”,即传统戏曲故事,大多是文戏,唱工戏,实际上就是把人戏的内容用偶戏来表演。

一种是“剑侠戏”,内容改编自传统演义小说的公案戏、剑侠戏。如七侠五义、施公案、鼓分案、小五义等等。虽然演的也是传统的故事,也用传统的戏曲音乐,但表现重点在于演技和故事情节,已经很少使用唱腔了。

还有一种“金光戏”,甚至已经不用乐队,而使用唱片、录音带来配乐,流行音乐、现代歌曲都用上。木偶造型也比较奇特,三头六臂,机器、巨人、武士、怪客、神仙等等通统用上。布景灯光更是合肥市为新潮,演技也有独到之处,口白通俗并现代化。有一个时期曾风靡了台湾。闽南的布袋戏技巧很高,象漳州的杨胜、杨峰,台湾的李天禄、黄海岱、许王等,在日本、欧洲都有一定的影响。

嘉礼戏即傀儡戏,提线木偶。傀儡戏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戏剧,据说在西汉就已经有了悬丝傀儡,即提线木偶。唐、五代福建民间也已有了傀儡戏的演出。

到宋代闽南的傀儡戏已非常流行。因为常演出目莲救母的故事,因此也有叫傀儡戏班为“目莲班”。闽南俗话:做好事时要“前棚嘉礼、后棚老戏”,说明傀儡戏流行之盛。

闽南的傀儡戏分泉、漳二个流派。泉州的嘉礼较小,约两尺高,操纵线较粗较多,基本操纵线14条。漳州的“嘉礼”稍大,约二尺多高,操纵线较细较少,基本操纵线11条。

这两派大约在明末清初随移民入台,泉派多在台湾南部,以台南、高雄为中心;漳派在台湾东北部,以宜兰为中心。台湾南部傀儡戏演出多在喜庆日子,表演的都是喜庆欢乐的故事内容,剧情较简单,演出时间多不超过20分钟。戏班较小,戏偶也只10个左右,前场只一人表演,后场乐手也只二三人,音乐为南音系统的傀儡戏调。

北部的傀 儡戏班则都唱北管,前场二至三人,后场四五人,演出的剧目较多。便多在民间祭祀除煞时演出。

闽南的傀儡戏,尤其泉州的艺人,表演技七堪称中国一绝,是闽南艺术中的精品。

梨园戏也叫南管戏,大致起于宋代,在闽南民间歌舞和南音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江浙的南戏发展起来。由于历史悠久,师承谨严,至今保留了不少独特质朴的原始剧目和“宋元旧编”中的南戏孤本,及其完整的音乐曲牌和别具一格的表演程式。

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下南”、“上路”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

“下南”的剧目结构比较松散,文词粗劣,保留方言本色和浓厚的泥土味,是未经文人润色,来自民间的形态。音乐曲牌也比较单调贫乏,具有粗豪的声腔特色,适合以净、末、外、丑为主要行当的表演。

“上路”则保存了大量宋元南戏的剧目,在国内罕见的孤本。如《朱文走鬼》、《王魁》、《朱寿昌》等。其内容多为男女悲欢离合的家庭戏,适于生、旦、净、丑为主的表演。音乐唱腔同样是南音,但曲牌比较丰富,演唱风格淳朴、哀怨,流传民间的名曲甚多。

小梨园的行当为主、旦、净、丑、贴、外、末七种,又称“七子班”。最初是豪门富室的家班,收买七八岁至十二三岁的儿童级班,年限5至10年,期满后已是变声期,就“散棚”重组新班,永远保留其童龄演出阵容,以适合深闺于内院垂帘观赏。其传世的剧目,如《蒋世隆》、《刘知远》,也都为宋元古戏,并显然经过文人的精心润饰加工,结构严谨,文词典雅,人物性格形象鲜明。表演上以生、大旦、小旦、丑为主要行当,科步动作优美,唱腔非常丰富,有大量名曲传唱民间。

梨园戏形成于闽南文化鼎盛时期的文化中心泉州一带,其艺术水平达到相当的高度高度,具有十分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它以南音为戏曲声腔,有生动细腻的科步程式,有独特的“压脚鼓”技法,而且专演文戏,没有武戏。

所谓“压脚鼓”,也有称“梨园鼓”。鼓师司鼓时跷起一脚,压在鼓面,不断变换压点的位置和压力的大小,引起鼓的音色变化丰富多样,造成别具一格的韵味。

梨园戏大约在明末清初就传入台湾,被称为南管戏,是最早传入台湾的戏曲剧种之一。由于梨园戏的唱腔说白,都是泉州腔,小梨园的许多戏文又都相当典雅,不够口语化,因此,在传承上就有很多困难。待到北管戏、高甲戏传入,歌仔戏兴起,很快就压倒了南管戏,迄今台湾已没有南管戏剧团了。据说,就是较早以前的南管戏班子,也都兼演歌仔戏,方能维持得下去。

高甲戏是从宋江阵发展起来的,开始是化装梁山好汉游行,间或就在广场上,排成“蝴蝶阵”、“长蛇阵”等各种带有故事性的表演。由于受到欢迎,在清初就出现了专演水泊梁山故事的戏班,称为“宋江戏”。

“宋江戏”以武打见长,吸收了舞狮杀狮和鬼儡戏中的武打科套。清道光年间,宋江戏艺人与竹马戏艺人合办了“合兴班”,突破了专演宋江故事的局限,并吸收戈阳腔、徽班的一些剧目。这种半文半武的剧目受到闽南观众的欢迎,迅速发展,至清末始称高甲戏。

这个名称,有说是因多武戏,叫“弋、高,闽南话同音,以讹传讹。有说是因九个行当角色,叫“九甲”。但“九”与“狗”在闽南话里同音,为了雅化才叫成“高甲”。还有的说是因“搭高台,穿盔甲”演出而得名。

高甲戏的丑行表演特别出色,有公子丑、官丑、乞丐丑、布袋丑、嘉礼丑、“洞葛”(手杖)丑等等。各有各的程式,各有各的绝招,令人叹服。

高甲戏在台湾和东南亚华侨居住地也很受欢迎,菲律宾和新加坡都曾有职业高甲剧团。台湾则迄今仍有几个高甲戏班。

高甲戏的音乐也是以南音为主,因此在台湾也有将其纳入南管戏系统的。不过高甲的唱段比梨园少,吐字行腔也比较自由。

竹马戏是以民间歌舞“竹马”发展起来的,发源于漳州的漳浦、华安等地,以后并流传到厦门、同安、金门及台湾。

竹马戏在宋代就已形成,在秋收后的乡下演出,名曰“乞冬”,即乞求来年的丰收。早期的竹马戏主要演“弄子戏”,如《吹柴弄》、《搭渡弄》等,只有旦、丑两个角色,表演粗犷,音乐唱腔主要用民间小调。

清中叶,竹马戏吸收了南音音乐和四平戏、汉剧、徽班等的营养,得到很大的发展。

竹马戏的演出剧目有三类,一是排场戏,是没什么情节的《跳加官》、《跑四喜》;一是旦、丑或生、旦、或生、丑两个角色的弄子戏;一是移植外来的大戏。

北管戏也叫乱弹,盛行于台湾,但在闽南却已经不留痕迹了。专家们在进行戏曲音乐比较研究后,认为台湾北管戏的西皮,与闽西汉剧接近;北管戏的福路则与广东海陆丰的西秦戏相近。闽西汉剧过去也曾叫乱弹。

西皮和福路的区别,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是唱腔曲牌的不同。福路有彩板(倒板)、紧中慢、慢中紧、平板、流水、四空门等;西皮则有二黄、西皮、垛子(流水)、反二黄等。同时主弦也不一样,西皮用“吊规”,福路则用椰胡。拜的戏神也不一样,西皮拜田都元帅,福禄奉西秦王爷。演出时,舞台背景布幔所悬挂的字样也不同,西皮挂的是“当朝一品”,福路挂的是“天官赐福”。

北管戏由于在台湾曾非常普及,不但有许多职业剧团,而且在乡间有许多业余剧团,被称为子弟班,以至北管戏在台湾也有子弟戏之称。许多子弟班常常是既习唱北管戏,也习唱歌仔戏。

歌仔戏是台湾最主要的地方戏曲,是我国36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中唯一诞生于台湾的剧种,但它的本源却起于闽南。它是在传入台湾的闽南歌仔戏的基础上,先发展创造了许多台湾“本地歌仔”,而后又吸收车鼓及其他民间艺术的营养,在清末民国初年时,诞生于台湾的宜兰。

开始只是在农村的晒俗场、庙前广场,用草索圈地演出,民间称为“落地扫”。有的则趁乱弹戏班演出之后,借其戏服戏台在下半夜登台演出,故又称“半暝反”。

到民国初年,歌仔戏大量收京剧、北管、福州戏等剧种的营养,吸收这些剧团的演员、乐手,很快成熟起来,并于20年代初登上了台北的剧院舞台。

大致也在这一时期,歌仔戏的一些艺人由于各种原因来到厦门,开始把歌仔戏带入闽南。1925年,厦门也出现了“双珠凤”、“新女班”两个职业歌仔戏团和“亦乐轩”等一些业余的“歌仔馆”,渐渐将歌仔戏介绍给闽南观众。

1929年台湾的职业歌仔戏团“霓进社”一行70多人来厦门“龙山戏院”作第一次的商业性演出。歌仔戏受到广大闽南百姓的欢迎,很快流传开来。

几乎在同时,歌仔戏也传到了新加坡等地,并风靡了那里的闽南华侨。

抗战时期,歌仔戏在台湾被日寇所禁演,在闽南则被当作“亡国调”也被禁止。著名的艺人邵江海先生为了突破这一禁令,使歌仔戏和以歌仔戏为生的艺人们活下去,创造了改良调。改良调后来被南靖都马乡的歌仔戏团带到台湾,台湾便称之为“都马调”。“七子调”和“都马调”,是歌仔戏两个最主要的唱腔。

50年代起,福建又把闽南的歌仔戏称这“芗剧”,这是取流经漳州的芗江为名。

歌仔戏是两岸闽南百姓共同的创造。它最充分地表现出闽台两岸人民共同的审美情趣、共同的艺术追求。

打城戏又称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是在宗教做法事“打城超度众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打城戏大致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打城”的形式有二种,一日“打天堂戏”,主要是道士表演芭蕉大王巡视枉死城,释放屈死冤鬼的故事。一为“打地下城”,是和尚表演地藏王打开鬼门关,放出无辜冤鬼的故事。

打城戏从清末起,吸收了梨园、高甲、京剧的许多营养,使其表演艺术大大丰富。抗战后,打城戏就衰落了。现在闽南职业的打城戏剧团,只剩一个,而且是不久前才刚刚重建的。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