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是继匈奴后在内蒙古高原上崛起的北方游牧民族,早在西周以后,鲜卑一词就在《史记》、《汉书》、《战国策》、《楚词》、《国语》等古籍中有所记载,并频频入史。在两晋南北朝时,鲜卑开始建立国家政权,其中有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秃发氏建立了南凉,拓跋氏建立了北魏。入主中原的鲜卑人采取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的政策,不但使鲜卑特色文化得到传承,也使中华民族文化得到大发展。
盘锦历史上留下过不少鲜卑人生活的足迹。早在西汉时,鲜卑人就曾生活在大兴安岭至辽河一带。另据《史记》载:秦伐燕,破之。燕王喜败走辽东,越五年,灭燕。又遣蒙恬,击走东胡,以其地置辽东、辽西二郡。而盘锦当时就属辽西郡,鲜卑就是东胡的一支……还有,有关文献记载,在三国及晋时,盘锦属昌黎县,南北朝时,盘锦属北魏,北魏就是鲜卑人拓跋氏建立的政权。据文献资料——《慕容姓氏何来》中载,在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中国历史上15个民族的最后结局》中载:西晋灭亡后的317年,辽西鲜卑人汉人各占一半,各20万到30万……
再有,《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一书也曾介绍说,在辽东湾滨海平原的主要入海水道辽河及大小凌河附近,在汉魏时期就居住着乌恒族和鲜卑族。
不过最能证实鲜卑遗迹的,还得说是我们这些后裔们——即锡伯族人。“锡伯”即是“鲜卑”的转音,《黑龙江外记》(卷一)中说:鲜卑乃部种,非地名,今锡伯及俄之西伯利亚皆鲜卑之音转……锡伯族人作为鲜卑人的后裔,现在在全国有20多万人,而盘锦虽只有700多人,但也能算得上锡伯人聚居区了。我们的家族曾数代生活在盘锦西部农村,过去有些习俗就是鲜卑人的传承。
如过去在农村老家玩的“嘎拉哈”,俗称“抓子儿”。嘎拉哈是锡伯族语“嘎尔出哈”的汉译音,是用猪、羊、鹿、狍、獐、牛、骆驼等动物的髌骨(俗名“膝骨”)制成的,嘎拉哈的四面汉语分别称为珍、轮、壳、背。屯子里的几十户锡伯族人家,都是我们一个家族,家家都有玩嘎拉哈的历史,几乎人人都会玩。小时候我记得,玩这种游戏时在炕上铺上毡子,上面撒若干嘎拉哈,将一小铁球向上抛起后,赶快抓嘎拉哈。待球落下蹦起时再去接球,以抓多少定胜负。嘎拉哈玩法多样,最简单的一种叫“撂宝”,就是把染成红、绿、紫、黄等色的嘎拉哈一个一个往上摞,最高者为胜。在腊月到二月初一的猫冬季节,孩子们乃至大人,常在热炕头上“举行”嘎拉哈“邀请赛”……
其实,早在秦汉时期的鲜卑和匈奴墓中,就常发现嘎拉哈。在北魏时期的鲜卑人,将此用于民间游戏、军事战术模拟演习或作殉葬品。因为古代鲜卑人以狩猎游牧捕鱼为主,捕到鹿、獐等动物时,先把嘎拉哈取出保存,因其小巧玲珑,又便于携带,所以深受鲜卑人喜爱。
锡伯族以前多供奉被称为“喜利妈妈”的信物,因文革期间被视为迷信打入冷宫,所以现在在盘锦民间流传的不多了,不过它却影响了很多代锡伯人。信物的由来是,听老辈人讲,相传在西汉宣帝地节年间(约公元前69年),平陵侯范明友的家奴毛毛脚心有五个红痣,被认为是混龙天子。平陵侯欲将其押往京城请功,幸亏被一个叫“喜利妈妈”的人救了。
后来毛毛回到了大鲜卑山,被鲜卑部落推举为大可汗——大鲜卑国成皇帝,成皇帝为感恩而颁照天下,封喜利妈妈为福神,族人永远供奉。
我们把“喜利妈妈”当成续嗣女祖,并制成信物来供奉。就是在一根麻绳上拴上小弓箭、箭袋、射箭用的扳子、嘎拉哈、红绿布条、小摇车、小靴子、铜钱、木锨(用桦树皮制成,40厘米左右),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就叫“喜利妈妈”。听说,制做“喜利妈妈”,只能请德高望重、子孙满堂的老太太,其它人则不佩。过去立“喜利妈妈”时,还要举行仪式,杀猪宰羊,款待客人,节日一般。
爷爷说“喜利妈妈”是信物而不是迷信,并有特殊象征意义。如上面拴的小弓箭象征男孩长大后象鲜卑先人一样勇敢,当战场上的骁将;红绿布条和小摇车象征女孩长大后,成为操持家务的高手,当贤妻良母;木锨象征农业丰收。另外,每增一辈人就拴一个嘎拉哈,增一子就拴一弓,添一女就拴红绿布条,起到谱书作用。
再有,我们家族在解放前还有人会跳萨满舞,而这种舞蹈实际上就是鲜卑人的古老舞蹈。舞蹈的目的是求神佑护、驱鬼避邪、免除灾难,让老百姓幸福安康。跳舞的巫师要有“神衣”和“法器”,“神衣”主要是舞蹈时着的“神裙”、“大褂”、“神帽”。而“法器”主要是道具,如戴的面具,寓意是避免让妖魔的灵魂认出萨满真相,也想借面具“法力”战胜妖魔。道具还有铜镜、铜铃,分别系于腰间。表演时手还要持手鼓或单鼓,在击鼓、摆铃声中,唱着各种“神词”,做着各种鸟兽的动作,如请“虎神”要拟虎扑抓,请“鹰神”要学鹰飞舞,这就请来了各路神灵(俗称“神附体”)。
萨满舞表现出的主体是人类挑战自然灾害、疾病、恶势力,并与其做斗争的英雄气慨。但跳萨满舞的巫师并不是谁都能担当的,他要经过严格的训练,要掌握各种法术和高超的技艺。如过去锡伯族的巫师在学习三年后,经过上十多米高的刀梯并翻下来(下面有稻草接护)的考验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巫师。他也是萨满教的神职人员,在部落中非常受人尊敬。
萨满舞在清代和解放前对盘锦人的生活有所影响。在这段时间,它从最先的求神祈福的民族宗教活动,演变成了自娱自乐的民间活动,那诙谐有趣的舞姿同辽宁二人转、皮影戏、大鼓书、民歌小调一样有生命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家族在打给省民委关于落实民族政策的报告中,就曾写有家族中有些家庭以前就有萨满鼓,鼓边代着响环,在喜庆和祭神时用。但在文革时被打入冷宫。
另外,我们还不食狗肉,传说这与大鲜卑国成皇帝被一只黄狗救过命有关。因此他就封家狗为神犬,令族人不得伤其身、食其肉。还有,鲜卑人是游牧民族,狗在草原上不但保护着主人,还保护着牛羊,被鲜卑人视为人类最好的朋友。因此鲜卑人和后裔锡伯人就有不吃狗肉,不打狗,不穿狗皮衣,不戴狗皮帽的习惯。盘锦的锡伯人虽与汉、满、朝鲜、蒙古等民族杂居多年,可真正的锡伯人还是不食狗肉的。在市区内,我也耳闻目睹过有族人在宴席上食狗肉,爷爷告诉我,这些人只是名义上的锡伯人,道义上已不是锡伯人……
锡伯族的丧葬,清代光绪年间以前是火葬,以后改为土葬。盘锦西部农村的锡伯族,数代来也一直是土葬的习俗。土葬保留着古鲜卑人的特点:男女老身死,其墓葬皆为土圹内放木棺,尸体仰身直肢,平放入棺。然后将棺葬入土圹中,填土为坟……锡伯族聚居区内,一般每家都有固定的坟场,但近年来,有的也移风易俗,开始火葬深埋了。
在历史长河中,鲜卑文化一直影响着部分盘锦人的生活。在新时代中,鲜卑的后裔们,在盘锦也人才辈出,不仅有律师、警察、工程师、校长,还有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他们积极发挥着先人们聪慧豪爽、坦诚刚毅、不屈不挠的天性,为盘锦为社会创造着财富。锡伯族人口虽较少,但却是个文化较高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锡伯人虽早已汉化,但盘锦的锡伯人仍很重视文化教育。目前在文化教育方面,本地锡伯族孩子考上大学的越来越多;锡伯人撰写的关于锡伯族文化、及先人鲜卑文化方面的文章屡见报端;在市直学校,仅锡伯族成份的校长就有两位……
一些史学家和民俗学家认为,锡伯族目前是全世界上唯一保留鲜卑文化的少数民族……鲜卑文化,已成为了盘锦地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支!
吝啬鬼的存在不分时代,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吝啬鬼都是人们心中认为最小气的人,古代有很多吝啬鬼,他们有很多小气的方式。本站小编为你盘点中国古代最吝啬的人。一是曹洪三国时期的曹洪,是曹操的堂弟,曾数次舍命救...
毒蛇朝圣日是希腊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8月6日在西法罗尼亚岛举行。这个节日的来源是这样的:几百年来,每年的8月6日这一天,总有上千条毒蛇聚集在岛上的两座教堂里,盘结在圣母像下,10天后悄然离去。而且它们...
开封菊花,河南省 开封市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农产品地理标志)。开封菊花栽培历史悠久,北宋时期,养菊蔚然成风。作为当时的都城,开封的养菊之风更为盛行,形成了传统,家家户户都以养菊、赏菊为乐事。菊花...
按照传统观念,华人把传宗接代当作人生的重要任务,古语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是终身大事,人们不怕辛劳,一定要找到个良好的终身伴侣,婚后多子多孙,让自己的家族人丁旺盛。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不...
崇祯皇帝是明朝的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继位之时,明朝内忧外患重重,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崇祯皇帝奋发图强,想要挽救危亡的江山社稷。可由于种种原因,崇祯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崇祯留下的那句:“朕...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得道高僧玄能大师云游到新州东南部一座高山下,见此地风光旖旎,顿觉神清气爽。不知不觉攀登到山顶,举目远眺,只见山脉走向竟似蠢蠢欲动的巨蚕,不觉脱口而出:飞天蚕!据说海拔863米的飞天蚕...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很长一段时间都相信有鬼神的存在,并且存着敬畏之心,同时又感到害怕。虽说现在提倡相信科学,但是还是有一些科学也无法解释的存在,而这些就变成了口口相传的灵异故事。下面排行榜12...
在楚雄南华县五街镇,一个山青水秀、云雾笼罩的彝族村寨,如今依然完整地保留着一种原始而野性的彝族传统舞蹈——羊皮舞。羊皮一穿,气势如山;弦子一响,双脚发痒;调子一唱,浑身舒畅。这是对五街羊皮舞最生动的描...
摩洛哥人喜欢绿色和红色,并且以红色作为他们国旗的主色。在这个面积45.873万平方公里,人口2569.8万的国家里,阿拉伯人占了60%,其余为柏柏尔人。居民中信奉伊斯兰教的占99.4%。以阿拉伯语官方...
周王朝一共存在了八百年,分为西周和东周。周幽王是西周的第十二个国王,从公元前782年到公元前771年在位。他登基后,立申伯的女儿为王后,又立大儿子宜臼为太子,申伯为申侯。在周幽王统治的后期,国家政治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