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团圆日,月饼相送团圆意。中秋之夜安家宴,团圆子女赏月谈。
大小团圆时令果,家家设供于院内。奉灯上香燃鞭炮,明月高挂拜后爷。
注:平遥方言称月亮为后爷或后天爷
第一个版本的传说是,东汉时期起,五胡乱华数百年,屠杀汉民无数。到东晋永嘉年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就是说,中原大乱南迁的汉民超过了半数。中原北方地区只剩汉民不足400万,而进入中原北方地区的胡人就多达500万以上。胡人军队所到之处,屠城掠地千里,劫财无数,掳掠汉女十万,夕则奸淫,旦则烹食,千女投江,易水为之断流,以汉为“羊”,杀之为粮。留在北方的汉民命运很悲惨,地位竟连野兽都不如,就连汉民生活用菜刀都实施“七家一刀”制,汉民只能用手做圆饼食用。有一位名叫冉闵的,为了联合汉民,奋起抵抗胡人对汉民的残暴行为,在现在的晋中一带发起了“杀胡令”,人们就将写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众民齐心杀胡人”的“杀胡令”夹入这种圆饼之中,在汉民中传播。到八月十五月正圆时,中原汉民同时响应,仅一夜之间,就杀胡人十之七八,所剩向北逃去。 据传,冉闵死后被安葬在今天的平遥县与沁源县交界处,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和汉民团结一心杀胡人将胡人赶出中原的日子,逐形成了每年中秋八月十五为传统团圆节。
第二个版本的传说是,元代,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平遥籍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杀达子”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杀达子。到了八月十五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顺利成功。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宋书《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族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月饼”一词,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也就是说,中秋节始于唐盛于宋。又据《晋纪》:“自季龙末年而闵尽散仓库以树私恩。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青、雍、幽、荆州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 ” 根据史书,显然第一个版本的传说是符合“中秋节”来历的说理,而第二个版本的传说,就有使用期早于发明期之嫌了。
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节。《易经》又“以阳爻为九”,将“九”定为阳敖,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这一天,当地老百姓有蒸“花糕”祭天地的习俗,以前人们还讲究登高、赏菊、喝菊花酒。近些年定为重阳老年节。
九月,既是黄金季节,又是丰收之时。时逢佳节,置身高处,极目远望,漫山遍野的山花,金黄的果实,各种绮丽风光尽现眼底,面对祖国的锦绣河山,顿觉心旷神怡。因此,重阳郊游登山,文人相聚,饮酒赋诗,对于丰富文化生活,增强体质,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有一定的意义。
花糕:用发酵好的白面团或白面与玉米面混合成团,先取一块小面团捏成图形底座,再取一块小面团捏成有叶有花瓣的面花,叠放上面,中间夹红枣,上面嵌红枣,蒸熟后用真红水点缀。
十月一日,为送寒衣节。这一天,平遥民习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民间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谣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屈死在工地,还被埋在城墙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找到了丈夫尸体,用带来的棉衣重新妆殓安葬。由此而产生了“送寒衣节”。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十月为孟冬。十月一日是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
平遥民习送寒衣时,讲究傍晚妇女在十字路口奉烛上香,在地上画一圈,将冥币、纸活放入圈内焚烧,称呼已故的亲人,并念叨“给你送寒衣了,请你收好”用意是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以免被那些无人祭祖的孤魂野鬼抢去。凡属送给亡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尽,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人曰“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今天的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称之为“亚岁”。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冬至,平遥民习家家户户都要吃羊肉胡萝卜馅的饺子,民谣有“穿上姑姑做好的裤,有钱莫钱吃羊肉爵,赶不号槐跌吃爵儿,冻掉耳朵莫啦人管”
注(“饺子”平遥方言称“爵儿”译音 “赶不上”平遥方言称“赶不号”译音 “回家”平遥方言称“槐跌”译音“没有”平遥方言称“莫啦”译音)
传说,古时有一位男童叫爵儿,父母双亲去世,无依无靠,远走他乡去寻找姑姑。半路冬季来临,因无衣遮寒,被冻而死,男童死后转生为一种无名鸟。继续寻找他的姑姑,冬至这一天,男孩的姑姑在家中,忽听外面有姑姑裤、姑姑裤……的呼叫声,姑姑到外面查看,只见有一不知名的鸟儿、落在院内树上凄惨的哀叫,当见到她时就坠地而亡,姑姑想几载未见侄儿,是不是哥嫂或侄儿有难,就远去哥哥家看望哥嫂和侄儿,可是哥嫂已亡,唯一的侄儿在寻找她时被严寒冻死。姑姑思念侄儿,为了不使侄儿亡灵挨饿受冻,每年冬至将白面擀成面皮,腹中包馅,取名“爵儿”并给侄儿做好棉裤。
东汉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传说畲族的祖先是狗头王,人身狗头。为什么人身狗头呢?古时候,高辛帝宫中有个左耳奇大的大耳婆。一天,高辛帝请医生替大耳婆治耳朵。医生却在耳朵里扣出一颗蛋来,群臣把蛋拿到宫中的一个楼上。天上的凤凰领着地上...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