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古城保留着很多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民俗节日,囊括时令节日、纪念节日、祭天地节日、祭祖节日、祭神鬼节日、祭动物节日等。它充分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天、地、人、神、鬼、动物等一切和谐的向往。反映了人们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信仰。通过这些民间传统节日,可以探索到古城文化丰富的内涵和渊源。
十二月初一,平遥民习家家都要爆“炒花”,俗称“炉炒花”,习惯上爆炒的食品有:玉米、黄豆、小麦、麻籽等,由于每种爆炒用时不一样,故要单品种爆炒。经爆炒后的玉米好似一朵梅花,脆软香甜;黄豆香酥可口;麻籽更是香味悠长。民习认为,吃爆食能爆走一家人身上的灾难和外人结下的仇冤晦气,并能消祛百病。
腊月二十三,祭灶神是民间的传统节日。灶神,也称灶王节、灶君菩萨,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俗,认为是“一家之主”。向玉帝汇报人间一年来的事情。人们为了让灶王节在玉帝跟前多说自己家的好处,不说短处,供奉又甜又粘的“糖瓜日”(灶糖),好把灶王节的嘴粘住,以达到“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目的。这一天,人人要吃糖瓜。从这一天起,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活动了,开始掸尘扫房子,卫生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接新春。
农历正月初一过大年(又称过“春节”旧时称过“元旦”)是一年一度的民俗节庆中最大的节庆,也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大年是一年的起始;平遥人们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就准备开始过大年。民间有“ 二十三,打发爷爷上了天;二十四,打扫房子擦玻璃;二十五糊好窗纸贴窗花;二十六,办置年货缝新衣;二十七,做好合碗饨好肉;二十八,黑白蒸下一拔啦;二十九,提上壶子打上酒,;三十日,贴好门神请神子;全家一起包饺子,团团圆圆熬大年”习俗。
深夜,新年子时一到,人们开始祭祖宗,鸣鞭炮,欢庆新的一年开始。
大年初一,大人小孩穿新衣,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正月初八日,是祭星日。古人认为“天人合一”或“天人一体”,星宿与地上的人事是相对应的,上有多少星,下有多少人,大人物是大星宿转世,小人物是小星宿转世。人的命运与天上的星宿有着密切的关联。二十八星宿中,有主吉的、有主凶的、而且他们在管理人间的事务时,轮流着值年、值月、值日。因此,对人的命运和活动有着直接的联系。人们为了从心里上趋吉避凶,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庆,首先祭祀天上的星星,以求新的一年的顺利。这一日入夜时,设供桌于院内、呈卍字形摆放并点燃二十八盏糕灯,代表二十八星宿,民间称之谓"保留绣",供面制如意、面茶等。
1、糕灯:用软黄米面即制糕的面蒸熟,揉好后捏成顶部凹陷的灯盏,在凹处插灯芯,倒入麻油。祭祀后第二天置笼内蒸热蘸糖食用。
2、面茶:将白面或高粱面放铁锅内炒熟,加入适量水、豆腐、粉条、黄豆、花生米、咸盐等,煮熟后稠稀适中即可食用。
正月二十为小添仓日,二十五为老添仓日。又称“填仓日”、“天仓日”。西汉淳于衍,曾做过粮仓官,为人心直,遭人陷害,判死刑入狱,经女儿上诉而赦免。后人为纪念他,将正月二十和二十五日是为添仓日。
添仓日,家家户户要制作“元宝宝”、“布袋袋”,入祀后设供于水瓮上,铺灯烧香,供奉“仓官”,供以专制“元宝宝”、“布袋袋”、“如意”。供者要口中念祷:“仓官来,添仓来,粮食元宝添到咱家来。黑小子,赶车来,粮食元宝赶到俺家来。”这一日,家家都要将水瓮里的水添得满满的。意在仓官保佑,新的一年,财源茂盛,粮食满仓。
元宝宝、布袋袋:将发酵好的面团,揪一块捏成皮,包入红糖或白糖加白面粉做的馅,捏成形似元宝、粮袋状,经烤或蒸而熟即成。
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光绪八年《平遥县志》载:“宵节时街上设松柏棚、多祭三官神。张灯火,扮社伙,以天官赐福。”多少年来,元宵节是一个十分红火热闹的节日,沿街各商号、店铺早几天就已将富丽堂皇的宫灯、喜气洋溢的大红灯笼、吉祥物、鲜彩亮丽的招牌等高挂在门上,各家各户也都要制作花灯,门口、院内灯火更旺。以村社、民间团体组织的传统节目,如龙灯、旱船、高跷、抬阁、背棍等游街表演。这一天晚上,乡村城镇,灯火辉煌,观灯人群熙熙攘攘,直到深夜。
元宵:正月十五家家食用元宵,意在祝一家团圆和睦,并借以表达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的心愿。在平遥当地人们习惯食用甜味元宵即:红糖或白糖、青红丝、梅桂、果仁、芝麻等制成馅,切块,表面浸水,用筛滚的办法使其在滚动中粘连软大米面,滚一层浸一次水,逐渐成形后,在上面点一滴真红水。食用时有水煮、油炸、拔丝等各种方法。
二月二日为龙抬头日。传说中龙王爷是司管向人间降雨的,人们为了求得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定每年二月二日为龙抬头日。这一日家家都要吃发糕俗叫黄日,上面必须嵌上黄豆。“玉龙降而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告想重登灵宵阁,金豆开花方可归”。这一首相传至今的诗,可能会让人们与发酵吃“黄日”、“金豆”联合起来。
发酵:将玉米面加水调成浆糊状,发酵后经笼屉蒸熟。食用时非常松软、香甜。
清明,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它既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又与寒食节日相连,久而之久两者相合且并称。《荆楚岁时记》称:“去冬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焚火三日”。所以每逢清明节,人们有焚火寒食、上坟扫墓的习俗。有着“千里赶上坟”之说。而且清明节前后三日为“百无忌日”,人们还要进行动土、打灶和房屋修葺。
每逢清明节,当地还有特殊制做食品的习俗。
1、蛇盘儿:家中有几位男人就做几个,但分为两种,结婚成家的是“蛇盘兔”,未婚男子是“蛇背燕”。揉搓成一条完整的蛇状,头置中间盘成一个圆形,上面背上一个小面燕子,即为“蛇背燕”,中间放置一个小面兔让蛇盘起来,即为“蛇盘兔”。民间有“蛇盘兔必定富”的说法。
2、燕儿:为家中所有女性每人做一个“燕儿”。制做时将发酵的面团取三小块,分别捏成三个燕子状,眼睛用红高梁嵌入,再将三个燕子并排连在一起,用面绳围住,即为一个完整的“燕儿”。蒸熟后用真红水点缀。
五月初五为传统的端阳节。当地俗称“端午”。这一天,民间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香袋、门上插艾和菖蒲的习俗。相传古代诗人屈原这一天忠烈殉江,后人为纪念屈原,身佩香袋,让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香溢世,流芳千古。喝雄黄酒、插艾和菖蒲,人们认为有“避恶除害”,灭虫防病的作用。
1、粽子:又叫角秃。将糯米或软黄米放在冷水盆中浸泡3-5天,使其发酵。将苇叶洗净,用两三个苇叶圈成尖角袋形,倒入适量泡好的糯米,中间夹入两个红枣,包成四角棱形,用麻边条状植物捆好,入锅在沸水中煮二个小时,即熟。食用时将苇叶去掉,加白糖食用更好。苇叶清香,醇香可口。
2、雄黄酒:每逢端午节家人团聚时,定要喝雄黄酒,认为喝了雄黄酒可消除凶神恶煞,据《本草纲目》载:“雄黄性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燥湿,杀虫祛谈功效。”人们习惯用雄黄酒在孩子们的额头写上“王”字,以避邪防病。
3、端鼓日:端午节家家要做“端鼓日”,既是这一天食用的蒸食,又是与粽子一同敬神的食品。制作方法是:将发酵好的面团取一块揉搓成约30厘米的条状,从两端向中间并排在一起,再在中间的顶个捏一个尖即成,蒸熟后用真红水点缀。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我国传统合家团圆的节日,故也称“团圆节”。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