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俗叫“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故每入腊月,群众就开始筹办年事,如杀猪宰羊,跟年集,买年货,扫房子。至除夕,家家贴窗花,写春联,挂春叶,清还借物,俗称一根折筷子也要还家,里里外外,打扫的干干净净。出外谋生者和在外地工作的大都赶回来,与家人团聚,欢度春节。除夕晚饭吃臊子面(寓长寿)。家长给孩子们散压岁钱,给媳妇们散针线钱。饭前,还要进庙烧香,请灶爷,接纸(“请先人”),敬门神,半担(拿扁担在前后院击地,且口念祝辞:“头一扁担,人安家全,第二扁担,牛羊满圈,第三扁担,粮食万石,第四扁担,四季平安......”)。饭后,续香陪纸(“陪先人”),称种子(将各样粮食各称数两,放置院中,翌日再称,看其增减,以预测来年丰歉),终夜不眠,守岁。至子夜过后,听鸡鸣开门放炮,以辞旧岁。大年初一清晨,人人争先进庙“上头香”,之后还要搞一些家祭活动,再吃年饭。年饭一般为臊子面或饺子,名曰“金钱钓葫芦”等说法,有招财进宝之意。初一开始在族内拜年;初二起,不但家家户户互相拜年,即使路遇熟人,也要彼此打躬作揖,互道如意。此日新婚夫妇,未婚女婿须带上重礼到岳父家拜年。
初一到初三谓三节。初三为祖先上坟烧纸钱,称为“送先人”。初四开始走亲访友。初五,“破五”,讲究吃甜搅团,剪黄纸,倒污物垃圾,洗衣物,有“除五穷”之意。初九祭天,传说初九为“天爷”生日,俗称“上九”。
张灯接彩,看社火灯会,放烟火,焚香,吃汤圆。十六还有“游百病”之俗。
龙抬头。唐为踏青节,宋为挑菜节。此日群众有“打灰簸箕”和“炒豆豆”的习惯,叫爆蛐虫。意为灭除害虫,渴望丰收。
祭祖扫墓,俗称上坟。同族齐集祖坟祠堂祭祀,烧纸钱,献供品,培土等。机关单位,学校多往烈士陵园扫墓。这期间,郊外广场有儿童竞放风筝。
是日扫墓祭祖,谓之“春祭”。武威城乡习俗,凡有坟莹者,须于清明前一、二天到坟上供祭品、烧纸钱、添土;无坟茎的在清明前一日夜间,到郊外或于自家门前、街道巷口烧纸钱。禁忌在清明节当日上坟、烧纸。传说当日烧的纸钱就成铁钱,死者不能用。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俗叫“五月五”主要活动有“点山”,“摘艾叶”,“插杨柳枝”,“绑花线”,“戴荷包”,饮雄黄酒,在耳朵鼻子上擦雄黄酒,吃粽糕,甜醅等。插杨柳枝是为辟邪,绑花线擦雄黄酒尤为孩子们喜欢,俗传为防蛇虫侵入。
是日清晨,家家户户门头插柳枝,有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小孩手腕系五色棉线或丝线绳,身佩香囊荷包,并在口、鼻、耳边涂抹雄黄酒,相传这样可以避五毒(即蛇、蝎、壁虎、蟾蜍、蜈蚣)。武威有“五月端午穿出来”的说法,男女青少年身着时兴的夏装,尽情游玩。青年妇女讲究绣香草荷包,缀上流苏,赠送亲友。旧时,未出嫁的姑娘将荷包带在衣襟或系在发辫上,诱人摘取,如不被人摘去,便会自惭貌丑。是日,家家吃粽子或油饼子卷糕,亲友间相互馈送。下午,城乡居民成群结伴,游览寺庙,旧时游海子,现在海水干涸,庙宇也毁于地震,改游文庙、古钟楼、雷台、海藏公园、西郊公园等。小孩到野外攀树折枝,编制柳帽,以预防暑气。
农历七月七日为“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旧时在这天晚上,姑娘和年轻媳妇们坐在月下穿针,看谁穿得快,穿得多,穿得巧,据说这样可以把手笨的人练得灵巧。此俗现已不存。唯城内剧团,每年照例上演神话剧《天河配》。四乡居民蜂拥而至,场场爆满,至七月下旬停演。
中秋节俗称“八月十五”。此日人们喜吃月饼,瓜果(取团圆之意),蒸花糕。至夜,设香案,供糕果宴赏明月。相传起源于唐朝。
是日城乡居民家家蒸月饼,以示全家团圆。武威人的月饼是发面蒸的,如倒覆的脸盆大,种类繁多,有分层月饼、拧丝月饼、对瓣月饼、桂香俱全,食之爽口。有“八月十五端出来”的俗语,意思是八月已经秋收,食物丰盛。亲友之间,互赠月饼,有攀比之意。八月十五晚上,蛟洁的朗月冉冉升起,家家在院内,摆设香案,供上月饼及瓜果等祭品,点蜡燃香,全家围坐赏月。少许,由主妇切开月饼和西瓜;全家食瓜果、月饼,谈笑风生,颇有情趣。相传祭月神供的西瓜,须剜成锯齿形的两个瓣,如家中有孕妇,可数瓜牙数预测男女,奇数生男,偶数生女。
是传统为亡人送寒衣,送纸钱的日子。
人们以米、豆来煮粥吃。传说吃了腊八粥会糊住麻雀眼睛,以保来年庄稼不受麻雀糟蹋。这日还要打冰块或冻冰块,人们从冰中所集气泡的大小预测来年谷物生长情况。气泡大者说夏粮丰收,气泡小者说秋粮丰收。
俗称灶王爷上天转娘家的日子。献灶糖祭灶神,祭毕,焚旧灶神像,并祈“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即日开始大扫除,俗叫扫房。
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神。民间有“腊月二十三,灶爷上了天”的歌谣。是日晚上约八点左右,户户提前备灶书(用黄表纸书写全家人的姓名、生年月日)、灶糖(麦牙糖和豆糖之类)、灶干粮(烙饼)、灶马(黄表纸上印有备鞍的马),并备一碟碎麦草,拌几粒豆,子均供于灶神牌位之前焚烧,意示送灶爷上天庭。民间传说灶爷为一家之主,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腊月三十日晚回府,祭灶是祈求灶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过了腊月二十三,已接近春节,家家户户购置年货,制作食品菜肴,拆洗衣服,打扫房屋,准备过大年。
除了上述节日外,各地区有各自的庙会,还有过三月三(上已节),四月八(浴佛节),五月“花儿”会,六月六,七月十五(中元节),九月九(重阳节)等。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
“飞山庙”曾经是城步常见的一种庙宇,也是中国中部和南部过去常见的庙宇。可以说,在过去,凡是有杨姓人聚居的地方,就有“飞山庙”。这种庙宇一般都二至三进的单层四合建筑,体积宽大,屋面盖青瓦,挑檐翘角;屋内...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
达斡尔族是一个民族特点非常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达斡尔族长期以来的饮食文化方面表现出的爱吃“库木勒”,即柳蒿芽,后又成功地创办了“库木勒”节,把这种饮食文化现象转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举,就颇有自己的独到...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