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位于河西走廊北端,古丝绸之路黄金地段,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毗邻。讨赖河、黑河两大水系贯穿全境,南北环山,内居平川地带,是镶嵌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一颗“绿色明珠”。金塔民间舞蹈用金塔人民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表现社会生活,体现人文历史,传情达意,抒发情怀。
1、形式多样
金塔的民间舞蹈可谓形式多样,有“秧歌”、“ 旱船”、“ 皮褂子”、“ 鹬蚌相争”、 “高跷”、 “东洋车”、“ 二鬼打架”、 “老社火”、 “跑驴”、 “狮舞”、 “龙灯”等。在节奏上有跟着鼓点律动的,如 “大秧歌”、 “高跷”,也有吹着唢呐边舞边唱的,如 “旱船” 、“东洋车”等。在服装上大部分穿民间秧歌服,如 “大秧歌”、 “高跷”、 “旱船”等,有的穿特定的服装,如 “皮褂子”就穿羊皮马甲, “老社火”穿社火服等。
2、文化底蕴浓厚
金塔的民间舞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几乎每个民间舞蹈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如鹬蚌相争是根据《战国策.燕策》里的寓言故事所编排,讲述的是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钳住了细长的嘴,鹬使劲挣扎,鹬蚌都不相让,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比喻双方争执两败俱伤,便宜了第三者。而旱船讲的是北宋年间金陵举人潘安和尼姑陈妙常的爱情故事。
3、动作和演唱的完美结合
金塔的民间舞蹈大多载歌载舞,有的完全是即兴演唱,描绘现实的图景,如东洋车展现给观众的是一个滑稽、幽默的舞蹈,它讲述了小媳妇在父母、兄弟的陪同下坐着东洋车回婆家路遇丑公子的故事,舞蹈一直以姑娘家人和丑公子的对话及唱段表现滑稽、幽默的情节,很受群众的欢迎。如旱船以船家和陈妙常在唢呐和笛子伴奏下,加以场外十多人的男女伴唱表现了《四景》、《十道河》、《将军柳》、《风摆柳》等唱段,悠扬的乐曲将观众带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
4、群众参与面广
金塔民间舞蹈大多没有书面的记载,只是通过老一代的舞者口传心授,在节日期间组织锣鼓队和舞蹈队在一块自娱自乐,一般队伍的阵容都在2、30人以上。因此,它是真正来自于民间,又被大多数群众所喜爱和参与的舞蹈形式。
1、人们思想的转换,使一部分民间舞蹈受到冷落。我们知道,千百年来民间舞蹈是在特定时空、特定群体中传承的,这个“特定时空”大多包括宗教仪式、祭祖祈神、年节聚会、生产劳动、婚丧嫁娶、谈情说爱等各种民俗事象;这个“特定群体”是指各民族的广大民众。他们总是喜爱用本民族的民间歌舞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就是在劳动小憩或亲朋相聚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也要唱唱跳跳歌舞一番,金塔人民也和各民族人民一样,将民间歌舞作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生产的快速发展,通讯、交通的大力改善,物质和文化生活都有了空前的提高。特别在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电脑网络等现代化传媒方式的引导下,他们认识世界,了解经济文化的最新信息。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西方的迪斯科、现代舞、卡拉OK等娱乐方式迅速传播,尤为青年人所青睐,传统的民间舞蹈不再是群众唯一的娱乐形式。一些专业文艺团体的表演大多以广大群众喜爱的现代舞蹈表演形式为主,还有大部分文艺爱好者虽然有的接触了一些民间秧歌等,但只是一小部分,“皮褂子”、 “高跷”、“ 鹬蚌相争”、“ 二鬼打架”等都已濒临失传。
2、一些老艺人年事已高,甚至相继过世,年轻人大多不喜爱和学习民族传统艺术,所以造成传承断代。如蒙汉舞蹈 “皮褂子”,又叫做“野火会”。根据调查资料推测,此舞大约产生于明朝万历年间,流传地区限于金塔县的天仓、双城、鼎新、大庄子、古城等乡。这是因为上述乡村与内蒙古自治区的额济纳旗地域相接。至今,蒙、汉两族人民还经常往来,促成了 “皮褂子”这种蒙汉合舞舞蹈的产生,表现了各族人民友好团结的场面。
由于 “皮褂子”舞蹈表现的是蒙汉杂居,半农半牧的生活,而且有表现蒙汉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一些细节,直接触犯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族意识,正统观念和尊严,也触犯了流传几千年的封建的礼仪道德,所以, “皮褂子”舞蹈约在清朝雍正年间便被封杀。就在此舞产生流传的大约一百五十年中,也是作为野外劳动中的娱乐活动而延续、存在,从未登过大雅之堂,未在节日集会和公众场合演出过。更为遗憾的是跳过“皮褂子”舞蹈的王学孔老人已于1986年1月病逝, “皮褂子”舞蹈别无第二人知晓,陷于失传。
3、缺乏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整理和挖掘
县上的文化单位由于受到资金和人力制约,缺乏对民间舞蹈的挖掘整理,在1984年进行过全县范围的民间舞蹈普查,之后再没有对其继续挖掘整理,使得金塔优秀的民间舞蹈艺术近乎失传,以至于有些人得出了金塔没有自己的民间舞蹈的结论。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
“飞山庙”曾经是城步常见的一种庙宇,也是中国中部和南部过去常见的庙宇。可以说,在过去,凡是有杨姓人聚居的地方,就有“飞山庙”。这种庙宇一般都二至三进的单层四合建筑,体积宽大,屋面盖青瓦,挑檐翘角;屋内...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
达斡尔族是一个民族特点非常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达斡尔族长期以来的饮食文化方面表现出的爱吃“库木勒”,即柳蒿芽,后又成功地创办了“库木勒”节,把这种饮食文化现象转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举,就颇有自己的独到...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