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正宁敬神风俗(3)

悲画扇2024-02-02

王母娘娘。神话人物。又称“西王母”、“金母”、“西姥”。在《山海经》里,她是一个豹尾虎齿而善啸的怪物。在《穆天子传》里,则是一个雍容平和、能唱歌谣的妇人。到《汉武内传》里,却成为年约三十、容貌绝世的女神,并把三千年结一次果的蟠桃赐给武帝。《神异记》更为她塑造了一个配偶“东王公”,一年一相会。在后代小说、戏曲里,又称为“瑶池金母”。每逢蟠桃熟时,大开寿宴,诸仙都来为她上寿。因此,旧时民间把她作为长生不老的象征。所以,许多地方建有“娘娘庙”或在庙内设有“娘娘殿”,是人们求子的主要崇拜对象。

土地爷。又称“土地”、“土地神”,是古代神话中管理一个小地面的神。即古代的“社神”。《公羊传·庄公二十五年》说“鼓用牲于社”。何休注:“社者,土地之主也。”《孝经纬》说:“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通俗编·神鬼》说:“今凡社神,俱呼土地。”过去,当地的村、镇及“社祠”都建有“土地庙”,许多家庭在萧墙上或院内墙壁上设“土地堂”供奉“土地爷”塑像。

正宁敬神风俗

山神爷。又称“山神”、“山君”。是主管牲畜、家禽、狼、虫、虎、豹的神。过去当地的村庄道旁、三岔路口多建有“山神庙”。相传狼是山神的狗。人们耕种、打柴、狩猎遇到不利,或遇到畜疫、兽害、虫灾多烧香磕头求助于山神。

城隍爷。道教所传守护城池的神。唐代以来郡县皆祭城隍。后唐清泰元年(公元934年)封城隍为王。宋以后奉祀城隍的习俗更为普遍。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又正式规定各府、州、县的城隍神并按时祭祀。旧县治罗川曾建有城隍庙。当地民俗以为,在一个县的范围内,阳间最高行政长官是知县,阴间最高“行政”长官是城隍。因而公私皆祭,香火不断。人们都怕魂被勾去,或死了受罪,都不敢得罪也。

其他神。当地民间有一种“礼多人不怪,神多保平安”的心态。除了信奉上述“神灵”之外,还信奉龙王、灶神、宅神、门神、仓神、厕神等等。又认为“万物有灵”笼“物老成精”,相信树神、河神、牛王、马王、井神。把碨子尊为“白虎”、碾子尊为“青龙”。更荒诞的是一些不务正业者自称“某神”、“某仙”附体,替“仙”代“神”行道,给人降吉治病、驱邪赶鬼,信者不乏其人。另外各行各业,各类人群还有各自敬奉的专神。例如:烧窑、打铁的敬老君,木匠敬鲁班,学生、文人敬孔子,欲考取功名者敬文昌帝君。旧县治罗川曾建有文昌阁和魁星楼,文成大殿(孔庙)至今尚存。

正宁敬神风俗

人们在敬神祈祷,求其保佑的同时,对“神灵”都要许下诺言,俗叫“许愿”。如果巧合,敬者心愿得到满足,就要实践诺言,俗叫“还愿”。“还愿”要许什么还什么,绝不可食言。如“重塑金身”、‘重礼祭祀”、“捐钱捐物”、“挂匾进袍”、“唱戏酬神”等等。俗以为欺骗“神灵”,“许愿”不还,就会带来灭顶之灾,再去求神便不灵验。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