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尸体装殓后多停柩3天至7天才出殡,也有停柩49天、3个月甚至更久。停柩期间要做以下事情:
富裕之家以碎瓷器舂成粉末,与生漆混和用以涂漆棺材的表面。先以粗粉和漆涂抹数遍,再用细粉漆数遍,直到棺材密闭坚固,在室内外放置数年也不漏气漏味。贫家也一样舂瓷粉涂漆棺材,只是用生猪血代替生漆,其余作法完全一样。
死者入殓后丧家以白绢作为死者的魂帛,并设灵座,将死者的魂帛及生前的衣服供于座上。用白布横挂在厅堂中间,将厅堂隔成前后两半,后部安置灵柩,前部用以接受亲友祭奠和延请僧道诵经做功德。
灵座设置后,以绛帛做一面长幡,上书某官某公之柩,名曰“铭旌”,漳州讹称为“灵精”。铭旌标志死者的社会地位,须请有身份的人书写。停柩期间铭旌置于灵座之西,出殡时铭旌竖于灵柩之前。
入夜,孝男铺稻草为席,摆砖块、土块为枕,围着棺柩和衣而卧,称“苫次”。
设灵堂后,孝男孝妇要朝夕哭奠。凡有人来吊祭时孝男应俯伏于旁,吊祭完毕孝男应向来人叩谢。
古礼规定,人死后3个月内应入土为安。漳州人多不遵守,以致清代官方竟放宽到“最迟亦不可出三年服之外”。民国以来,停柩时间逐渐缩短。现在农村和山区人死后3天至7天就下葬,城区则一两天就送到火葬场火化。
旧时,丧家要送每个送葬者1条手绢或毛巾、1支纸花、1对红丝线和用红纸包裹的两个铜钱。现在铜钱用硬币代替,红丝线则用一粒糖果代替。
出殡之前,丧家在庭院中或大门口的旷地上搭设灵棚,上以谷笪(晒谷用的篾席)为棚顶,下摆桌椅并备茶水、纸烟招待送葬的来客。灵棚当中设供桌,供桌四周挂白布,正中安放灵牌,左右摆设纸扎的“金童玉女”,以及纸马、纸轿、纸屋等。灵棚里还陈列挽联和哀轴。
60年代至70年代“破四旧”废禁神主以来,供桌上改供死者的遗像。70年代起,灵棚里多陈列花圈;80年代以来,播放哀乐(信教群众用佛、道或基督教音乐代替)。
俗称“出山”,是千百年来土葬习俗沿用的说法。
出殡前灵柩覆盖制作精细的棺罩,若死者还有父母在世则只能盖红毡。柩前摆供桌,上置香烛和丧事专用的“七碗”,丧属着功缌等服哭奠,称“祭棺”。若死者社会地位较高,则有人读祭文,称颂死者生前的功德或叙生死交谊,随后烧香奠酒,孝男泣谢。
祭棺毕,孝男(长子)一手执酒壶,一手持大竹筛,围棺绕圈行,同时将酒滴洒到地上。其他丧属依次序随其后绕行。嗣后“土公”抬起棺柩,踢倒垫放棺柩的条凳(若死者的配偶仍在世则只能踢倒其中的1只),出发前往墓地,称为“起柩”。客家人起柩前丧属要执香围棺绕行三圈再反向绕行三圈,然后鸣炮起柩。
如果子女先于父母死亡,起柩时父母持竹枝鞭棺,责其未能尽奉养至终之责。起柩后棺木须头尾互调,走几步后才复原。妻死夫欲续弦者,亦在起柩前行“跳棺”仪式。
旧时,出殡送葬队伍要缓行过街,是丧礼中最事张扬的部分。豪富之家常利用出殡来显示其家族的兴旺,送葬有西乐、中乐,其热闹与排场往往与丧礼“以哀为主”的原则背道而驰。
五服是封建宗法制度最主要部分之一,家礼对服丧人应如何穿戴有极具体的规定。但漳州民间出殡时并不严格遵守????功缌的服法,例如死者的曾孙身上要“戴红”,死者的玄孙辈要身着红衣以显示死者子孙兴旺。同时,死者的遗像上不搭白纱而搭红绸,俗称为“好命丧”。反之,如果孝男仅仅是小儿则称“苦丧”,丧服、丧礼从简,出殡时匆匆而过,不敢张扬。
出殡时,孝男手持孝杖上路。旧时丧礼苛繁,孝男身心不支故需倚杖以扶持身体;孝杖丧父时用竹,丧母时用桐或荆条。现在孝杖仅用作孝男的标识,因而以短而细的小棒替代,棒上裹以麻布或贴上白纸穗。
出殡队伍以一对丧灯开路。丧灯以白纸扎成,圆柱形,高约 1米,半面写着丧家的姓氏,半面写着“×代大父(或大母)”。写法均虚增两代,如死者已有孙辈,祖孙三代,就写“五代”;如死者已有玄孙,则写“七代”。
葬后这对白纸大灯将挂在丧家的厅堂外,直到周年后才撤下焚毁。
出殡时死者的大女婿肩挑大丧灯走在最前头,二女婿紧随其后一路抛撒纸钱向路神买路;若死者无女婿则请他人代替。其次是两人敲小鼓和大钹,俗称“出丧鼓”。接着是灵幡、彩旗、八音乐队、挽联、送葬的亲友以及做佛事的和尚。随后是铭旌,书写铭旌的有身份的绅士则骑马走在铭旌之前,他将主持“点主”仪式;有时还有另一个绅士坐轿走在铭旌之前,他将主持“授土”仪式。铭旌之后是纸轿、遗像、魂轿(内供魂帛)、灵柩,孝男率丧属跟在最后。
灵柩上的棺罩前部有一纸扎的龙头,从龙头拉出两条白布条,俗称“龙须”。死者的朋友、门生拉着白布条前行,俗称“挽(扯)龙须”,此当是古代“执绋”的遗俗。
出殡队伍的排列次序各地略有不同。豪富之家常雇数个乐队分插在队列中以壮声势,子孙不够多就花钱雇人充当孝男孝女。富家的棺柩抬者多达18名。贫家的棺柩只由两人抬。
个别地方出殡时灵柩经过村庄或土地庙要放鞭炮,同时要放下1对香烛和若干“寿金”。
送葬的亲友一般只送到城郊或村口就折回。队列缓步行进时,孝男、孝妇、孝女要跑到前面的路口,跪在路旁叩谢送葬者,请其止步,俗称“辞客”。辞客礼应行3次,送葬的亲友按关系的亲疏依次离去。
出殡时若遇下雨,送葬者可打雨伞或戴斗笠,但丧属只能任雨淋,俗称“沃(淋)孝男”。雨天道路泥泞积水,孝男也必须跪在泥水中辞客。
60年代以后,多数地方实行火葬,出殡的方式大为改变,仪礼也相应大为简化。
八月月圆节是拉祜族的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晚上,要把自己的瓜果和谷等选最好的拿来献月亮,因为月亮为人们分明耕种的节令。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各家把选来的南瓜、黄瓜、包谷、谷穗、水果等(其中梨是不可缺少...
梅山文化,点点滴滴的汇聚,集成古代文明的瑰宝,其中那些独特的地名传说,更是古老长河中迸出的浪花。地处新化县桑梓镇石窖村北面的前程村,俗名叫玉米冲,讲起这一地名原由,是一段沧桑久远而讽渝深刻的故事。康熙...
传说畲族的祖先是狗头王,人身狗头。为什么人身狗头呢?古时候,高辛帝宫中有个左耳奇大的大耳婆。一天,高辛帝请医生替大耳婆治耳朵。医生却在耳朵里扣出一颗蛋来,群臣把蛋拿到宫中的一个楼上。天上的凤凰领着地上...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