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死人入棺前要行小殓和大殓,用绸或布分横幅、直幅束尸,先结直后结横,横者周身相结,直者掩首至足而结于身中。小殓横用三幅直用一幅,大殓横用五幅直用三幅。民国以来,此种殓法已少见,而以穿多层寿衣代替,入殓的程序也与古代的家礼有较大的差异。
小殓指为死者穿戴整容,准备入棺。
小殓前要“请水”,孝男(长子)披麻带孝,反穿上衣,袒露一肩,手捧瓦钵,钵内放一小块白布和若干铜钱;孝妇(长媳)和其他丧属按亲疏列队到附近溪边,半跪于地,焚香祷祝,将铜钱投入溪中向龙王或土地公买水。孝男将钵口朝水流逆向舀水捧回家,孝妇等随后号哭。捧回水后用新布沾水给死者揩脸,并做象征性的沐浴动作,然后替死者梳头、整容。
若死者生前未备寿板,死后其亲友即到棺材店购买棺材。棺材抬回时,买棺材的亲友手臂缠上白布走在棺材后面。孝男(长子)捧斗灯率丧属披麻戴孝跪在村口或路口哀号匍匐,恭迎棺材,称为“接板”。
死者入棺之前要穿上新衣,寿衣的件数依死者的身份和所在的县份而有所不同。一般说来,死者的年龄越大、子孙的辈数越多,就应该穿越多层的寿衣。但寿衣的数量和质量也决定于丧家的贫富。给死者穿寿衣时要让孝男(长子)脚趿木屐、头戴大竹笠,脱下木屐站到庭院当中一小竹凳上,高声呼唤死者的亡魂归来。然后孝男伸直双手,把住一条麻绳,由长辈将寿衣逐件套到孝男身上,再拉住麻绳的两端,将套好的寿衣取下穿到死者身上,称为“套衫”。最后孝男将竹笠抛到屋顶,从竹凳上下到地上;孝女给死者穿鞋,孝媳给死者梳头、戴帽。
穿戴完毕之后,要将灵堂中临时设立的灵位换成正式的神主,用一定规格的栗木牌书写死者的世代、姓名、生卒年月、寿数以作祭祀用的牌位。其中“神主”的“主”字要故意漏写一点,写成“王”字(待到出殡之日再请有身份的主礼者用朱笔在其上添加一点)。
古有“饭含”之俗,以数粒米和珍珠、银屑塞入死者口中。民国以来,改为在大殓之前由孝媳依次往死者口中塞豆腐和夹生饭粒,称为“饲生”;也有往死者口中塞进珍珠。
一般丧家在完成小殓之后要请人在死者的铺前诵经,俗称“牵铺前经”。诵经者可以是和尚,也可以是尼姑或长年吃素的“菜姑”。诵经时丧属围在铺前跪听。
古俗大殓时要为死者添穿寿衣并添扎布匹绸缎。民国以来,寿衣多于小殓时一次性穿妥且废除布绞(用布扎尸)。但漳州城区陈姓死亡后还以白绫缠扎遗体,称为“殓祖”;据传说是为追念开漳的祖先陈元光,认为经过“殓祖”后死者才能“归天”和祖先在一起。
死者入棺前,丧属要先将棺材处理加工一番。上等的棺材用檀、楠、柏、桐木制成,其次为榆木、杉木;最次的为松木棺材,俗认为易生白蚁,贫者才用。上等棺木厚度可达5寸,次等棺材厚约为2.5寸。富裕之家棺材内面要用生漆遍涂数次;贫寒之家也要用桐油灰填补缝隙,使之不泄漏。处理好棺材内部,便在棺内铺垫一层木炭末和茶叶。然后在上面放置雕刻北斗七星的“七星板”并在板上铺以“地被”;地被用白布做成,极宽大,铺进棺材后白布边缘垂出棺外。
之后,将棺材抬进厅堂中,搁在两只条凳上,头朝供桌,丧属焚香礼拜。吉时一到,丧属围聚遗体前看最后一面,然后长子捧头,其他子、媳扶身体,将死者移入棺中。死者头部垫三角形的布枕,脸部覆白帕,腋下、胯下垫鸡毛枕、草纸、灯芯草或石灰包、茶叶包,而后再放进死者生前嗜好或惯用的小件物品如茶具、纸扇、文房四宝、镜梳剪尺、古玩等,并取若干铜钱放入死者衣袋里。
盖棺前丧属跪地,由执事(俗称“土工”)取出死者衣袋里的铜钱撒到地上让死者的子孙拾取,称“散手尾钱”。此俗有的改为老人断气时将若干钱放入死者衣袋中,入殓时取出,由子孙按房头分,称“分手尾钱”。然后执事将麻缕或白纱线的一端系在死者手上,另一端由丧属按亲疏由近到远排成一列执线。主事的道士或和尚口中念念有词,将执着的线由远而近逐节割断,意为生者与死者自此永诀。接着,孝男孝妇将新的衣服、被褥、纸锭等塞入棺中。如果以上东西尚不足塞满棺材,就以灯芯草填满,然后裹上地被,再覆上白布,称“天被”。丧属在棺前燃香跪拜,执事将棺盖覆于棺上。
盖棺时一般要延请和尚或道士诵经做功德,为死者在阴间开路。有的人家还请和尚或道士主持盖棺封钉仪式。
封钉前丧属备牲醴祭奠,称“祭棺”。然后孝男孝妇绕棺材跪爬三周,再回到棺前跪拜。道士诵《劝亡经》,执事在主礼人示意下开始钉棺盖上四角上的钉。封钉的顺序是:男尸先左,女尸先右;先钉脚下,后钉头上。最后一根棺钉不能全部钉入,要将钉头留在棺木外,寓意“出丁”。执事一边钉一边唱吉语,如“一添丁,二进财,三子孙状元才”之类,祝死者的子孙兴旺发达。封钉时丧属停止啼哭,按各自的称谓呼叫死者:“××,闪(躲避)钉啊!”。
若死者是已婚妇女,盖棺前必须请外家人到场亲视含殓。外家人的代表无异议则触摸一下丧家所呈的铁锤和棺钉,并以手抚棺头,表示同意盖棺封钉。外家人如果感到不满则会搬走棺盖,直到丧家答应其条件才会归还棺盖。
丧家若是天主教、基督教徒,一般请牧师主持丧葬仪式,其仪式按宗教要求进行。
传说畲族的祖先是狗头王,人身狗头。为什么人身狗头呢?古时候,高辛帝宫中有个左耳奇大的大耳婆。一天,高辛帝请医生替大耳婆治耳朵。医生却在耳朵里扣出一颗蛋来,群臣把蛋拿到宫中的一个楼上。天上的凤凰领着地上...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