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陕西饮食习俗(13)

琼诗2023-10-10

特色糕点

陕西糕点历史悠久,有的品种早在汉唐时期就已出现了,它从民间日常食品升华而来,又以浓郁的地方风味走向四面八方,反映着各个地方的礼仪往来和岁时节日的乡风民俗。

驰誉三秦的“水晶饼”,原产于陕西渭南县,始于北宋。据传景德年间,宰相寇准由京城汴梁回到渭南老家下邦探亲,此时正值他50大寿,有个渭北老叟给他送来一个桐木盒子,交给门房就匆匆地走了。寇准打开盒子一看,里面装了50个晶莹洁白的点心,上面有张红纸,写着一首短诗“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与奸,清白不染尘。”寇准心中大喜,留下一个作样品,把其余的散给来宾品尝,众人吃后异口同声地称赞点心滋味鲜美。后来寇准的厨师也仿照样品做出了这种点心,寇准命名为“水晶饼”。这种点心的制作方法很快传到了民间,在关中一带声誉很高,后来传至西安,人们推崇它为“秦式糕点之首”。到了清代同治末年,西安德懋恭食品店生产的水晶饼精工细作,以甘甜味美独树一帜,其风味一直保持至今。水晶饼以优质面粉为主料,用玫瑰、桔饼、桂花、青红丝、白绵糖、冰糖、核桃仁、炼猪油、猪板油等为辅料制成。其成品玲珑剔透,饼面金黄,四周雪白,有“金底银帮鼓鼓腔”的赞誉。其特点是起皮吊酥、甘润适口,油多而不腻。糖重而渗甜,有一股浓郁的玫瑰芳香和桔饼的清香气味。每逢喜庆佳节,人们争相购买,成为馈赠亲友、招待宾客和孝敬老人的上等礼品,被评为陕西优质食品,享誉西北各地。

颇负盛名的“贵妃饼”,始于盛唐时期。相传它原是骊宫御厨专为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制做的,深受杨贵妃的喜爱。后来经历战乱,此饼一度失传,近几年又由临潼华清官食品厂挖掘开发,重新恢复了生产,使其由宫廷食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现今的贵妃饼选料精细,制作工艺精湛,其成品色泽乳白,形如满月,皮薄馅多,咸中带甜,油而不腻,较之唐代更上一层楼,极受中外游客赞赏。

古长安的传统食品“胡麻饼”,早在唐代就已成为大众化的方便食品,到处都可以买到,《资治通鉴·玄宗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与杨贵妃仓惶西逃,到咸阳集贤宫饥饿难忍,无物果腹,杨国忠到集市上买来胡麻饼充饥。当时长安城内辅兴坊制作的胡麻饼最为著名,达官贵人和文人学士都很爱吃,自居易在四川忠州为官时,思食此饼而不可得,自己仿制解馋,并赠给友人,他在《寄胡饼与杨万州》的诗中写道:“胡麻饼样学京都,薄脆油香出新炉,寄与饥馋杨太史,尝看得似辅兴无。”生动地记述了对胡麻饼的嗜食和赞美。近几年西安唐都食品科技开发公司研制的胡麻饼是以特制粉、植物油、芝麻、天中草(一种天然香料)为主要原料,经过发酵、制酥、压皮、成型、粘芝麻、烘焙等17道工序制成的。有薄、脆、酥、香的特点,咸淡适中,营养丰富,1988年被评为陕西优质食品。

西安吉祥食品厂生产的“鲜花饼”,是一种酥皮包馅点心,因料馅中的玫瑰花经白糖腌制而仍然鲜艳如新,故得其名。这种饼小巧玲珑,金面银帮,馅心丰满,气味芳香,被评为西安优质产品。

西安及陕西各地流行的传统食品“秦八件”,是一种盒装礼品点心,包装豪华大方,每盒八件,饼面分别用模具刻有福、禄、寿、禧、金鱼、麦穗、石榴、拨鼓等图案。禧字为红色,寿字为黄色,禄字为绿色,福字及金鱼、麦穗石榴、拨鼓均为不染色的白面。以四种不同的颜色象征一年四季吉祥如意。秦八件的整体造型古朴雅致,外观字迹及花纹清晰,内质层次分明,味道绵甜,尤以玫瑰、桔香味突出,重吃也重看,是宴宾、祝寿、贺喜的珍贵礼品。

三原“蓼花糖”是陕西传统风味食品,始于明代,已有四百多年的加工历史。这种糖最初是把吃剩的江米年糕捣烂,用油一炸,使内部蓬发,体积变大,吃起来酥绵香甜,又洁白似雪,人们便称它为“棉花糖”或“雪花糖”。后来有人给“棉花糖”的表皮裹上糖稀或蜂蜜,沾上一层芝麻,吃起来更加香甜,食者交口称赞“燎得太”,(关中方言,好得很的意思)故又称“燎花糖”。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来西安,地方官员把燎花糖作为名贵食品敬献给皇室,慈禧吃后凤颜大悦,她见燎花糖酷似昔日在草原上见过的一种蓼花,从此便改用同音的“蓼花”为名,一直沿袭至今。此糖外形长圆,体大而轻,内呈蜂窝及丝网状,表面粘有芝麻,味道酥脆香甜,颇受省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西安的“蜜食果”是清真传统食品,深受回族群众的喜爱。相传此品源于波斯,随回民大量移居西安而传人。这种食品的主要原料是上等面粉、绵白糖、花生油、蜂蜜、饴糖、小苏打等。其制作工艺分制皮、制坯、成型、油炸、灌蜜等工序。西安永信一回民食品店加工的蜜食果外形油润发亮,内质层次分明,蜜味厚重,酥绵香甜,醇香适口,是回族群众待客和馈赠亲友的珍贵礼品。

除上述名牌糕点以外,受群众欢迎、常作为节日馈赠礼品的还有“龙凤宴点”、“小桃酥”、“马蹄酥”、“琵琶酥”、“寸金”、“一窝酥”等。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