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弦琴,京家魂,一弦弹出百种音,行如流水飘若云。”
在海浪轻抚的金滩,百人合奏独弦琴的壮观场面让游客赞叹不已。这是东兴市京族哈节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哈节,又称“唱哈”。所谓“哈”或“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京族的传统歌节。东兴市的哈节,日期各有不同。万尾、巫头二岛为六月初十,山心岛为八月初十,海边的一些村落则在正月二十五。虽日期各异,但节日的形式与内容基本相同。
京族民间关于哈节的缘起有个传说。据说,四五百年前,北部湾岸边的白龙岭下,有一条巨大的蜈蚣精,吃人翻船,兴风作浪。一日有位神仙化作乞丐,杀死蜈蚣精,把它化为万尾、巫头、山心“京族三岛”,附近居民从此安居乐业。于是京族人把大仙尊奉为“镇海大王”,立庙祭祀,每年都到海边迎接“镇海大王”来享祭。这就成了一年一度的哈节。
京族哈节的每个仪式,无不表现出对“镇海大王”的感激与敬畏。袅袅的歌声、婀娜的舞姿、丰盛的祭品和恭敬的心,是人们酬神的最好方式。哈节的仪式过程主要有迎神、安神、祭神、乡饮、送神五大环节。这些仪式都带着“靠海而食”的海洋民族漂泊迁徙的历史印记。
首先是迎神。京族同胞聚集在一起,举着旗、抬着神座、打着鼓、撑着伞来到海边,朝着建在白龙尾岛上的神庙祭拜,遥遥迎接神灵到“哈亭”来接受众人敬奉。
把诸神请到哈亭后,在主祭的带领下,人们进行庄重的安神仪式。这个架设在哈亭中殿柱子间的杆子叫做封庭杆。在封庭杆安置完成后,其他无关的鬼神都被挡在封庭杆之外,一概无法入内。
随后,祭神开始了。上香、上酒、诵读祝文,祭神的仪式按照严格的次序在礼官的主持下完成。在祭祀的过程中,哈妹随着鼓点在中殿跳起哈舞。在不同的祭祀阶段,哈妹便跳着不同的舞蹈,有《进香舞》和《进酒舞》等。
祭神之后便开始热闹的“乡饮”。“乡饮”是京族人一年中重要的社交活动。每个京族家庭都会精心准备好菜肴,带到哈亭来,共同摆成丰盛的宴席。辛苦了一年的京族人在哈亭内,席地而坐,互致问候,互道辛劳,谈笑间开怀畅饮,憧憬未来。
哈节,既是祭神、娱神的节日,也是娱人的节日。唱哈是哈节的主要内容。到了晚上,在哈亭里,早已准备好一展歌喉的妇女们团团而坐。在进行简单的祭祀活动后,妇女们就放开歌喉开始唱哈,而不善唱歌的男人们明显就有些招架不住。于是,哈亭里大多时候都是女人们的歌声。
不善唱歌的男子们,也不甘于让姑娘们独美。于是,拉大网、踩高跷捕鱼也随之展开,成为男人们展示技艺的特色节目。
第六天晚上,哈节进入尾声。
送神是哈节的最后一道仪式,寓意成功地求得神灵的庇护,准备恭送神灵。到了吉时,人们把关了几天的“梁”搬开,送神返宫。送神的时候不许人们在外面的路上走动,更不许有人挡在送神的道路面前,有回避神灵之意。哈妹跳上最后一段《花棍舞》,舞蹈结束表示众神归位,整个哈节祭祀活动就此结束。
2006年,京族哈节作为我国唯一一个海洋民族的重大节庆文化,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哈节充分展示了海洋民族特定的经济特征、社会状况和社会心理,是海洋文化的历史沉淀。
传说畲族的祖先是狗头王,人身狗头。为什么人身狗头呢?古时候,高辛帝宫中有个左耳奇大的大耳婆。一天,高辛帝请医生替大耳婆治耳朵。医生却在耳朵里扣出一颗蛋来,群臣把蛋拿到宫中的一个楼上。天上的凤凰领着地上...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