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在广州又称过年,有辞旧迎新,从旧的一年跨入新的一年的意思。传统上,广州人过年是会有很多要注意的事项,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过年的习俗也逐渐从繁到简。今天,就将广州的新旧春节习俗禁忌来个大盘点。
嘢,广州方言,即东西的意思。扫尘歌里也提到,腊月廿七,里外洗归一。这一天集中洗澡、洗衣,洗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新春。
年廿四“开炸”、年廿五“蒸糕”、年廿八“包粽”是老广州以前家庭制作贺年食品的日程。年廿八“包粽”,广州现在已没有这样的习俗,一些资料中显示,这样的习俗在粤西地区还有保留。
此外,有“年廿八,洗邋遢”这样的说法,广州人喜欢在大年初一前三天在家里搞大扫除。
贴春联包括贴门对、横额、单语等。单语多写着:“天官赐福”,“新春大吉”,“万事如意”,“出入平安”,“恭喜发财”。这些单语都是要按照神位来张贴的。
年卅是最热闹的,行“年宵”,一家团员吃“团员饭”。饭后到子夜不眠,围左起来“守岁”。按照传说,老百姓应该在这天才买年花、年桔等。
以前晚饭一般在5点多,不超过6点开饭,吃完饭后会让小孩走上街“卖懒”,一手拿着小红灯笼,令一手捧着盛载蒸熟鸡蛋和茨菇的碗,然后连群结队边走边喊:“卖懒,卖懒,买到年卅晚,人懒我唔懒。”
除夕之夜,吃年饭、守岁和逛花市是老广州辞旧迎新的三件大事。年三十晚上的年饭是越晚吃越好。
凌晨祭祖拜神,杀鸡。起床焚香,放炮仗。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名曰“贺新岁”。初一的中午饭必须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成一锅“罗汉斋”,这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一天吃完,往后便可以大鱼大肉。
凌晨祭祖拜神,杀鸡。起床焚香,放炮仗。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初一的中午饭必须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成一锅“罗汉斋”,希望这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一天吃完,往后就可以大鱼大肉了。
一大早,家中妇女要主持“开锅”,下花生油,煎萝卜糕、煎鱼。现代人更是喜欢将开年饭摆到酒楼吃,吃得越早越好。这天,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广东流行女儿携家带口回娘家。广州的一些郊区农村还保留着“放生”的习俗,买活鲤鱼,用红纸盖上鱼眼,拜神之后到河塘放生。
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希望避免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一些广州人会选择足不出户。这天如有人串门,会被当作穷鬼赶出门。
“赤口”,也称为“赤狗日”。根据传说,赤狗是标怒之神,遇之即有凶事。大家为免遇上凶事,所以大家在这一天足不出户留在家。因赤口,希望避免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一些广州人会选择足不出户。
接财神回家。如果旧年不如意的可能用“一碗清水、三支香”祭灶王,旧年发达的要用鸡鸭鱼肉祭拜。
旧时这天的早饭,广州人要设丰盛的家庭筵席,以庆贺“人的生日”。这一天,年轻人结伴游花地,选最美的姑娘―――“人日皇后”,由她主持这一天的活动。初七七不去,初八八不归。初七出门探亲等人,初八不能回家,要留在亲戚家。
老广州要祭拜玉皇大帝,拿出鸡鸭鱼肉。
在广州郊区的农村,相邻两个村子的小孩要在这两天掷石子对打,哪个村子赢了就代表新年会更好。初十一,家长要把这些对打的孩子赶回家。
大街小巷、各家各户都要点满灯,广州的农村在祠堂也要点灯。
广州人在这一天里要逛花灯。此外,广州的郊区农村里,旧年生了男孩子的要在这一天挂一个灯笼在祖祠里,表示向祖宗报到。
每一个年俗后面,都有一个故事,都饱含了对祥瑞、平安、风调雨顺的祈求。一代代人过去了,我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力量,同时也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无助一些。有的年俗留了下来,有的却渐行渐远,不为人知。我们不介意出现卡通版的财神,不过,对那些一直到今天我们仍兴高采烈过着的年俗,对它们的原始形态有所了解,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是广州的品牌。“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这朵红花鲜,那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哂。阿妈笑,阿爸喜,人欢花靓乐开怀……”这首家喻户晓的广州民谣,描述的正是家家户户逛花街的情景。
上世纪初到50年代中期,广州的中心花市在桨栏路。人们在马路两旁搭架做花档,中间行人。夜市灯光明亮,如同白昼。花市高峰时人如潮涌,摩肩接踵,花市里红紫纷华,让人眼花缭乱。由于人潮拥挤,买了花枝花束,都要高高举起,否则就要给人挤落,空剩残枝。那时花的品种不多,工商业户多采购桃花。虽然物价较低,但花较昂贵,一枝中等桃花可售数元,中上的达一二十元。
春节派利市,这是广东春节的习惯。不过,最早的利市是跟钱无关的,它始于汉代,是一种类似于钱币一样的东西,拿来辟邪的吉祥物。后来老人家就用红线把它串起来,串一串,就在年三十晚,压在小孩的枕头下,给他辟邪,叫压祟。现在改为年岁的岁,最初应该是鬼鬼祟祟的“祟”,后来使用了铜钱,串一串铜钱。现在,大家是封一个红包,表示利市,也是压岁。
抢头牙:广州人时兴初二、十六打牙祭,正月初二是一年之中的“头牙”,吃开年饭,所以要做得早,叫做抢头牙。
食无情鸡:吃开年饭时,老板请伙计吃饭,如果老板亲自夹一块鸡肉到伙计碗里,就表示解雇他了。
行大运:据说以前的广东人大年初一早上就会到野外去郊游。有的绕着村边,有的围着田园,有的循着屋宅走圈圈,叫做“出行”,俗称“行大运”。
七样菜:又名七宝羹,人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这七样菜一般都包括芹菜、蒜、葱、芫荽、韭菜等。七样菜要一锅煮,煮好后全家人一起吃。
生菜包:生菜会是广州的著名习俗,吃生菜包就是生菜会上必有的一道菜。主要原料是蚬肉、生莱、韭菜。蚬肉寓意蚬肥年丰;生菜,即生生猛猛,生财有路;韭菜,意谓“长长久久”。广州坑口观音庙就有生菜会。
人胜:胜本来是妇女的一种首饰,取意“优美”、“优胜”。在初七人日这天,妇女会戴胜来装饰自己,而且,这种首饰的节俗造型以“人”形为佳。
“飞山庙”曾经是城步常见的一种庙宇,也是中国中部和南部过去常见的庙宇。可以说,在过去,凡是有杨姓人聚居的地方,就有“飞山庙”。这种庙宇一般都二至三进的单层四合建筑,体积宽大,屋面盖青瓦,挑檐翘角;屋内...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
达斡尔族是一个民族特点非常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达斡尔族长期以来的饮食文化方面表现出的爱吃“库木勒”,即柳蒿芽,后又成功地创办了“库木勒”节,把这种饮食文化现象转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举,就颇有自己的独到...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