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七,也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传统的“芒哥节”,四里八乡的各族男女同胞相邀结伴前往观看“芒哥”表演。
“芒哥”是苗族民间传说中的一种娱乐神,演“芒哥”是苗族人民独具特色的传统活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传说很久以前,苗山的元宝山一带人烟稀少,野兽猖獗,盗贼出没,再加上病魔鬼邪的危害,苗族部落生活在人兽侵扰的恐怖之中。为了驱邪赶魔,活跃山寨,有位苗族老爹发明了“芒哥”(一个头戴假面具、身披芒草的形象),说“芒哥”是娱乐神既可以驱邪,又可以娱乐。每年的正月十七那天,“芒哥”从高山下来,为人们驱邪,与人们欢庆佳节,教训那些不听话和做坏事的人。“芒哥”,病除鬼跑,勤劳勇敢的人接触“芒哥”,新年里再夺丰收。自那以后,苗族人便非常崇拜、信仰这个身披芒草的娱乐神。"芒哥"节也就这样流传下来。
每当“芒哥”节到来和时候,苗寨 一片欢腾,左邻右舍的侗、壮、水、汉等兄弟民族也前往观看。一时,头戴假面具,身披芒草(或禾杆草)的“芒哥”,一个个神灵活现地分布在苗寨的大街小巷中。人们会看到,一会儿这个苗族阿公伸手向“芒哥”说:“请握握我的手,让我健康长寿”,一会儿年轻人则踊跃与“芒哥”拥抱;有些不听话和不务正业的人还会受到"芒哥"的“教训”。寨子里"唔呀、逗呀"(苗语好和对的意思),处处是一片欢呼喝彩声。
一年一度的“鸡岗妈”民俗活动即将粉墨登场。潮汕地区民俗活动丰富,濠江区也保留了许多地方特色鲜明的传统民俗活动,其中一年一度的“鸡岗妈”民俗活动是较具代表性和较具影响力的。
凤岗村濒临濠江,有一山岗状似鸡,为聚落障。元中叶,郑姓人家到此捕捞定居,蕃衍成乡,后改称凤岗村。凤岗村依山傍水,有农、渔、盐等业,“薄壳”是其特产。凤岗村也因“鸡岗妈”民俗而名扬。
“鸡岗妈”民俗以朝拜“珍珠娘娘”活动为主题,每年正月十七除村人朝拜外还有成千上万的外地游客前往参与,自古有“鸡岗妈向外客”的俗语。
正月十七朝拜凤岗“珍珠娘娘”庆典活动是达濠地区乃至粤东地区较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凤岗妈”是俗称,名曰珍珠娘娘,由于灵显,每年正月十七除村人外还有成千上万的外地善男信女前来朝圣。
那“正月十七朝拜庆典”始自何时?据村中老人传说,各说不一,一说自古便有;二说是明清期间;三说是清未,但种说法至今都未能得到考实,所以对于这个问题至今还是个谜?据说,旧社会正月十七的朝拜活动不象现在这样,每逢正月十七的朝拜活动由永思和报本两个祠堂分别轮流举办,一个祠堂二年轮得一次神位香炉,各自把“珍珠娘娘”请到各自的祠堂的朝拜。
战乱与文革时期曾中断,文革结束后,"凤岗妈"的朝拜活动才得以恢复,并且打破上、下祠堂分开举办的传统,统一在现"珍珠娘娘庙"举办。每年的朝拜者都是成千上万,神明有求必应(这话有点迷信),外地人都慕名而来,在新时代新的宗教、民俗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凤岗妈”朝拜活动已成为一项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
“珍珠娘娘庙”座落在鸡岗山腰北侧,面朝濠江(古庙建于何时无从考证),四方树林环绕,前有一水池,左右各有一眼井,风水清秀,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该民俗活动的特色活动有:
1、活桌席:在朝拜活动中,在"珍珠娘娘"神位前供有一席丰盛多样的供品,这种场面在潮汕其它地方的迷信活动中并不罕见,独特的是“凤岗妈”朝拜活动的供席上就摆有几只活鸡、活鸭、活鹅。这些在众人的围观与连天轰隆的炮竹声下不生惧色的家伙,还悠哉游哉地闲步于桌席之上。
有人会问这些活鸡、活鸭、活鹅有没有经过特别训练的,又有什么作用?他们都是普通家庭饲养的,只是在上席之前经珍珠娘娘"点化"一番,朝拜活动结束后返还他们的饲养主,他们在桌席上不只是摆设,他们主要的使命是为"珍珠娘娘"当卫生检验员,供席上有上百式供品,他们会在供席中走来走去,当发现不干净的供品时就会把它翻掉。村中有规矩,朝拜活动结束后,不被翻倒的供品会按户分到村中各家各户去,以吃平安!被活鸡、鸭掀过的供品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现象,有一次饼食中发现了一支秀花针,一次“基板”(这一种饼食)中留有头发等。
2、连天炮:在政府未禁放烟花炮竹之前,正月十七凤岗的炮竹声是连天不断的,如果你在现场呆一两个小时便知其特色,许多朝拜者多有供拜炮竹的习惯,为图个好兆头——红红火火,在朝拜时供奉上一大串炮竹,在点炮石的炮架上看看自己的炮竹打得响不响?打得连续不连续?这样下来,整天的炮竹都响个不停叹为壮观!可惜!现在已没有当日的丰采了!
3、酥糖塔:朝拜活动的桌席上还供有酥糖塔,酥糖塔由酥糖筑成,形状成塔,酥糖塔多是由村众集体、“会”(民间小集体)、外来单位喜心定做的,以前在"会"之间存在竞赛之风,每年都彼此竞比谁的酥糖塔高大,酥糖塔曾一度发展到5、6米之高,由于场地与高度的限制,后来酥糖塔的竞赛之风才被约束。这也是潮汕地区所罕见。
4、头支香:所谓“头支香”就是正月十七正日吉时,凤岗村众供奉一支大香后的第一支香,传说由于“头支香”能给插香者带来好运,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人争插“头支香”,以求新年有好运气。理事会在插村众大香时都要实行禁备,当村众大香供奉仪式一毕,争"头支香"的人群就会蜂拥而挤,场面叹为观止。
5、挤石门:去过朝拜的人一定会记得在进入朝拜场地须在人潮中挤过一道石门,这石门是由两块天然的大石夹在一起形成,石门只容两人同时经过,正月十七“凤岗妈”朝拜活动成千上万的人都从这道门挤身而过。关于这个石门村中有许多传说。左边一石名为“龟石';右边一石名为“蟹石”,都是由于形似龟蟹而得名,龟被誉为长寿的象征;蟹被誉为健康的象征,所以这个石门就有了福寿的喻意。
“凤岗妈”朝拜活动还有许多传说与内容,如:求丁仔、拜大红壳桃等等。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其余散居在新平、元江等三十余县。人口102.5万多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1953年1月24日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
八月月圆节是拉祜族的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晚上,要把自己的瓜果和谷等选最好的拿来献月亮,因为月亮为人们分明耕种的节令。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各家把选来的南瓜、黄瓜、包谷、谷穗、水果等(其中梨是不可缺少...
梅山文化,点点滴滴的汇聚,集成古代文明的瑰宝,其中那些独特的地名传说,更是古老长河中迸出的浪花。地处新化县桑梓镇石窖村北面的前程村,俗名叫玉米冲,讲起这一地名原由,是一段沧桑久远而讽渝深刻的故事。康熙...
传说畲族的祖先是狗头王,人身狗头。为什么人身狗头呢?古时候,高辛帝宫中有个左耳奇大的大耳婆。一天,高辛帝请医生替大耳婆治耳朵。医生却在耳朵里扣出一颗蛋来,群臣把蛋拿到宫中的一个楼上。天上的凤凰领着地上...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