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七这天有以下节日:人气日;“送蛐蜒蝎子”节;老鼠嫁妮儿;落灯日;收灯日;针刺日;白虎启齿日;拉死鬼;苗族“芒哥节”;凤岗“珍珠娘娘朝拜”。
初七、十七、二十七是“人气日”。天气好坏予兆今年人的兴衰。初七管小孩,十七管中年人,二十七管老年人。这天也要吃饺子,有的地方吃面条。
正月十七、十八也有节日,叫“送蛐蜒蝎子”节。过的时间也是晚上,也是在院子里打一堆篝火。但人们不再在篝火上空跳过,也不围着火舞之蹈之。是一眼盯着柴火,看着让其燃烧成灰烬了,才从屋子里取出铁锹,一铁锹一铁锹将尚未熄灭的灰烬铲倒在坡洼下或大路旁,谓之将蛐蜒、蝎子等毒虫送走了,这一年全家人将太太平平,不再会受到毒虫的伤害啮咬。
送蛐蜒蝎子节附带有打扫卫生的习俗。勤奋的农家,在铲倒灰烬时是连院子里的垃圾也一起铲着倒掉的。倒灰的人还有时口中念念有词,指明蛐蜒蝎子将送往何地何家何人,一般大家的统一口径是“送到大路上不伤人”,但若遇有仇家,也可直接祝托把蛐蜒蝎子送给某仇人某仇家了。
“正月十七儿,老鼠嫁妮儿”,是老鼠们的喜庆节日。民间传说,玉皇大帝指派猫咪通知牛虎鸡狗等禽兽上天,按能力资格排座次。精明的老鼠偷听到猫咪的传话后,率先跑到南天门等候,糊涂的玉皇大帝见老鼠来得最早,就钦封它为十二生肖之首。猫咪只顾忙着通知别人,等它赶到南天门的时候,十二生肖已经排满,反倒没有它的位次,自此与老鼠结下了深仇大恨。老鼠觉得自己有点不仗义,论武艺也斗不过猫咪,于是就很想与猫咪化解怨恨。它想出一个主意,便请来黄鼠狼当媒婆,要把自己最漂亮的女儿许配给猫咪为妻。
猫咪感觉十二生肖没有自己的位置,能娶老鼠的漂亮女儿为妻也算值得了,就满口应允下来。于是老鼠择定吉期,黄道吉日就选定在正月十七,它又偷了一只女人的绣花鞋当作花轿,吹吹打打把女儿送到猫咪的新房里。后来,正月十七的夜里,家家的老鼠都要打发自己的女儿出嫁,抬的花轿就是各家太太小姐的绣花鞋。它们专拣好看的绣花鞋,哪一只漂亮,就挑那一只抬走。所以这天夜里入睡前,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要再三告诫年轻的太太小姐们收拾好自己床下的绣花鞋,不然就会被老鼠当作花轿,东拉西藏,第二天清晨就难以找到。
据说,在正月十七的夜里,要是有人把尿罐扣在头上,身子趴在床底下,还可以听见老鼠嫁妮儿的鼓乐声,能看见老鼠嫁妮儿的婚礼场面,而且可以得到新娘子散发的喜庆礼品。老鼠们忙活一个晚上把自己女儿打发出去,结果是把自己的骨肉嫁到了猫咪的肚子里。
老鼠是以人类生活为寄生条件的,很久很久以前就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代的人们曾经有祀鼠的民俗活动,可能是人们的祖先早就知道生态平衡的道理。所以,老鼠嫁妮儿,也叫老鼠娶亲、老鼠纳妇,是传统民俗文化里的一项重要元素。在我们故乡,正月十七这一天里,人们家家包饺子,试图通过捏饺子的动作,把老鼠的嘴给捏住,防止它们再破坏家里的粮食与衣物。其实,所谓老鼠嫁妮儿,包饺子捏老鼠嘴,无非是人们把远古流传下来的祀鼠活动继续演绎下去罢了。
禁忌:本节除狂欢之外,各地均有忌鼠的行为,用以警戒小儿女。
陕西延绥,山西平遥、永和、武乡,内蒙古呼和浩特,河北张北,湖南宁远等地,以正月初十为老鼠娶妇日,当日各家制作面点糕饼,煮小米饭,放置在墙根壁缝,叫做“贺老鼠嫁女”。人们全部灭烛早睡,唯恐惊动老鼠一家。
也有把正月十二作为老鼠嫁女日的,例如陕西临潼,当日厨房不动刀,叫做“鼠忌”。陕西大荔则是晚上家家不点灯,据说,如果点了灯,老鼠就会出来啃啮衣服。河北元氏,本日妇女聚集门口,称为“躲鼠”,不然老鼠就会啃啮衣物。其它地区忌鼠的时间各不相同,例如河北吴桥、山东临邑在正月初七,山东武城是正月十七日,山西太平是正月二十二日,河北永平是正月二十四日,福建福州是二十九日,陕西岐山则是正月晦日,也就是正月最后一天。
以上各地,晚间均严禁点火,叫做“避鼠嫁”。
北京把正月的十七、十八两日称为“耗子成家日”,相传老鼠婚娶的时候,时常借用人的鞋子作为花轿。谚语说:“十七十八,耗子成家。”届时,儿童在暗处放置花糕饼干等饵料,同时敲打簸箕、瓶罐等,为老鼠催妆。相传,到时候会有群鼠唧唧而叫,衔走鞋子飞奔离去。河北深泽县,在老鼠娶妇日,儿童搜集破鞋,丢到街中架火焚烧,叫作“为老鼠填箱”,小儿则用火烤脚。对此还有一则故事:有人见到数只老鼠,衔尾啮足,共同抬起一鼠,被抬的老鼠,仰卧蜷曲。此人以为老鼠果然嫁女,去往鼠婿家中,于是突然叱骂,结果群鼠惊散,蜷曲的老鼠也十分惊恐,跌在原地发抖。正在这时,忽然有个东西从留在原地的老鼠怀中堕落,接着破碎,此人走近察看,发现是鸡蛋一枚,这才领悟到原来是老鼠合谋偷蛋。
嫁女或者娶妇的说法,也许就是本于这则传说。然而,早睡不点灯,用意则在于增加睡眠时间,补偿数日以来的辛劳,劳逸结合,才能身体康健。另外,设果饵引诱老鼠,布置捕鼠器具,禁止开箱启柜等做法,目的在于使老鼠毫无顾忌,倾巢而出,以便一网打尽。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
“飞山庙”曾经是城步常见的一种庙宇,也是中国中部和南部过去常见的庙宇。可以说,在过去,凡是有杨姓人聚居的地方,就有“飞山庙”。这种庙宇一般都二至三进的单层四合建筑,体积宽大,屋面盖青瓦,挑檐翘角;屋内...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