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多住山区,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以水稻为最。客家地区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皆以水车灌水入田。农家肥料,以“沤粪”或“沤火炉灰”作粪种,参上石灰肥田。稻谷成熟后,收割时,不雇工,约上左邻右舍的妇女,到时她们自带镰刀来田里帮助割水稻,这叫“帮工”。遇到她们各家收割水稻时,被人“帮”过工的妇女再“帮”人家的工。是客家人团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好传统的充分表现。
三明农业生产旧有“三月种早(早稻)、四月种冬(晚稻),平原种早、山垄种冬”之俗,少数地区稻谷收成后再种豆类、荞麦、油菜、小麦等作物。因为三明各县地处山区,山垄田多,过去大多是一年一熟的单季晚稻,所以过去有“种田种田,半年辛苦半年闲”之说。从前,生产技术落后,布谷鸟叫,种子才下地,因此,又有“正月坐过,二月荡过,三月雷公暴雨都要做”之说。
三明各地都有新年第一次下田“起春”的习俗,梅列、三元、沙县、永安则叫“起田头”。于元宵前选吉日(将乐民间以正月初二、初六为“起春”吉日,永安畲族则一定要选牛日或马日),明溪农人在家先吃一对圆蛋、一块鸡肉、一碗粉干和酒,接着带上香纸在田头焚化,祭祀土地神,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象征性地翻一两锄土,以示春耕开始。
将乐、大田等地则收工回家再吃粉干、红蛋,以示吉祥。泰宁的“起春”,是在过年的除夕日,农民上田边,用钯子锄几下田埂边角地,把水屯起来,表示田地有了耕主;春耕开始时,又择吉日让牛在早晨或上午犁几路田,即把耕牛放掉,并煮稀饭给牛吃以示慰劳。
春分前后为“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明溪农家有“瞢里瞢懂,社边浸种”的谚语,意指春社为下种时节,播种时先抓三小撮谷种在“水缺”(水田下水处)边田埂压实,然后将第一把谷种面向太阳播下,谓落地生根,不会被大水冲走。大田历来重视选种,素有“好种出好苗,坏种出稗草”、“选种选几天,收成甜一年”之说,农作物下种,要选相鼠、马等所谓“百虫不食”的浸种日,栽种时,头三穴(株)要背着太阳,避免种子或种苗损失。
清流农民旧时主要农事都要看年历通书择吉日进行。忌在“鼠日”、“四绝日”、“无取日”下田播种。秧田田埂上要插香压纸钱,并在田头垒石祀田伯公,以保佑种子、秧苗不被鼠、鸟残害。
宁化自浸种之日起,每日焚香,播种时还要在田边点烛燃鞭炮,很有几分喜庆气氛。
永安、沙县插秧头一天要喝酒吃肉打糍粑,肉要大块丰厚,意为秧插得又正又稳。将乐、明溪、泰宁、建宁插秧时节,农家互请帮工,主人要备荤菜“载禾肉”款待帮工,每块肉约二两半,猪腿肉或条肉均可。将乐还佐以芥菜干蒸熟,芳香可口,群众比喻办事爽快为“菜干拌肉”。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请人帮工插秧时,不仅吃“栽禾肉”,而且上下午工间要送点心,晚餐还有酒菜招待。栽禾师傅先下田开播,其他人不得超越于他。
“有收没收在于水。”旧时,各地农村都有迎菩萨祈雨之陋习。明溪遇天旱给村前社公坛盖雨具,请和尚道士打玉皇醮求雨;大田均溪的福塘村还做“放水节”敬土地公。“分龙日”(立夏后的第一个“辰日”)不得挑粪便,不得清猪栏,以免触怒天公导致旱灾。畲族称其为“封龙节”,备酒菜祭土地神,这天还吃“分龙面”。建国后,各地注重农田水利建设,求雨风俗已断,农民又有“求雨不如开圳,请佛不如积粪”之说。
禾苗生长时,宁化为保禾苗,或抬着菩萨游田,或敲锣打鼓到东华山三仙祖师处祈求风调雨顺,并将祭神用过的红纸带回,裁成小条分别系于各丘长势较高的稻叶上,据说可以驱害虫;大田农民也兴择日迎佛“求熟”、“驱虫”,祈求田禾大熟、五谷丰登;水稻扬花灌浆后,各乡村都派人鸣锣禁放鸡鸭。
夏收(割早稻)开镰,新俗登场,农家要择吉日,备新禾米饭、酒肉,请亲戚“吃新”。将乐餐前要以新禾米饭敬祖先,吃时要说吉利话。大田“尝新”时,特备鱼(意有余)等菜肴在露天摆供,谢天公和土地公。永安“尝新”一般在早晨,新米饭放上几粒豇豆,配以豆腐、茄子(整个)奉祀天地、祖先、灶神。用餐时,先吃豆,后吃饭,吃完碗里要留有余饭,表示“年年有余粮,衣食不缺”;青水畲族还用三碗饭配以三牲酒,置于大门前供奉天地;有的乡村还曾有献新谷给县太爷尝新的习惯。
永安贡川农民立秋日要备三牲奉祀土地神,挂土地神图于田头、路口、保佑丰收。晚稻收割完,农户要舂糍粑、米,备酒肉酬帮工,俗称“倒禾尾”。秋收后,家家还择吉日邀请乡邻、亲朋串门作客,有的地方建醮祈神,请戏班演戏,此为“过完冬”,喜庆丰收。
牛是农家宝,在整个农事中起着重要作用。农家爱牛如命,围绕耕牛也有许多习俗:立春要迎春牛,春节后择吉日,燃放鞭炮,驾牛下田,举行开工仪式。之后,常喂以当归、熟地等舒筋活血药物,以壮筋骨,准备春耕。至立夏日,各家做米丸吃,牛亦不例外。
在农忙季节,牛的待遇并不亚于一般人,大田农村还宰鸡或狗、舂糯米糍等给牛补身体。俗传“人歇五月节,牛歇四月八”,四月初八为牛的生日。明溪这天养牛户像办喜事似的,堂上红烛高照,鞭炮欢鸣,老少兴高采烈。大清早就忙着给“牛寿星”准备美餐如米汤、饭丸子,有的人家还加喂适量刚发酵的醇米酒。
除了让牛吃饱吃好,还给牛“放假”一天。中午,还为牛办寿筵宴请亲友,客人多达二、三桌,菜肴以农家自产的“薯子羹”、“蕨秋包”为主,地道的明溪乡土风味,但席上必备一碗“碱面”,表示祝牛健康长寿。
传说畲族的祖先是狗头王,人身狗头。为什么人身狗头呢?古时候,高辛帝宫中有个左耳奇大的大耳婆。一天,高辛帝请医生替大耳婆治耳朵。医生却在耳朵里扣出一颗蛋来,群臣把蛋拿到宫中的一个楼上。天上的凤凰领着地上...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