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云南丽江纳西族民风民俗(2)

子豪君2023-05-09

纳西房屋构造特点

纳西民居外貌特征

外墙砌不到顶,后墙上部用板枋材隔断,两端山墙用“麻雀台”压顶与山尖隔断,出檐悬桃显得很深邃。山尖悬串一块很长的悬鱼板。墙体从下到上往里微微倾斜,屋面舒展柔和。使房屋构造轻盈飘逸。

纳西民居是木构为骨架,以木结构为主的土、石、砖、木混合构造体系。因构造种类众多,房屋造型多样,内容丰富。每种构架式都有其名称,各种构架组成的房屋以构架式命其名称。

木构架分类、特点及使用功能。

1、平房类构架:按瓦屋面下覆盖空间尺度分有三种:无厦平房构架,该构架所组成房屋通常叫小平房;有厦平房构架,该构架所组成房屋通常叫平房;削京(金)后京大平房构架,该构架所组成的房屋通常叫两面厦大平房。

前后院中宅园部分要求采光较强的书房采用小平房;在城镇,组织庭院时鉴于经济原因或宅基地制约,多采用小平房,在城郊及乡村的农舍很少采用小平房,经济条件较差者,采用有厦平房作厢房来组织庭院;多进多套院的大型民居中,常用两面有厦的大平房作花厅或过厅,每逢家里喜庆宴客时常作客厅招待贵客,一则不受楼上传来的干扰,二则该构架较高,与相邻房屋相交部分屋檐便于错落叠交,且室内便于设置――悬灯树红等。尤其是座落于东、南位的花厅或过厅,采用平房对庭院采光向阳更为有利。

2、闷楼类构架:它以底层厦子顶上有无数板面区分,有三种构架形式:闷楼大辟、闷楼走京、蛮闷楼。三种形式组成的楼房皆无腰檐,房屋较矮小,尤其是楼层,民间传说是木土司的戒规,百姓只许盖这种楼,其用意为“见木低头”。虽然房屋的楼层较矮,与阁楼有些近似,但不雷同,三间一坊有一通道可过人,从一端间到另一端间。民间经验,闷楼较防风,故常年风流量较大的地段,多采用闷楼组织庭院。

3、两步厦构架:大量调查资料表明现存传统民居中,建盖年代最早的是“两步厦”楼房。它的构造特点是厦子顶上没有楼隔屋传来的干扰,是强调厦子的一种楼房。楼的纳西语叫“蹉”,与汉字词义“跳”是同音,从楼下“跳”到楼上,从平房演进为楼房。“两步厦”的纳西语意叫“两节楼”,其含意为平房顶上再加一层,房屋变成楼房。纳西民居中,几种类型的楼房称谓均用汉语词汇,不管城镇还是边远山区,而“两节楼”的称谓一直延用至今。在组织庭院中,“两步厦”常作主导房屋的正房,官绅宅第尤其如此。

4、明楼类构架:明楼构架的特点是没有厦子。即“两步厦”构架减去厦子部份,故两步厦构架也叫“明楼大辟”。明楼体量较小,又称“小楼”。“四合五天井”中的耳房由明构架组成。丽江因烧柴做饭及煮猪食,烟子自由排出,对厨房的空间要求高,一般在西北漏角里的小楼除去楼隔层作厨房。在城市民居中,宅基地较小者,也把明楼作两边厢房组织庭院;厨房以外的其他漏角里的小楼,常作为较幽静的书轩;城区常把其中一漏角作马厩,用以饲养坐骑。把明楼构架加一腰檐与正房相呼应,其做法有二:一是吊脚楼的做法叫“明楼吊厦”,二是骑楼的做法叫“明楼骑厦”。临街面时两面均加腰檐作铺面,这时即成为前店后院的商业店铺或手工业兼经营的作坊。或饮食店铺。

5、蛮楼类构架:这类构架的厦子在楼层下,农舍中常作“草楼”,楼层可储存更多的草料。蛮楼也像明楼一样可以加腰檐,即吊脚楼式的称“蛮楼吊厦”,骑楼式的称“蛮楼骑厦”。无腰檐的称“冲天蛮楼”,“跑马转角楼”式庭院由它组合而成。不过,朝内一边的出檐经技术处理,挑出更长,一般从前檐柱挑出150厘米。手工业户及商业户基本上用蛮楼类组合庭院,其檐下可利用空间较大,手工业户便于布置作坊房,晾晒产品,商户便于储放更多的转化、周转商品。

6、骑厦楼构架:此种构架构造上介于“两步厦构架”与“蛮楼类构架”之间。“两步厦构架”厦子结构完全与楼层空间脱离;“蛮楼类构架”厦子全在楼隔层下;而“骑厦楼构架”厦子的一半在隔层下。其特点比蛮楼明亮,楼上空间利用率比“两步厦”好。调查资料表明,不论是农舍还是城市居民,不论是遗存下来的还是近现代建盖的,采有此种构架的民居占绝大多数,这说明它有很大的优点,最主要的是它的防震性好;而“两步厦”构造上房与厦分离,坚固性差,蛮楼头重脚轻,“骑厦楼”则稳定性强。

7、两面厦类:两面厦类构成做法很多,它的叫法也很多,比如一面两步厦、另一面呈骑厦楼造型的叫“大辟一面骑厦的两间厦”。两面厦呈两步厦造型的叫“钟鼓楼架”。它是组织多进多套庭院的花厅或过厅房屋,两面厦类能灵活地满足所面向两院各坊房屋的造型保持一致的要求。

除上述七种构架组成一坊房屋的构架,分中间架和两端山架两种。中间是括梁式构架。使房屋可以在复杂地形地势的地段上建盖。

由各种类型构加组成一坊房屋的构架,分中间架和两端山架两种。中间是括梁式构架,托梁由珍珠等美丽轮廓的构件所成,故称“珍珠架”。两端是相应类型的山架,山架又有两种:一是穿斗式的“立人(童柱称矮人)架”,用于硬山房屋;二是叠梁式的“垛山架”,用于悬山式房屋。传统的纳西民居中,悬山式房屋最多,最有普遍性与代表性。

总之,纳西族民居构造与周围地理环境和民俗有一定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灵活性。纳西族习俗:兄弟成人后,尤其在农村,为便于农事活动,兄弟之间得另立门户组织新家庭,一般哥哥得另建新居,分到的房屋要搬迁。因木架具有折除和安装的灵活性,照原来组装时构件的编号,按顺序拆除,从甲地迁往乙地即可重新组合建盖。

(2)适应性。文化名城丽江古城区内有山有水、随坡多变的地势,随河流弯曲的地形,故民居建筑因势利导,组织成不拘工整而自由布局的一条条街道,汇集于古城中心广场――“四方街”,构成古城的整体。使古城既有山城之秀,又有水乡之美,而建筑完全保持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格,说明了纳西传统民居具有对复杂地貌的适应性。

均衡对称又富于变化的纳西族建筑

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生产(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

此外,纳西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城乡,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厦子是丽江纳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组成之一,这与丽江的宜人气候分不开。因而纳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间的功能如吃饭、会客等搬到了厦子里。在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及艺术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纳西民居最具特色。古城地处丽江坝,选址北靠象山、景虹山,西靠狮子山,东西两面开朗辽阔。城内,从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从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龙桥下,并由此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再分成无数股支流穿流于古城内各街巷。利用这种有利的自然条件,古城街道不拘网格的工整而自由布局,主街傍河,小巷临渠,道路随着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着地势的高低而组合。这些房屋中临街的房子多被辟为铺面,或主人自己经营些小商品,或转租他人经营。长期以来,纳西人形成了崇尚自然、崇尚文化,善于学习和吸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特别对民居建筑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表现在:

民居特色鲜明、构筑因地制宜、造型朴实生动,装修精美雅致。此外,纳西人在房屋的建筑设计上一直着重考虑抗震性能,并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这从1996年"23"地震中,古城民居房墙大量倒塌,但主体框架仍保持完好等情况中可以看到。

近年来,随着纳西社区的不断发展,纳西民众在民居修建时总体框架、建筑设计及风格等方面虽然仍保持传统风貌,但在房屋内部装修方面,却逐渐采用现代装饰手段和装潢材料。在这些民居里,你能真正感受古老与现代的有机、和谐的组合。

富有滇西北高原气息的纳西族民居建筑,常以"三房一照壁"的鲜明特点,赢得人们的赞美。所谓"三房一照壁",即指正房较高,两侧配房略低,再加一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上端深长的"出檐",具有一定曲度的"面坡",避免了沉重呆板,显示了柔和优美的曲线。墙身向内作适当的倾斜,这就增强了整个建筑的稳定感。四周围墙,一律不砌筑到顶,楼层窗台以上安?quot;漏窗"。为保护木板不受雨淋,大多房檐外伸,并在露出山墙的横梁两端顶上裙板,当地称为"风火墙"。为了增加房屋的美观,有的还加设栏杆,做成走廊形式。最后为了减弱"悬山封檐板"的突然转换和山墙柱板外露的单调气氛,巧妙应用了"垂鱼"板的手法,既对横梁起到了保护作用,又增强了整个建筑的艺术效果。通过对主辅房屋、照壁、墙身、墙檐和"垂鱼"装饰的布局处理,使整个建筑高低参差,纵横呼应,构成了一幅既均衡对称又富于变化的外景,显示了纳西高超的建筑水平。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