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客家人的传统习俗是:中秋期间,辈分低者向长辈送月饼,以表敬意。当天晚上还劏鸡或杀鸭,远处工作的也尽量赶回与家人共度中秋,感叹人生“年怕中秋月怕半”。部分客家人在八月十五前后的时间扫墓,扫完墓才过中秋节。晚上待月亮升起时,各家在门坪前(或阳台)赏月,桌上摆上月饼,糖果、沙田柚、柿子、菱角、榄仔等食品之类,对着月亮烧香点烛虔拜,小孩大多数会玩各式各样“灯笼”。结了婚的女人在中秋节前要买月饼回娘家送给父母兄伯叔等,送月饼的也要在中秋节前送到。中秋节民间有许多活动,如对山歌、做大戏舞龙、舞狮等。
八月十五对山歌惠州的惠东、惠阳、博罗、龙门等地,每年中秋之夜,都有唱山歌、对山歌的习俗。这天,暮色降临时,人们便扶老携幼,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这时,人群中不知从哪个方向传来了高吭的男声:“今夜山歌捱开台,奈谁敢对就过来!”挑战者的声音还未消失,随之应战者就接声上来了:“阿哥赏月正行来,有歌尽管抛过来,……。”山歌擂台赛就这样“搭”起来了。歌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听众情绪随着打擂台的气氛而变化,时而安静,时而骚动;如果一方被压下去,人们便掌声雷动,欢呼雀跃。山歌的形式有自唱、对唱,内容十分丰富广泛。
八月十五做大戏中秋节也有做大戏的,如吉隆的窑埠村,这天是纪念医灵帝的隆重日子,要拜医灵帝官,做大戏给“阿公看”。全村装灯结彩,彩旗满天。早上,窑埠村的戏班早早就响起了锣鼓,从农历十二开演。演出的戏种有正字戏、粤剧、黄梅戏等等。
舞龙、舞狮活动八月中秋这天,有许多客家人有舞龙、舞狮活动。如惠东县高潭客家人,他们把这天看作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每年这个节日,要举行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2008年,黄洲村用稻草编织成秆龙、新联村做成长达50米的布龙,还有6条金狮相继上街游行。客家话的秆龙就是稻草龙,龙架先用竹搭好,让有威望的上辈人先点香,然后大家争先在龙架上点香。秆龙、布龙、狮沿街游行,许多人要去穿秆龙,祈求自己平安、幸福。随后有扮景跟随,放礼炮,晚上组织演出、山歌对唱,直到活动结束,秆龙就地烧掉。附近的马山、宝口、紫金、海丰等周边地区群众都来庆贺或参加活动。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俗称“重九”,也是登高节、老人节。民间多有登高活动,代表人生步步高;老人节,尊敬老人,让老人老有所养。民间还习惯放风筝,俗谚说“九月重阳放纸鸢,一阵风来一阵高”。自制各式各样的纸鸢在这天放飞,放的越高越好,有的纸鸢制作特别讲究,如“双合鲤鱼”“八角”“响翁”“花篮”“雁鹰”“蜈蚣”“板瓦”“阿公鸢”“牙婆鸢”等等。有些纸鸢挂上藤弦或橡胶皮弦,在风力作用下,在空中发出嗡嗡响声。还有些纸鸢上“流星”,仰天望去,如一只美丽的蝴蝶直冲云霄;下滑时,像老鹰扑地,掉下了纸碎杂物,在阳光和风力作用下,闪闪发光,犹如天女散花;特别是掉下燃响了的成条鞭炮,发出的响声和闪光,格外逗人。重阳那天,有些大姓宗族举行祭祖活动,名曰“秋祭”。他们用整头烧猪、全羊、鸡、海味、茶酒和“五果”等作为祭品,浩浩荡荡,祭祀祖先。
农历十月初一这天,民间称“十月朝”,客家人有句顺口溜 “十月朝,糍粑碌碌烧”的民谚。农村客家习俗兴这天做糍粑,除自食外,剩下的还送给亲友。在惠东的白花、梁化、大岭一带客家人在农历十月初一这天要吃糍粑。糍粑的做法是:用糯米粉、开水调好、搓团,将糯米团放锅里蒸熟后,摊冷,捏成小团,将炒熟的花生、芝麻、和白沙糖放进熟粉团包实后即可吃,非常香。
祖宗传下这天是牛生日,客家人十分爱护耕牛,农户这天会用菜叶包着糍粑恭奉牛神,供喂牛只,有些农户还煮些米粥给牛食。
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农历十一月,为冬至日,也叫“过冬”。按历法规定,冬至日定在每年阳历(指公元)十二月二十二日。民间历来把“过冬”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称为四大节日。称“过冬大过年”。“过冬”这天,村民备“三牲”祭拜天神,杀大阉鸡、买肉,“慈菇焖猪肉”,做糕点,菜肴丰盛。还吃糯米 “小汤圆”(汤圆有红白两种颜色),用这些汤圆来祭祖,还告诉小孩,吃了汤圆“大一岁”。有的客家人不做汤圆,只用糯米粉搓成团,压成薄皮粉皮,中间用萝卜丝,配于虾米、叉烧、五香粉、胡椒粉等为馅料做成半月形的大萝卜包,称“包冬”。
个别地方还认为,冬至是牛生日。农民体惜牛辛苦了一年,这天要让牛休息一天,连借出的牛也要牵回来,并且要做萝卜粄给牛吃,慰劳它一年做到晚。
农谚也有这样说法:冬在初(农历的上旬)有冷也吾多;冬在中(中旬),十个牛栏九个空;冬在尾(下旬),卖了牛来置棉被(意即天气十分寒冷)。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语言大师。是新中国第一个获得“人民艺术家”的作家。曾任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老舍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
伊拉克节日伊拉克的新年就是回历(伊斯兰教历)的新年,09年的新年是12月18日,回历的1月1日。国庆日:7月17日阿拉伯椰枣节:9月15日...
喀麦隆全称喀麦隆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ameroun,法语:La République du Cameroun)。国土面积47.54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
1940年代初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学习秧歌、腰鼓,掌握了基本的动律特征和典型的舞姿动态后,升华为规范的、新农民形象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秧歌和腰鼓,领头...
郎德上寨,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是一个有百户人家的苗族村寨,距凯里市区29公里,距县政府雷山15公里,是贵州省东线民族风情游的重点村寨之一。朗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为我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
兰亭寺是一座千年古寺,始建于宋代哲宗元祐年(公元1086-1094年),是“院宇弘深的大寺,皇帝赐名为“兰亭禅院”(意为拜佛求学圣地),位于现在宝应县兰亭村内,兰亭村之前原为一座繁华的城镇,后由于发生...
现如今小青年们闪婚的现象非常普遍,当然离婚的现象也是不在少数,当然要离婚也要找一个可以离婚的理由,本站就来为你盘点中国之最中国最奇葩的十大离婚理由。中国最奇葩的十大离婚理由第十位:婚后还要AA制,离婚...
居住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往往体现出当地人民在长期与自然抗争中产生出的避邪、求吉、审美、实用的复杂心理意象与价值观念。甘肃民居大多也表现了劳动人民普遍的讲实际、重伦理、求功利及尊神灵的传统民俗结构...
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用来表示敬意的一种礼品。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最高的礼节。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巾。颜色很多,一般多用白色、蓝色和黄色。长度通常为1.5米,最长的有4米。宽度不等。两端有穗,约6厘米。哈达...
西马村,是明代雁门关所辖的古堡之一,旧称永和堡,现在该村东堡门上方的明代石雕门额依稀可辨,永和堡等三十九堡军事防御遗迹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村距鹿蹄涧村约5公里,现居人口中百分之七八十为杨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