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惠州客家的节日习俗(3)

晓星君2024-02-14

六、四月八

民间流传“四月八,桃好啮,做面食,家发达”、“四月八桃仔乱散咬”(随便咬)的谚语。这天,农村有很多家庭做面食,或甜或咸,或炒或煮,多式多样,但以食糖面为多。有的用大米磨成米浆,用蒸笼蒸成多层的米糕(叫千层糕、或七层粄),米浆里放入虾米或肉沫调以盐入味。有的不加料则以沾上糖佐之。取以千层糕(高)之吉言,预示生活过得好。这天还要买蒲葵扇,用新扇在屋内各个角落扇赶,意为 “泼小人” 也俗称“打小人。

七、端午节

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亦称端阳节、五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古代楚国诗人屈原。端午节是客家人的大节,有“五月初五年初二”俗称。要包粽子、杀鸡宰鸭、网鱼、磨豆腐等,要祭神。虽不像过年那样紧张操办,但节日气氛也很浓,为尊重“一年一节”习俗,出外打工的人有条件都要回家过节。过节菜肴很丰富,有鸡、鸭、鹅、酿苦瓜、酿豆腐、酿茄子等。出嫁女在端午节第二天初六日要返回娘家探望父母和兄弟姐妹,通常说:“五月初六年初四”,是走访亲戚的高潮日。端午节有很多花样,如包粽子、挂艾草、戴香包、洗午时水、扒龙船等。

包粽子 端午节的前几天,大多数家庭要裹粽子,粽子分咸、甜两种,咸粽是纯糯米混合赤豆,内装爆炒过的猪肉、虾米、咸鸭蛋黄和葱头等馅料,也有用麦豆、绿豆等。此粽需经大锅煮5个小时以上,吃时既有豆的香味又有馅料的香味;甜粽即碱水粽,用料也是拣过生米的纯糯米和灰碱水制成,也要煮4个小时以上。剥开粽叶后要蘸糖才好吃,这种粽子比较奈放。

有些地方包粽子有些讲究,如水口龙津村的客家人,端午前至前一年内,家里办过白事的家庭,不能包粽子。而是由族人每家送给一定数(5至10只不等)的甜、咸粽子。族人送粽子来时不能谢绝不收,收了粽子以后也不用致谢。如收得粽子太多吃不完,不能转送他人,而是将粽子切片晒干,存放后有的家庭熬粥食用,有的用来做饲料。惠东高潭及部分山区客家人端午节习惯用铜盆或其它盆蒸碱水粄,蒸好后想吃多少切多少,沾蜂蜜或白糖吃。

挂艾草、戴香包端午节前几天,各家各户准备好艾草、石菖蒲、桃叶、茅根等。还自制或购买香包、蚊香和“布蛇”,中午12时正,把土制蚊香点燃挂在大门边,并把早备好的生艾、石菖蒲等青草也摆在门边上则,借此以避疫、保平安。把“香包”给小孩戴在胸前或挂在衣服的纽扣上,香包形状各样,心形、枕形、粽子形等都有,非常漂亮,有辟邪驱秽,消疫除毒以保宅舍和人身安宁。谓“五月五日五时书,蛇、虫、鼠、蚁等尽扫除”。

洗“午时水” 端午节这天中午12时,男人要到河里去洗“午时水”,沿海的客家人要到海边去游水,据说洗了“午时水”会平安大吉。午时一到,东江河上就有龙舟竞渡,不少大人带着小孩跳进江里游水,名曰“洗龙舟水”,以图吉利。

扒龙船惠州农村客家人、特别是临水而居的客家人,如吉隆的蕉园、大华、稔山的牛牯墩等村都有扒龙船的习惯,牛古墩村至今还有4条龙舟,每年端午节都举行龙舟赛。扒龙船的过程,有竞赛、有不竞赛,就图个节日气氛。如惠东吉隆的窑埠村扒龙船,将村子里的壮年男人分成两个组,18~25岁的一个组,26~40的一个组。前者为正青年,后者为下青年。比赛开始到结束,如果是正青年赢了,下青年不甘心,提出再比赛;如果下青年赢了,正青年又不甘心,又继续比,从端午节开始直至初八或初九,他们有句俗语“吾怕丑,龙船扒到初八、九。”

八、六月初六

民间流传着“六月六,晒衣服,蒸水板,驳蜡烛,”的谚语。据说这天晒衣服,衣服一年不会发霉、不会长虫子。人们拜拜神,食些水板、汤粉,晒晒冬衣便算了事。当然,也有人家劏鸡杀鸭的,但极少。

九、“七姐会”

农历七月七日为七夕节,也称乞巧节。旧时,墟街未出嫁的少女们,在那天黄昏后,便在自家的门楼下摆香案,供上菊花、月季、洋桃、香蕉、巴乐、番石榴、龙眼等水果和用米谷粘成的花,姑娘们手往后背穿针,谁最快穿过谁就最聪明。各家各户还要到河或井头取水贮存,谓七时水。据说这天取水蓄藏可长年不腐,洗眼可明目,浇花花娇美。如那天下雨更好,把雨水装起来,可以存放一年。

女孩子多的村子或街道,也有组合“七姊会”。七月七日那天,少女少妇们当夜用多样鲜花拜七姐,唱歌书。节前把鲜花放在有水的盆中,露天摆放,名曰浸香花水,待节日天光后洗脸洗头洗眼。据说,洗后有脸靓头净眼明之效。妇女们还趁天未亮,到河里挑水,挑回家里用瓶或瓮装好,名曰“七夕水”,据说可作调药之用。

有的农村姑娘在七月六日傍晚到山上采摘七种鲜花,拿回家后,用木盘装上清澈的井水或山泉水,将花养在水里边。晚上将盛水及花的木盘放在露天,并非常虔诚地焚上七支香,插在盘的边上。人们要用盘子接住七仙女的喜泪。据传,经过虔诚焚香取的井水、山泉水就变成了仙水、良药,用它洗脸可以美容,洗眼可以明目。用缸密封放置可长年不腐,可用作消喝、解暑的清凉茶。现在七夕节又是中国的情人节。

十、七月十四盂兰节

七月十四那天是盂兰节,俗称“七月半”,也叫中元节、“亡人节”、“鬼节”。一些寺庙有打醮、放生活动。那天,一般不劏鸡,只宰杀鸭。是日晚上三更,各家在门外拜神,烧衣纸,纸物和金银大锭,还把“五果”、茶、酒、饭撒在门前,名曰“撒水饭”,也叫阴施,让无主孤魂也享用一番。有的在自家门前或家中地主神位前摆上茶酒、果品、素菜香烛之仪,烧许多“金银纸钱,五色纸衣”等物,拜祭本家已逝去的祖宗先人。烧“五色纸衣”有的还分别按逝去先人有多少位,分男、女配以色泽,男一般配以黑色,蓝色,女配绿色、红(粉红)色,白色纸一般作内衣男女通用。裁剪好的“五色纸衣”还要号上先人名字在冥中收领享用字样,连同金银钱宝烛焚化。

七月十四日也是田园节,农村夏收夏种基本结束,杀鸡鸭鹅祭祖。这一天,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就餐,男劳力也全天在家休息,不外出劳动。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