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前身是上元节,道家常有天官、地官和水官的说法,天官主赐福,生于正月十五,是为上元,也称上元节。惠州客家人历来元宵节民俗活动多多,闹元宵、闹灯社、舞龙、赏花灯、点灯、舞龙舞狮、演戏和出会等活动,氛围热烈、仪式隆重。
正月十五闹灯社由于这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望日,所以惠州不管圩镇、农村都要大庆大祭大闹一番。当天,在惠州府城、县城十分热闹。旧归善县衙曾多次在县前街(今惠新中街)搭花街,摆花灯,猜灯谜,在城内其他地方荡秋千,烧宝塔,舞龙舞狮,打醮,演戏和出会等等。以摆山灯最为热闹。艺人用竹、纸、色料等扎出鱼虾蟹、花鸟虫、鸡鹅鸭、马牛羊和各式各样的人物,有的悬挂街道两旁,有的集中摆布,到了晚上,点燃油烛,纸、竹动物通体明亮,栩栩如生。有些剪像,用铁线或竹条扎牢,安放在长形的纸船里或竖形的宫灯里,在温度、气流作用下,旋转不停,图像连贯,名曰“走马灯”,十分逗人。民国初期,摆山灯虽然还在继续,却以 “灯社”或灯展为主,举办书画展、古玩展和打诗钟,在西湖边开展猜灯谜,在“鹅嗉”(今五四路)进行山歌对唱,在廖屋塘边举办荡秋千,个别庙宇还进行打醮。县城的舞龙舞狮过桥西东、河南岸等地,节日氛围欢乐、祥和、浓烈。
阿公出行 稔山船客家村澳在正月十五这天,要送“阿公出行”。这天,村民把门前屋后,大街小巷清扫的干干净净,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男女老少穿节日盛装,村民抬着五尊帝阿公乘坐的五辆大花桥,到各村巡游,接收村民的拜祭。拜祭仪式庄严隆重。这天,全村人吃素一天,人人洗大吉,远近亲戚朋友都来做客。这是一年中,船澳最热闹的一天。
舞龙舞龙活动丰富多彩,有舞草龙(秆龙)、布龙、纸“龙”。广东省舞龙之乡惠东县吉隆镇舞龙闹元宵习俗相传于明末清初,主要舞草龙,“龙”即用草扎成的草龙,吉隆人称“舞稻草龙”,在正月十五那天晚上进行,称“闹元宵”,队伍阵容庞大,全长约60,由15个青壮年小伙子举着,后面有扮景队伍,挑花篮、坐花轿、举路牌、执掌扇、坐花船等。还有些手上拿着狮、虎、羊、马、鹿、鱼、龟等造型的灯具,再配上年生肖如:鼠(子)牛(丑)虎(丙)等。那些挑花篮、坐花轿、举路牌、执掌扇的均为10岁左右的小女孩,她们打扮得如同戏台上的花旦般漂亮。扮景道具每项制作都十分考究、美观、惟妙惟肖。元宵节当天,吉隆墟街家家户户打开大门,欢迎来观舞龙的朋友和亲戚,把春节糖果都拿出来供大人小孩品赏。此活动从农历十五日晚开始到第二天农历十六日结束,结束时,“龙”回到广场空地“穿龙架”以后,便将龙烧化。
点灯惠州各地客家不管农村、城镇居民大都有接灯(点灯)
的习俗。“灯”与男丁的“丁”谐音。凡是上年生育有男孩的人家必须在农历正月十二日左右买花灯悬挂在祠堂或祖屋的大厅梁上,俗称“上灯”或“点灯”。 “点灯”仪式有简单的也有隆重的。隆重的,由一位辈分高的长者带队,一行人擎着大旗,大旗上写有上一年生男人家姓氏,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到圩镇接灯。他们把本姓大旗树在街心,买灯者抬着花灯绕旗一圈,在锣鼓或炮竹声中护灯回村。回村后,将灯送至上一年生男孩的家中,送完为止。接灯人家添足灯油,把灯悬挂在祠堂或神庙内。凡生子上灯者,谓“灯头公”。简单仪式是拜拜神,买灯挂上。无子嗣者将灯挂在神庙的灯取回,挂在自家厅堂里,取其吉兆,谓之“偷灯”。亲戚送灯来谓之“送灯”,偷灯或接受送灯者,如果在这一年生子,必定要备酒肴酬神,邀亲戚、朋友畅饮庆贺,此谓之“酬灯”。
正月二十日为“补天穿”日,也是“补天穿”节。相传女娲补天后,尚余缝隙未补,群众每年便做“补天饼”帮女娲补天隙,以此避免夏季雨水过多造成水灾。当日,家家户户要做“补天饼”。祭拜时,将饼置露天或扔至屋顶,谓之“补天”,口中念念有词:“补天穿、补地裂、补是非、补口舌”,“补天穿、补锅漏”等等。
“补天饼”的制作:用米粉调成糊状煎成薄薄粉皮,中间放些事先调配好味道的萝卜丝、猪肉、腐竹等为馅料,卷一两下,然后用菜刀切成馒头形状);或者将粘米粉和糯米粉加水搅拌成糊状,舀进热锅煎成一个个软软的薄饼,有的将炒熟的芝麻、肉丝、虾米、萝卜丝、葱、蒜等作馅料,有的撒些白糖、捣碎的花生仁作馅料,然后卷成厚饼就能“补天饼”了。
二月初二伯公生,即土地伯公诞辰,也称二月社。民间认为二月初二日是“伯公开口日”,在伯公开口前,不能上山拜祖、不能耕种。伯公开口后,就可以祭祖耕种了。二月二又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龙有犄角,抬头时会将天捅破,成为天穿,因此就造成春天阴雨连绵不断。为了将被龙犄角捅破的天及时修复,所以人们就用面粉制成很大的圆形薄饼去补天。惠州部分客家农村以“三牲”、果品、米板祀奉土地伯公,祈求风调雨顺、物阜年丰、合境平安。
高潭人在二月二这天圩街也做阿敕戏(木偶戏),有条件的要劏鸡杀鸭。惠城区河南岸米地村客家人每年的“伯公生”那天,都要集中,拜祭“伯公”、舞耍李家拳、文艺表演等,集中会餐。
三月清明节,又称思亲节,古人有“清明无客不思亲”之说。古诗人杜牧有诗: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扫墓,是客家民间传统,清明节是子孙后裔到祖墓坟前祀扫祭拜先人的日子,不少外出他乡或侨居国外的人都专程回家扫墓。本地人在清明时节祭拜先人时较隆重:分别以村、房、支、家为单位,虔备三牲酒礼,金、银纸、宝、烛,寄予哀思,祈先人在阴间有钱花,有物享用。
祭祖活动,时间各有不同,惠城、惠阳、博罗、惠东有大部分客家人在清明节期间祭祖,有部分客家人则在农历八月、九月期间祭祖,有的是“春秋二祭”,如有先人的遗骨要“牵起(即捡骨或“捡金”)”,在清明节进行。惠东稔山的客家如牛古墩、联丰、竹园等村就是有春秋二祭的。如高潭传统习惯的扫墓方式也是春秋二祭。传说高潭黄姓人的祖先在梅州居住时,拥有一块风水宝地龟形地。清明这天必定要来此祭拜。后来朝廷在“宝地”上建了知府,清明时人们只好来知府祭拜,搞得知府不得安宁,此事反映到朝廷,皇帝便派国师到梅州点地给黄姓人祭拜,并下令允许黄姓人春秋二祭,这种习俗就一直传下来,迁居高潭后传至现在。清明时节为本宗族远古先人扫墓,八月祭拜本家族上两代的先人或为近期逝去的先人“晒骨头”(也叫捡骨、捡金)。
有部分客家人风俗称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家家户户都在大门挂上柳枝。最隆重热闹的是城内一些大姓氏族公尝的祭祖活动。名曰“春祭”。合族男丁老少在族耆率领下拜过祖坟,就在宗祠里摆开开筵席,俗称“食征尝”,最后各人领取公尝发给的“丁肉”和“拜山钱”回家。
清明拜山备三牲(金猪、全鱼、全鸡)、祭品(纸钱、白烛、香)、果品米糕、水果。有的做粗叶粄糕(粗麻叶加进米粉做成),所有男丁集中到祠堂及祖先坟堂祭拜扫墓。祭礼结束后,参加人员会随手在山边、路旁折小绿树枝、花草等带回,以示吉利添福。
生活中拥有许多潜在的危险,有可能随时会出现,尤其是无法阻挡的那种灾害,不仅仅是人类的死亡,还会给整个大自然带来难以磨灭的损伤。今天排行榜123小编就来为大家列出世界十大灾难,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在智慧上超乎常人的人,他们的事迹和成就都可以说能让人惊叹的,那么到底有哪几位天才是公认的呢?下面本站就整理了世界十大天才,一起来看看吧!一、牛顿在世界十大天才中牛顿是英国人,被评价...
迢迢牵牛星两汉 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燕歌行二首·其一魏 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
根据美国CNN的研究,认为七种最让阿根廷人喜欢的食物如下:1、烤肉 Asado虽然这道菜在其他国家不过被称为“烧烤”,不过阿根廷的烧烤却是具有相当学问的,对于阿根廷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家庭烧烤或与朋友在...
春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俗称“过年”。农历正月初一,即大年初一,也称“元日”或“元旦”。“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元是首的意思,“三元”就是一年的开始、四季的开始、12个月的开...
中国古代阅兵有数千年的历史,第一部编年史《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指国家的公祭仪式,“戎”是国家的军事行动或战争。阅兵仪式,既是“祀”,也是“戎”,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大事。孟津观兵伐纣...
在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广场的绿树鲜花中,一座标志性建筑巍然矗立,这就是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这座为纪念对日作战中英勇牺牲的23名苏联红军贝加尔湖方面军飞行员而修建的纪念塔,是当时苏军在东北各地所建纪念塔建筑...
“百鸟衣” 是苗家人不老的传说。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就流传着“百鸟衣节”这个古老的节日。在杆洞乡,苗家每年都会欢度这个盛会。苗家人无论男女老少,个个身穿节日盛装,精神饱满,围在村中的平地上。苗哥们兴高采...
“青砖碧瓦古民房,翘角雕檐图画廊。”好一幅炊烟袅袅、生活安详的民居图景,这就是广西灌阳县月岭村今天的写照。被称为桂北民居“神秘的大观园”的月岭村,以规划得体,施工精巧的古民居建筑而成名,现在是广西重点...
沈万三故居,位于周庄镇东垞。是周庄富贵园根据历史资料和历史原貌,在原址精心设计、精心修建、精心布置的仿明式建筑。故居参照沈万三致富的各种传说、经商的坎坷历史、一生的传奇经历和沈家生活起居的场景,通过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