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客家俗谚说解(3)

冰冰郎2024-04-06

茶亭碗

语意:茶亭之碗人皆可用,借指“过人嘴”,即总被他人当作话柄。讽喻不争气之人,如果不务正业、一事无成或生活落魄,那么其不光彩的“名声”就难免时常被人挂在嘴边,成为人人尽可随意取笑、奚落的对象。

客家地区多茶亭,据有关史料记载,光是闽西武平县,就曾有茶亭600余座。作为客家社会一种独特的文化事象和人文景观,茶亭不仅体现了客家族群以人为本、关怀他人的精神品格,更突出了客家人广行善事的民俗风尚。

“亭”是一种内部结构相对简单的小型建筑物,最早出现于东周时期。起初建在各诸侯国的边境线上,十里一亭,是士兵了望敌情与站岗放哨的场所,也是边防线上的交通站。秦汉时期,官方又在十里长亭中间加建一座传递邮信的五里短亭,这也正是汉乐府“长亭复短亭”诗句的由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长亭、短亭原先的功能消失,成为来往行人躲风避雨、歇脚休息的地方,也往往是至亲好友、情人相送之处。

客家先民为着生计,经常扶老携幼,长途跋涉,辗转迁徙,路途上那些风雨亭总是给他们带来无限的慰藉。有着强烈感恩心态的客家人一旦定居下来,便在宗族乡贤的率领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大路、小路甚至偏僻山径上,请地理先生堪舆好位置,仿照驿道上的长亭、短亭,修建起一座座给行人避风躲雨的风雨亭、茶水亭,是为客家茶亭。

客家茶亭的形态多种多样,有民居式的、有牌坊式的;有土木结构的、有砖石结构的;有全族人捐建的,也有一家人或几个人建造的。到了夏天,总会有人每天无偿地烧一缸茶水放在亭子里,预备给路人止渴解乏。此俗名曰“奉茶”、“施茶”。

南来北往的过客走进茶亭休憩时,都免不了要喝一碗茶、一碗水,因此“茶亭碗”便人人得以取用,从不计较它的不干净。客家人俗信茶亭之物自有神佑,百毒不敢侵袭。

客家人素来十分注重情面,所谓“树要皮,人要面”,长辈教导晚辈时,总爱灌输“做人要争气”的处世哲学。客家人以勤劳著称于世,却也总有“懒尸惰骨”(即懒惰成性)的人,成天游手好闲,即便行事,也多是虎头蛇尾,有开始冇结果。更有吃喝嫖赌样样来得的败家子,做田唔晓牵牛,读书唔知提笔,祖上家业挥霍完之后,只好四处赊借,有上餐冇下顿,人见人怕,一如丧家之犬。

凡是不务正业、不勤于生计的人,当然要成为大家的反面教材,以其现身说法教育后人。这也就是“过人嘴”了。

“茶亭碗”本身功德无量,千百年来便利了无数过路的英雄好汉、凡夫俗子,然而做人做到一只“茶亭碗”,那就跌破眼镜了。

反之,积极进取、事业有成之人,尤其是获得功名的所谓“争气”者,其名姓、事迹也常常挂在人们嘴上,但却不是“过人嘴”,而是“新打茶壶——得人惜(锡)”,人见人爱,人见人敬,人见人夸。

鸦片鬼

语意:比喻不像人样。也指身体羸弱、多病。

鸦片是一种毒品,用罂粟果的汁烘干而制成。罂粟原产南欧及小亚细亚,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希腊人把罂粟的花、果榨成汁,发现它有安神、安眠、镇痛、止泻、止咳、忘忧等功效。希腊人称之为“阿扁”(音译)。公元六世纪初,阿拉伯人又把罂粟传到了波斯(今伊朗),波斯人称其为“阿片”(音译)。公元七八世纪左右,罂粟作为药材从波斯、印度等地传入中国,被称作“鸦片”。

虽然吸入鸦片后,可体验到一种伴随疯狂幻觉的快感,但如果长期抽吸,身体则要变得瘦弱不堪,面无血色,目光发直发呆,瞳孔缩小,经常失眠,并且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厌倦。吸食鸦片太多或过量,可使人体先天免疫力丧失,因而极易感染各种病毒。

鸦片成瘾者,不仅体质严重衰弱,而且精神颓废,寿命也大大缩短;过量吸食容易导致急性中毒,甚至因呼吸抑制而死亡。这种瘾君子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故而称作“鸦片鬼”。

清道光年间,英国商人每年向中国倾销近两千吨鸦片,不仅清政府每年流失白银三千万两(1),更使无数中国人沦落为“东亚病夫”。为此,道光皇帝被迫下诏,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由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帝国最后对华宣战,迫使中国打开国门,因而揭开了中国现代史的序幕。

随着大清帝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鸦片堂而皇之地在中国大江南北城乡售卖,“合法”的鸦片烟馆比比皆是。

客家人也多有抽鸦片者,而且这种恶习愈演愈烈。因为吸食鸦片而变卖土地、田产者,几乎见之于每一个村镇。直到抗日战争时期,客家地区仍有不少鸦片鬼,有祖业的卖田卖屋,没祖业的卖儿卖女,为的不过是那“吊命”的一口、两口。尤其在东江地区,即便是东江纵队经常活跃的地方,大大小小的“鸦片鬼”也还是层出不穷。为此,惠阳籍战士叶楚青编写了一首“尾驳尾”式的客家山歌《戒鸦片歌》,它针砭时弊,通俗易懂,很受欢迎,广泛流行于惠州、东莞、宝安(今深圳)等地。山歌以夫妻对唱形式唱道:

男:今晚的确系(是)惨哉,那只衰货欺侮涯(我),摆好片烟档,丢盆掷钵恶豺豺(恶狠狠),恶过阴间阎王差。

女:阎王差,没惹死佬(死尸)咁(那么)衰排,一年三百六十日,游手好闲拖烂鞋,三渣烟屎过日搓。

男:过日搓,愚(你)好像一只霸巷鸡,烟灯烟档被愚打烂,又敢打洒我五钱泥(鸦片烟土),愚话今晚辛苦样般(怎样)捱。

女:样般捱,愚死开一碌(一截)唔曾(尚未)埋,叔婆底裤愚都爱,别人鸡,偷来卖,断断都冇赖错愚。

男:赖错愚,阴欺阴设鬼打愚,红布冇(没有)拿过人一块,鸡毛也冇摘过人一皮,冤枉好人真惨凄。

女:真惨凄,吸烟害处愚爱(要)知,浪子回头金不换,决心把烟戒掉佢(它),做个中华好男儿。

鸦片曾使一个大清帝国迅速崩溃,曾使一个泱泱民族沦为“东亚病夫”,曾使无数客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今天,鸦片的升级产品海洛因、冰毒等,也不断在亡命之徒的组织下,渗透到客家地区。远离毒品,切莫再成为“鸦片鬼”,乃客家青少年之义务和责任。切记生命只有一次,健康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1)据史料记载,公元1820年,清政府一年的财税收入约爲4000万两白银。

搭砻搭碓

语意:指谈话、交流、办事经常拉东扯西,表错情,会错意。也指故意转移话题,分散注意力。

砻和碓都是客家人旧时常用的农具之一。砻用于将稻谷剥离成糙米和砻糠,碓则用于将米、豆等材料舂碎成糙粉。(磨米浆、细米粉通常不用碓,而用石磨。)

碓有木碓、石碓、水碓之分,木碓、石碓使用人力踩踏,一般设在家院或屋墙边,水碓使用水车作动力,多建在村口、路边、田头水位落差较大之处。水碓大约在晋代就诞生了,木碓、石碓的历史就更加古老了。

碓的一部分是碓臼,用石头凿成,样子像盆,底部一边高一边低,倾斜式放置,周围还要铺个圈成锅式。另一部分是碓公及扶手。碓公须用木质坚硬的树木制成,树的直径至少一尺见方以上,长五至六尺,碓公的嘴勾用铁皮包裹,再打上密密实实的铁钉,才经久耐踏。扶手是圆木削成,大小以大人手握在两板之间合适为宜。人们利用杠杆原理,一踩一跷,一放一落,通过碓勾嘴落入碓臼时的重力,将臼内的物料舂成粉末。

推砻相对于人力踏碓来说则要轻松一些,力气大的一个人就可以推得团团转,力气小的也就两人,同样三百六十度地打圈圈。

水碓最省时省力,用竹槽将溪水引到水车上方,形成一股冲力,水冲入竹筒后,水车自然转动起来,这样连接水车的碓轴便不停转动,从而带动碓公舂将起来。

砻与碓虽然都是农具,并且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二者毕竟不是同一样事物,砻用手推,碓用脚踏,个中差别十分明显。如果经常混为一谈,那就不仅牵强附会,更有故意之嫌。

语言沟通是人们信息交流的最有效方式,善于聆听、领会,是沟通能力良好的主要表现。思想不集中或未解其义却热情搭话,或接续话题,显然让对方无所适从。这时,对方经常会善意提醒说:“你头先搭砻搭碓,涯都拿你晕头转向了。”如果故意把话题扯远,对方肯定要表示不满:“你毋要搭砻搭碓,涯毋会受你介套嘅!”

语言信息的交流模式本身呈漏斗状,意味着沟通效果随着话题的深入、注意力的下降、接受强度的增加等因素变化越来越差。如果彼此交谈没有默契,不时搭砻搭碓,就一定变得越来越尴尬,给人留下不良印象不说,还最后把事情搞得颠颠倒倒,令人哭笑不得。

“搭砻搭碓”还可以表述为“砻砻碓碓”、“踏砻毋踏碓”,语意都是一样的。

客家谣谚、俗语中,涉及“碓”的还很多,如广西博白客家的“月光光,照岭背,公鸡砻谷狗踏碓”,又如赣南石城客家的“人会去人家,狗会走碓下”,不一而举。

粤东一带客家的“顶顶碓碓”或“顶顶碓”、“真顶碓”,则是抱怨某人总是出现同样的差错,从而致使他人麻烦不断的意思。踏碓时,碓头经常被湿粉粘牢,故需将碓头顶起并刮去上面粘牢的粉块,如此反复顶起碓头,自然麻烦不断。

“冇搭碓”意为对人对物没有多大意思或不感兴趣。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