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浦江县,有一个郑氏望族,以孝义治家,历经870多年,以“江南第一家”享誉中外。尤其是宋、元、明时期,“一门尚义,九世同居”,郑氏家族同居共食360多年。最昌盛的时期,同族者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15世共居一处,谦让恭敬,和睦共处。正是有了“子孙出仕,有以脏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的家规,在宋、元、明三代,郑氏家族出了173位官吏,竟然没有一个贪赃枉法者,更没有不勤政廉政的。也正是因为他们孝义行天下,郑氏家族屡受朝廷旌表,被明朝太祖朱元璋赐封为“江南第一家”。
从浙江浦江县城驱车向东12公里,就到了被誉为中国儒家“家族文化”典范的浦江县郑宅镇。“一门尚义,九世同居”,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古镇入口,九座牌坊巍然屹立,气宇轩昂,无声地见证着郑氏家族的沧桑变化,荣誉与辉煌。
“江南第一家”作为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首先强调一个“家”字,这是核心,是这个传统家族的灵魂。在九座牌坊群中的第一坊,就是“江南第一家”。因为郑氏家族从宋朝开始就同居一处,一直到了明代,历经几百年没有分家,3000多口人和睦相处,实属罕见。以孝义行天下的郑氏家族让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极为赞赏,钦赐“江南第一家”予以表彰。
第二座牌坊叫“孝义门”,郑氏家族从宋朝开始,无论王朝更迭,时局纷争,这个家族始终忠孝廉洁、本分如一,按照一贯的孝义家风治理家务,处好邻里。他们的孝义之举感动着历朝官民,孝义门的故事也被传颂开来。因此郑氏家族的宅院也由原来的“仁义里”改名为“孝义门”,甚至连他们所在的村子也改成了这个名字。
“三朝旌表”是第三座牌坊,郑氏家族,孝义至上,得到了宋、元、明三代天子的褒奖,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第四座牌坊叫“有序”。郑氏家族之所以世代和睦,源于它有一整套郑氏家规。这套家规历经世代,不断修正和完善,以“有序”和“师俭”为核心,系统地囊括了168条相关内容。正是有了这样系统的郑氏家规,郑氏家族才有序、稳当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有序”牌坊后,依次叫“恩德”牌坊、“麟凤”牌坊、“取义成仁”牌坊、“礼部尚书”牌坊和“九世同居”牌坊。每一座牌坊建筑风格都不同,材质也迥异,而且每一个牌坊的名字都有出处,都有一个深远的故事,都代表着一种厚重的文化内涵。
北宋年间,一个名叫郑淮的青年生活流离,从安徽辗转来到浦江县东部的玄鹿山下,见此地草肥水美,民风淳朴,郑准便停留下来,安家置业。这一留便是三代,一直到孙子郑绮。郑家苦心经营,家境日渐殷实,子孙满堂,俨然成了一个大家族。
1193年,75岁的郑绮感到时日无多,便喊来满堂子孙跪于郑家祠堂,命每人滴血共誓,“吾子孙有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殛罚之”。这一临终誓言不仅成就了郑氏家族的和睦兴旺,也为世人塑造了一个罕见的“家族文化”典范。同族者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15世共居一处,谦让恭敬,和睦共处。宋、元、明正史为其家族列传,他们的故事也让三朝传诵不息。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在郑氏家族,孝义是其传家之宝。一直以来,中国历代士大夫均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理想,而要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理想,首先要做好“修身”和“齐家”。郑义门的一个基点就是“孝”字,这是修身之本,有孝才有义,有孝才能齐家。这个以孝义行天下的郑氏家族,有着很多感人的孝义故事。
顺着九座牌坊一路走来,在白麟溪南岸我们可以看到一口方井,这口方井叫“孝感泉”,关于“孝感泉”流传着一个久远的故事。据《宋史·孝友传记》记载,郑氏家族的合族同居始祖郑绮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大孝子,他的母亲年弱多病,后患“风挛”,瘫痪在床30多年。母病期间,郑绮躬身床前,细心服侍,“抱持以就便溲30余载”,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对母亲毕恭毕敬,体贴入微。有一年遭遇大旱,村周围的溪水都干涸无水,而郑绮的母亲却十分想喝村前甘甜的泉水。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郑绮跑遍了各条溪却找不见一滴水。无奈之下,他只好在溪边挖掘泉水,但是“挖数仞不得泉”。着急之下,郑绮跪在溪边号啕大哭了三天三夜,哭声悲戚,令人动容。他的孝心终于感动了上苍,一股清冽的泉水从他膝下涌出。时人认为这是郑绮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于是就把这股泉眼命名为“孝感泉”。郑氏后人为了纪念老祖宗的孝义之举,便在泉上立碑建亭,就有了现在的“孝感泉”。
在当地还流传着“三子救父”的故事。话说郑氏家族中有位70岁的老人,叫郑隆祥,不幸得了一种叫做“出血热”的病,很难治愈,即使保守治疗也可能要巨额的费用。无奈之下,医生只好让其家人做好后事准备。但郑隆祥的三个儿子非常孝顺,不甘心就这么放弃治疗。其中有个儿子不由分说变卖房产,要给父亲治病,其他两个儿子也纷纷表示就是倾家荡产也要争取一线希望。
经过一番抢救,郑隆祥的命是保住了,但还需长时间的恢复治疗。经过多方打听,有老人说了一个偏方——山上的山蚁可以下药。兄弟三人连忙赶往山上,找寻山蚁。但是山蚁很不容易被发现,他们就带着干粮,风餐露宿几天几夜才找到。后来,在三个儿子的精心照料下,郑隆祥的身体终于得以恢复。
这样感人的故事在郑氏家族很多很多,一直到现在,每年的父亲节,郑氏家族的族人都会把镇上的所有70岁以上的老人请到郑氏祠堂过父亲节,同堂欢聚后,老人们还会收到同族企业家献上的红包,以便他们安享晚年;每年母亲节,作为晚辈的郑氏族人,上至古稀老人下至顽皮孩童,都会在这一天为自己的母亲梳头、洗脚,以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关于“江南第一家”,有一个“兄弟争罪”的故事。明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谋反败露,朱元璋大肆捕杀胡党,一时连坐受诛者三万多人。这时,有好事之人诬告郑家与胡惟庸有牵连,于是刑部便差人抓走了当时的家长郑濂。听说哥哥被抓,郑淮和他其余的六个兄弟争相要入京替哥哥顶罪。 兄弟俩争相入狱的事很快在刑部传为奇谈,最后传到朱元璋耳朵里。这个马上皇帝为他们兄弟的情深意重而感动,对郑濂说:“你家九世同居,孝义名冠天下,果然名不虚传,可谓天下第一家。”后来,不但没有治罪郑家,反而让郑题做了福建布政参事,并为郑氏家族御笔题名“江南第一家”。
郑氏家族的“义”举不仅仅表现为对亲情、对家族之“义”,更是体现在对民族、对国家之“义”,这种义是一种不离不弃、忠贞不渝和匡扶正义、大义凛然的气节和品质,是“正义”之“义”。
在郑义门,有一个名为“建文井”的古迹,它见证了郑氏祖先对国家不离不弃、忠贞不渝的大义之举。建文帝是明朝的第二个皇帝,他一改朱元璋马上打天下的崇武策略,重视文才,怀柔执政,深得民心。“靖难之变”后,他被迫退位出逃,下落至今仍是历史上十大谜案之一。而江南第一家的不少史迹表明,建文帝就是在这里避难的。据说,当时逃难的建文帝来到郑义门,匡扶正义、忠心耿耿的郑氏族人郑洽冒着灭门的危险,把建文帝藏于院中的枯井中,躲避了锦衣卫的追捕。后来,便有了“建文井”这一遗址,而且在此井不远处有一座“老佛社”,据说是郑氏后裔为纪念建文帝,在他避难之处设立神像,至今此神龛内还供奉有建文帝一只遗靴.....
在郑义门,关于建文帝避难的故事很多,也相应地留下了不少纪念物件。郑氏龙灯,造型独特,一步一颠,因建文帝还有一个典故。相传避难的建文帝为了解闷,偷偷来到郑宅街上看花灯。来往的村民认出来建文帝,纷纷半跪行礼,他们手中撑起的龙灯也随之点头,好像也在向建文帝行礼叩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向建文帝行礼的龙灯便流传下来。
后来,为了不给郑氏家族带来灭顶之灾,建文帝执意要逃亡南方,忠君至上的郑洽不得不面临忠孝不能两全的困境。一方面是处于危难之间的国君需要保护,一方面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族命运,思虑再三,郑洽只好放弃族人的安危,抛妻离子,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大义——护卫建文帝出逃。据史料记载,至死效忠建文帝的郑洽,后来在福建宁德郑岐村隐姓埋名,定居下来。直至今日,当地郑洽的后裔根据族谱,才得以回到浙江浦江县,分离了600多年的郑氏余脉终于汇入了郑氏家族的大流中,这一认祖归宗的事件也成了世人传唱的传奇佳话。
历史在跌宕中演进,“江南第一家”也不断发展壮大,以“孝”“义”两字维系的郑氏子孙后代,秉承着祖辈留下的千古家风,世世代代地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穿过九座牌坊,聆听着郑氏家族的孝义故事,我们似乎穿越了时空,恍然置身在郑氏祖训的言传中:在外官,报国为务,奉公勤政,不可一毫妄取于民,衣食不能自给,由公堂补足;俸禄有余,上交公堂,不得留作私用……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
达斡尔族是一个民族特点非常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达斡尔族长期以来的饮食文化方面表现出的爱吃“库木勒”,即柳蒿芽,后又成功地创办了“库木勒”节,把这种饮食文化现象转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举,就颇有自己的独到...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