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村村位于余姚市鹿亭乡东南部,在低山丘陵的四明山脉北侧,地势南高北低,晓鹿大溪穿村而过。中村村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青山、秀水、古庙、古桥、古民居,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浙东乡土古村落风貌。
现存民居建筑多为块石垒砌且装饰朴素的传统乡土建筑,村庄内部保持了传统街巷肌理,整体格局完整,布局独具特色。村内有省级文保单位白云桥和余姚市级文保单位仙圣庙戏台,是浙东地区清中晚期古村落的典型代表。
中村村对于研究浙东地区历史文化、乡土民俗、浙东古村落的格局做法,以及研究传统民居建筑、乡土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例,具有重要的价值。中村于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走近中村,迎面是层层叠叠的苍翠青山,村中央蜿蜒穿过一条清澈见底的晓鹿溪,将整个村落一分为二,形成隔岸相望之势。据说唐代石潭龚氏最早因慕风水而迁来定居时,发现此地正好是四县三镇之中心———距鄞县、奉化、余姚、上虞各45公里,距鄞江、梁弄、陆埠三镇各20公里,“中村”之名由此而来。另一说跟这里的两个大姓即龚和郑的平衡有关,据说龚姓居住在先,而郑姓人数居多,龚姓取名龚村而郑姓不愿意,于是两姓协商最终以中村命名,取中庸之意。
而“鹿亭”的由来则是相传梁代隐者孔佑在此地救了一头中箭的鹿,并建亭护养之。晓鹿溪则是鹿亭的“母亲河”。晓鹿溪全长20公里,起于东岗山,止于中村村的白云桥,横穿鹿亭乡,流经中姚、晓云、上庄、中村等村庄,最后汇入宁波市第二大水库皎口水库,所以中村是不折不扣的皎口水库上游地区。
要说晓鹿溪乃至整个中村村最美的风景,非白云桥莫属。远远望去,这座高耸的陡拱式单孔石桥如长虹般横跨在晓鹿溪两岸。桥身又高又窄,两边山峦挺立。桥下溪流少见秀气,倒隐隐有河水深涧激流的气派,看起来颇有冲破云端之势。因为桥孔净跨长、拱矢高,整个比例近似半圆。如果与水面上的倒影拼合起来,就恰似一轮玉盘状的皎洁满月。
中村白云桥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后屡有毁建。按照桥顶拱版外侧上镌刻的“光绪庚寅”四字,现桥是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所建,至今也有百年历史。尽管经过了多年风雨洗礼,望柱上雕着的两双雌雄石狮依然活灵活现,桥身雕刻的镇水神兽也完好无损,鲜受时光侵扰。
白云桥,这是一座陡拱式单孔石桥,像一道飞跃的彩虹,古朴却不乏灵动,桥拱两端勒有楹联,桥西侧上联“地界鄞余二韭三菁歌利济”,下联“邨(村)连龚郑千秋万载庆安澜”;桥东侧也有一副桥联,“白水跨虹腰路通南北,云村留月影界画鄞余”,桥顶拱板外侧横镌“白云桥”三大字,右角镌有“光绪庚寅”四字。很显然,眼前所见的白云桥乃“光绪庚寅”年(即1890年)建成,是鄞县和余姚的界桥,如今是余姚市级文保单位。
与这座白云桥相配套的,是南边与拱桥连接的20个蹬步石,这种山溪上特有的水上蹬步,不铺桥板,洪水可从石步磴间漫流而过,行人也可踏石渡水。它的原理相当于现代建造水库堤坝的溢洪道,起到溢泄洪水,保护桥身,增加桥身长度的作用。
在中村,白云桥是千年中村的古韵焦点,与它齐名的还有不远处的仙圣庙。仙圣庙是座道观,大约始建于南宋时期,明代有重建,最后在清康熙三年(1664年)又重修,历时5年方才竣工。仙圣庙内的古戏台呈正方形,与前殿明间相连,戏台两侧各设有三间看楼。除了各两条长短石柱外,其余皆是经久不侵的木结构。顶上歇山飞檐,里边斗拱等层层盘旋向上,向内收成俗称“鸡笼顶”的螺旋形藻井。四周雕有八只活灵活现的龙头,以及精美的倒挂花篮。
白云桥下的小河叫晓鹿溪,跟鹿亭乡的得名一样,晓鹿溪的命名跟南梁名士孔祐有渊源。《四明山志》卷一记曰:“孔祐隐居此山……有鹿中矢,来投于祐,祐养,其创愈而去。因建鹿亭于祠宇之侧,陈永定中有赦建观,遂改祠宇为观,樊榭、鹿亭皆在大兰(今作大岚)。”《余姚光绪志》也记载:“孔祐隐居是山,有鹿中矢来投,祐养其创,愈而去,因建鹿亭于刘樊祠宇之侧,名曰鹿亭,乡名盖由于此。”
大溪之水系纳众流而成,其中一条便是白水,也叫紫溪。白水源自白水山,又名白山,在今梁弄镇南四公里,因汉代一白姓道士在此修炼而得名。山上有飞瀑,瀑布旁有一山洞叫潺湲洞,是后汉刘纲、樊云翘夫妇追随白公学道所居之所,刘樊二人日日采药炼丹,在白水中洗草药,把溪水染成了紫色,故称紫溪,又称洗药溪。
晓鹿溪左岸白云桥上游50米左右便是仙圣庙。仙圣庙是中村的公庙,祀奉的主神是当地人口中的“大王”,“大王”到底是谁,当地没有人说得清。仙圣庙是一座道观,院落式建筑分前后两进,都为五开间。居中端坐于正殿的是“大王”,参照风行于浙江省的其他大王庙和本地传统,推测“大王”应是“东岳大帝”;位列“大王”两侧的是四大龙王,他们和“大王”一起,默默地承载着当地百姓对于风调雨顺的期盼。被誉为“目前宁波市内年代最早、结构最优、建造技艺最精湛”的仙圣庙古戏台在天井正中,歇山飞檐,与前殿明间相连,戏台两侧各有看楼三间。戏台前部的石柱上镌有楹联,上联为“坎坎鼓,蹲蹲舞,千秋永歌圣德”,下联为“熙熙来,攘攘往,万民共被神恩”。
古祠戏台、古道古桥,中村村里古韵盎然,每走几步,都忍不住要停下来欣赏眼前的风景。村里已经兴建了2条游步道,许多登山爱好者和单车爱好者常常于周末来此游玩。村里还依山傍水建立了温泉养生酒店,并开辟了特色的生态铁皮石斛种植基地,也是希望来访者能够在中村开启一场天然绿色的山居养生旅行。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
驱车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向西行驶,快到旅游胜地帕福斯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宁静的海域。海水的颜色淡淡的,格外温柔,不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地中海那样蓝得深不可测。人到了这里,只觉得心化了,除了温柔地凝视着海...
玉环是中国文旦之乡,文旦种植有上百年历史,该果营养丰富、清甜爽口、清肺润肠。玉环位于浙江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中段,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玉环县是国家级文旦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