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北台原名款塞台,位于榆林城北9里的红山上,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四月至次年七月,延绥镇巡抚涂宗濬,为保护设在其西蒙汉互市的红山市,修筑成明长城上最大的军事要塞,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和“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与镇北台东西相连的长城,为明成化十年(1474)延绥巡抚余子俊所修的大边长城,全长1770里,沿线筑有36营堡,兵马众多,防守严密。按《明会典》:延绥居九边之一,地当蒙套,防御冲要,当时经制官兵计五万五千三百七十九名,马、驼三万三千一百匹。
原宝鸡师范学院教授彭曦认为,镇北台具有战国秦长城沿线,利用山峁山梁分层多级堑削的特点,这在明代长城是不见的,应为战国秦长城墩台遗址。郁进新主编《长城》一书,也认为镇北台是战国秦长城明代重修的产物。镇北台建于款贡城的西南部,平面呈正方形,外砌砖石,内夯黄土,叠四层逐层递缩修建,总高28.5米,总占地近5056平方米。第一层为基座,四面围以墙垣,北墙长82米,南墙长76米,东、西墙各长64米。内墙高5.5米,外墙高10米,外置垛堞,内设女墙。东墙南侧置城门,东南内侧设砖铺斜坡马道,南墙与明长城相连。一层城墙内的东、南地面可见10余间建筑基址。
第二层高16.5米、周长130米,进深5米。台南墙中开设券洞,砖砌石踏步直通三层,券洞横额题刻“向明”,为涂宗濬所书,北面题刻“镇北台”(已毁),现三字为当代书法家魏传统所题。第三层高4.l米,周长88米,进深3米,台东外砌砖石踏步达四层。第四层高4.4来,周长35.44米,顶层台面积225平方米,四边各进深2米,正中原建砖木结构了望哨棚一间,清末坍塌。各层四面围以女墙,置垛口,上有望孔、射口、悬眼,台地面铺设青砖海漫。镇北台建筑的名称、用途,我们从明马希龙《延绥镇志·卷八》中得知,“臺顶廳三楹,左右廂房各一。臺下正廳三楹,東、西廂房六楹。儀門一,東、西角門二,大門房三楹,煖房、庖廚、夷貨庫、抚夷廳、宰牲房內外各具。”
款贡城,与镇北台同期建成,平面呈长方形,为蒙汉官员进行洽谈、举行纳贡仪式的场所。据资料记载,蒙古入贡的办法,每年蒙古族派出不超150人的贡使,其中只许60人入京,90人在边境等候。贡马每年以500匹为限,分为上、中、下三等,按等给于马价,准许贡使以所得的马价购买缯布等物品。在款贡城的周边,原盛产专治老年慢性气管炎的中药材冬花,因其个大,色艳,质量高,成为冬花中的珍品,款冬花由产地而得名。2005年在款贡城发现了两个北城门遗址,在距东墙30米、90米处,城门南北长9.1米,东西宽4.6米,为砖石构造。2011年3月,我们对再次款贡城进行了实地测量,北墙长145米,东墙长150米,东南角有角台,西墙长90米,南端与镇北台相连。墙底宽8米,残高5米。2000年前后,在镇北台北侧的长城线上,榆林的民营企业家黄瑜、张晓琳、尚建国每人捐资十余万元,各修复了一个敌台。1982年、1990年省政府两次拨款20万元对镇北台进行维修,近年台南新修了广场、文管所等。1982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镇北台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镇北台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庙建筑起源于古印度的寺庙,中国从北魏开始兴盛起来。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在佛道寺院中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
位于榆林城内东边的驼峰山上,“驼峰拥翠”为榆林八景之一。寺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原为延绥总兵戴钦家祠,后舍为寺庙。原大门上悬有其后裔戴瑞徵所书木匾“戴兴寺”三字,现匾为1985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戴兴寺于南北相邻的洪济寺、圆觉寺、香云寺和老爷庙组成古建群,俗称“四寺夹一庙,云天出红霞”,在东北有大庵,在东南原有刘公祠(清延榆绥总兵刘厚基祠,1988年被拆毁)。1985年戴兴寺建筑群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戴兴寺古建群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戴兴寺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戴钦,据清代《榆林府志•卷二十五》记载:“戴钦,绥德人,以都督佥事镇守榆林,文武兼资,功能并著,所历各边敌远遁,士卒悦服。按戴钦以后迁居榆林。”在榆林城后水圪坨中巷14号建有府第,为三进院式。《明史•卷十六》武宗:“十三年(1518)冬十月戊辰渡河,己卯次榆林。十一月壬子次绥德幸总兵官戴钦第”。《延绥揽胜》“武宗十三年(1518)己卯,幸榆林。翌年至绥德,幸总兵戴钦第,纳其女,驻天宁寺,敕赐佛藏全部,大加修理,铸碑志其盛。二月,至榆林纳总兵马昂女弟(妹妹),宠冠一时,并赐第京师。”又“延绥总兵戴钦、戴春、戴延春,则以皇戚而跻身太师。”戴氏一门从此声威显赫。
洪济寺,据《榆林府志•卷八》记载:“在大兴寺北,明万历年建。”东西长18.5米,南北宽55.5米,占地面积854平方米。北房三间为观音殿,新塑千手观音。西房二间,原为戴钦家祠,立牌位供奉戴氏祖先。弥勒殿为正殿,座东向西,单檐硬山砖木结构,面阔三间,8.54米,进深8.04米,建筑面积68.66平方米。殿内存有明代木雕驼峰、穿插枋及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教法持维”木匾和同治十三年(1874)石香炉一个,特别是殿内存有一尊明代泥塑弥勒佛,通高1.95米,形像生动,属难得的艺术精品。
大庵又称观音庵,据《榆林府志•卷八》记载:“在洪济寺东北,明万历年建。”东西长45米,南北宽30米,占地1350米。为一进二开四合院式,大门座东面西,宽2.5米,深3.8米,高4米,雕花雀替。隐壁砖雕双龙,栱眼壁有浮雕,两侧雕狮子,中雕莲、梅等花卉。两院二门砖砌拱券式,砖雕垂莲柱。南院东三间复建观音殿,南、北各三间复建文殊、普贤殿。南院为二进式,西院尼姑居住,东院大门座东面西,单檐硬山砖木结构,正殿为娘娘殿,面阔三间,宽9.6米,深7.9米,高4米,廊墙左右各嵌一块清代碑刻。老爷庙又称关帝庙,位于戴兴寺东侧。据关帝殿内梁架题记:“时大明弘治三年延绥巡抚刘忠创修”,证明关帝庙始建于明代弘治三年(1490)。
据殿内梁架题记:“时大明嘉靖五年延绥总兵官彭楧为升三级答谢神恩重修”三清殿重修于明代嘉靖五年(1526)。关帝庙在明代万历二十九年(1601)、清代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年均有维修。其中最大的扩建工程在乾隆元年(1736),建成后的关帝庙为三进大院,有三桥四牌楼,原山门设于戴兴寺南,有一琉璃雕九龙壁,壁长三丈,九龙盘旋,矫健欲飞,惜毁。现为一大院,南北72米,东西38.3米,占地2756平方米。中为关公殿,南为过厅,后为三清殿,东、西、有配殿。关公殿为前卷棚后歇山单檐砖木结构,面阔21.9米,深18.4米,高11米,殿前卷棚高6.5米,顶覆琉璃瓦兽。正殿两墀头上身,现存有明代琉璃雕刻,过厅存有清代碑刻五方及残损碑记数块。2008年在维修关帝殿时,发现了长方形木质墨书题记一块上书:“西中上,万历二十九年(1601)九月十八日立”。
香云寺据《榆林府志•卷八》记载:“在大兴寺南,明万历年建。”,东西长67米,南北宽67.5米,占地4523平方米。寺分鲁班殿,七佛殿、三净身三院,有殿宇38间。正殿面阔16.3米,深10米,高7.4米。供三世佛,座东向西,歇山单檐四出檐廊砖木结构,四面环廊,顶覆琉璃瓦,内壁有彩画。戴兴寺在历史上曾多次维修,明天启七年(1627)首次重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寺僧智福再修,光绪八年(1882)复修,宣统二年(1910)寺僧行振会同榆林名士张士立、张士德、胡鼎彝等又重修。明崇祯九年(1636)榆林饥荒,曾收容别处僧人52名、道士23名、尼姑15名,在该寺长期供斋度荒,一时声名远播。民国十九年(1930),寺僧行宽与地方名人冉心吾、贺明堂、郭式青等倡办义务“私立戴兴寺小学”,为贫寒儿童供书施教,1949年后由政府接办。1934年10月10日,大公报主编张季鸾回榆,为其父诞辰百周年,其母忌辰三十周年,在戴兴寺设位致祭,榆林全城亲友和各校师生行礼三日,张为其父在墓前立“三绝碑”。即章柄麟的撰文,于右壬的书法,苏州吉宝斋的刻石。
“文革”中造像、经书尽毁,寺院辟为榆林粮食二门市。现已全面修复,成一方参禅、旅游圣地。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