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陕西榆林古城的历史与文化(5)

元亮2024-02-25

二、榆林的古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榆林现存古建筑多属明清时期,它们体现了我们祖先优秀的建筑艺术和聪明才智。如城内明清六楼八牌楼、明代梅花楼、凌霄塔、古塔寺塔、镇北台和款贡城等。

1、文昌阁

文昌阁俗称四方台子,位于榆林古城大街南门北100米处,北为万佛楼。据清道光《榆林府志》记载:“文昌阁在南城街,乾隆十九年(1754)建,嘉庆十五年(1810)邑举人叶沅等重修。”1951年以妨碍交通为名拆毁,2005年在原址上复建,2007年文昌阁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楼为十字歇山重檐三滴水木构架建筑,为仿新明楼造形,全木结构,4基墩间为大街十字相通,高19米,台明为四座长宽均5米的正方形,高1.1米。二十八根檐柱、金柱立于台明之上,一层为文昌殿,二层为魁星殿。顶层檐下悬叶兰书“五星会垣”匾,中层悬叶霖(叶兰子)书“天下宗师”匾,底层悬叶沅(叶兰孙)书“文昌阁”匾。祖孙三代墨宝荟萃,弥足珍贵,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聚集于此,被人们传为佳话。

1938年春的保卫大武汉时期,政府号召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榆林城爱国铁匠刘振德,浑号“刘铁锤”,动员老伴将苦心积蓄的200块银元及一对金耳环捐献国家,榆林专员兼县长富文,报请陕西省政府及武汉国民政府予以明令嘉奖外,还在文昌上悬挂“深明大义”木匾一块。民间流传文昌和魁星都为主管人间文运大事的神祇,备受文化人学士的尊崇,文昌阁的兴建,反映出了当时榆林士庶重视文化的风尚。文昌阁同时又是榆林民间传统的泥娃娃会场所,每年寒食节起,举行为期三天的集会,古城的手工艺人纷沓前来聚集在古楼周围,展销各自的做工,各类手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以众多的泥塑工艺品为主体,另有名目繁多的各类木制、陶制、铁皮、布艺等工艺品,令人赏心悦目。古城内外群众扶老携幼,争先恐后前来赶会,人们徜徉于艺林之中,选购商品,回家装饰居室或者馈赠亲友。地方风味小吃供游人恣意品尝,会场内热闹空前。

2、万佛楼

万佛楼位于榆林古城大街文昌阁北500米处,北为新明楼。因其楼上放置万尊铜佛像而得名。1982年万佛楼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万佛楼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楼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据《榆林府志•卷八》记载:万佛楼“在南城街,康熙二十七年建。”民国五年(1916)六月,上层木阁被焚。民国九年(1920),陕北镇守使井岳秀捐银倡修。据碑刻《重修万佛楼碑记》记载:“幸蒙陕北镇守使井公崧生,来镇是邦,首捐银洋壹佰元,倡议近筑。凡景内之文武官员以及绅商士庶,翕然景从,捐资襄助。而重修之议遂定。非画小样无以奠厥基也。于是选择工匠杨国栋、杨凤山等丈地绘图;非得大木不能胜其任也。于是委托会商,远方购运。然工程浩大,苟监理之不得其人,又无以经营缔造,督促其进行也。于是延请尤君之英、乔君之和、师君绍亭、张君枢垣、王君善宝,不辞劳瘁,始终其事。开工于民国九年孟夏,告成于十三年九月,时阅五载”。

2005年进行了加固、维修、彩画工程。楼为重檐歇山顶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属承台上建二层楼阁。承台,内夯黄土,外砌青砖,东西长18.4米,南北宽29.6米,占地面积544.64平方米。砖砌拱券洞门,南、北洞为大街通道,东、西洞为万佛楼巷,楼南面的东券洞置砖踏步,可达楼上,在楼东院西北处设砖砌楼梯经天桥,可入楼东小门。楼上第一层分为南、北两院,南为孔雀明王殿,北为观音殿,檐柱围廊,通面阔15.24米,通进深14米,建筑面积426.72平方米。东、西各有硬山式三楹配殿,南院东厢房面阔7.78米,进深4.56米,建筑面积35.48平方米。北院东厢房面阔7.68米,进深4.17米,建筑面积32.08平方米。二层为通殿,楼内分层放置20公分佛像近万尊。楼上保存有清代木雕、彩画,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万佛楼每年古历五月二十五、六月十九日为传统庙会,楼上依例作佛事、讽诵经文。楼下唱戏,笙鼓盈耳,仕女如云,为榆林仕女四大集会之一。万佛楼在节庆之时举办过书展和说书活动,楼下也经常举办灯会和闹秧歌等文化活动。

乾隆年间(1736―1795)万佛楼南的定慧寺,有个大和尚法名心初,每逢去北京受戒,就到万佛楼商讨佛事,虽然近在咫尺,仍然乘坐八人抬的大桥子,有旗罗伞扇在前开道。当时民间老百姓流传民谚说:“装模作样,抬到万佛楼上”。用来讽刺心初大和尚的形式主义。老榆林农历六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圣诞,民间习惯吃西葫芦炸豆腐,相沿成俗,现在成为当地一道名菜“罗汉菜”。万佛楼雄踞街南通衢,是榆林唯一的一座寺院式大楼,在六楼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3、新明楼

新明楼又称南鼓楼、新楼、星明楼,位于榆林古城大街中心,北与钟楼,南与万佛楼遥相对峙。1992年星明楼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楼创建于明嘉靖年间(1506―1521),据1996年《榆林市志》引用明万历三十五年郑汝壁、刘馀泽《延绥镇志》载:“嘉靖中,南城初辟,一刀斗不及更漏稀闻,众议创楼一座,以为传警打更之听。”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清同治十三年(1874)、光绪年二十七年(1901)均有维修。1956年、1983年有修葺。2004年被山西籍大货车撞坏楼南额枋、檐柱,楼体向西倾斜。2006年榆林市政府出资146万元,对楼抬升基础、落架大修。楼为十字歇山顶重檐三滴水三层木构建筑,东西长16.58米,南北宽17.14米。占地面积288.66平方米。一层高6.27米,二层4.6米,三层高4.6米,顶部高4.53米,通高19.5米。楼基分四墩,分别用大青石砌筑,基墩间宽3.4米,成十字通道,通道接南北街道,每基墩竖7根巨柱,共28根支撑全楼,基中各基墩内角由4根巨柱直通第三层楼的平枋,4平枋相衔构成主体框架。据说建楼时取古代天文星象二十八宿和四大金刚之意设计。

楼底层、二层面阔外观均为三间,三层收进一间,二、三层腰檐设平座栏杆,楼顶为十字歇山,重檐三滴水,四角攒脊向正中宝顶形成四面八角,歇山顶山花作博风、悬鱼,十字脊脊兽,作四龙盘于脊端,屋面,各层楼檐均用黄、绿琉璃瓦兽脊布面。每层楼阁斗栱举架,形成伸展飞檐,逐层收缩,四周外廊环绕,木栏相围,雕花雀替,棂花门窗。斗栱各层都是七踩,外跳为七踩下昂,里转为七踩三翘,底层明间平身科作三连鸳鸯斗栱。

新明楼建筑奇巧壮观,造形优美,独树一帜。清光绪元年版刘厚基《图开胜迹·卷五》“重修新明樓碑記”载:“榆城之樓著名者五,新明其一焉。建扵前明,規模宏敞。八柱撐霄,四檐蔽日,巋然當道,信足以壯觀瞻而增氣象。”(附二碑刻史料8)新明楼上原来供奉的什么佛?据楼的一层梁上额墨书题记:“大清光绪二十七年,重修黑虎灵官殿、补修三清殿”,又“新明樓世尊裝金記”载:“新明樓者,近控市廛,高凌霄漢,屹然危立三百餘年。上奉古佛三尊,金身丈六。”(附二碑刻史料9)可知新明楼上原为三佛殿。2004年8月,在维修楼时发现一块木碑,长43厘米,宽22厘米,厚2厘米,墨书“修建新楼匠作碑记,陈继先。木匠山西汾州府平洮县王谷里刘贵学,男刘大刚。山西太原府李会、陈孝思。汾州府□匠李士、郝夫福、李大付、李登、李三用。刘贵孝雕龙头。

万历肆拾捌年季秋吉日立。”右上方书“此木碑於同治十三年重建方得知其当初姓氏先前并未知晓创建缘由。”可知新明樓在明万历四十八年、清同治十三年有过重修。民间传说,清代新明樓一度向西倾斜,万佛楼寺僧普同(俗姓慕人称慕官府)出外化缘,后请木匠大师李申提重修,将楼端正,郡人赞曰:“慕官府不怕,李申提胆大。”现三楼内存有明代泥金魏忠贤铜像一尊,高2.03米,胸宽1.30米,像背后下部残缺一大块。魏忠贤明末宦官,自称九千岁,在明代天启六年(1626)六月至天启七年(1627)八月,“阉党”在全国大兴建魏忠贤生祠,全国达四十余所。

有专家认为,天启七年(1627)五月,延绥巡抚朱童蒙,将新楼改作魏忠贤生祠,并铸造魏忠贤铜像置于楼上,将楼改名“祝恩祠”。八月,天启帝崩,崇祯帝即位后剪灭魏忠贤及党羽,立即命令全国拆毁魏忠贤生祠。由于榆林地处边关,政权更迭,天灾人祸,当时的统治者难于追查魏忠贤生祠情况,当地官员又摧毁了魏忠贤造像上的冕旒,背后的铭文,所以这座魏忠贤铜像被人们误认为佛或玉皇大帝而存留至今,成为全国仅存的魏忠贤铜像。笔者认为,明天启七年(1627)五月,延绥巡抚朱童蒙,将魏忠贤生祠建于榆林城内西南的龙泉寺内(市一毛)。据1945年曹颖僧《延绥揽胜》记载:“有明天启一代,值权阉魏忠贤当国,奸佞党羽遍布天下。延绥居九边之一,镇抚大员均系魏之心腹。枭张獍毒,罔不趋其极端,并怂恿疆吏,与魏建立专祠于各地。此时延绥巡抚朱童蒙与魏至戚,强征榆林民宅,建魏忠贤淫祠于今之西城龙泉禅寺。其塑魏之像,琉冕龙服,居然分等帝王。”1924年陕北镇守使井岳秀,把龙泉寺改为国民党二十二军修理枪械的修械所(当地百姓俗称“炮厂”)后,将魏忠贤铜像移于新明楼上。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