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铲锻造技艺2015年入选河南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旋入土下知千年,正邪两面世人评。一把铲子插入地下,带出来的,不仅仅是泥土,是让深藏于地下的历史真迹重现天日。这,就是中国人考古勘探的独门神器——洛阳铲,而如今,洛阳铲在各行各业大显神通。
洛阳铲说白了就是一把铲子,它的神奇之处,体现在铲子带出的“土”上。
一把质量上佳的铲头,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甚至几十米深。提起后,铲头的内面会带出一筒土壤。
考古人员通过对土壤的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分辨,可以判断出地下是否存在古代文化遗迹,而且能够初步确定这种文化遗迹的类型,比如到底是灰坑、古代居址还是古墓,甚至还能大致知道墓内的棺椁、陪葬品等的情况。
叫人啼笑皆非的是,这把在考古事业中发光发热的铲子,其诞生与盗墓息息相关。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历代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都极为重视墓穴的修建和厚葬。到了唐代,洛阳郊外的邙山已是陵墓遍布,难有插针之地。
据说,当年墓葬之多、之盛、之拥挤程度,已到了拿着一堆黄金都买不到一块埋棺之地的程度。
这样的风水宝地,自然引来无数盗墓贼。通常情况下,他们凭借累积的经验,对可能是大型坟丘的地方用铁锹之类的工具挖一个小坑,根据土质土色来辨别墓坑的有无、位置和大小。
单凭铁锹挖掘,费时费力,后来,一代一代的盗墓者改进工具,最终发明出技术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洛阳铲。
洛阳铲一经问世,因探墓效果显著,很快在盗墓业内传开。因这种铲子直径较小,主要用于打洞勘探,当地人取名“探铲”。又因为铲子是在洛阳地区问世并首先使用,人们又称之为“洛阳铲”。
随着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洛阳铲被考古学家“拿来”为己所用,并成为田野考古发掘中不可或缺的钻探工具。
最早将洛阳铲改邪归正的就是考古学家卫聚贤,他发现了这种工具之后马上意识到其在考古上的价值,并且积极推广在考古活动中使用。
今天,洛阳铲的制造都主要集中于它的发源地—洛阳市东郊。洛阳铲的制造有制坯、煅烧、热处理、成型、磨刃等20多道工序。
好的洛阳铲插入土内吃土锐利,拔出后褪土快捷,目前只能手工打造。
随着洛阳铲的广泛使用,它成了中国考古界最具标志性的象征物。
中苏友好时期,有苏联考古学家来中国访问,临走时所携带的礼品中就有一捆精致的洛阳铲。
1972年9月,著名考古学家夏鼐率领中国考古代表团赴阿尔巴尼亚参加学术研究会议时,赠送给东道主的礼物就是一把打造精致的洛阳铲。
现在,普通游客去洛阳游玩时,也能遇到洛阳铲的文创纪念品。
盗墓贼挖掘、破坏古墓,考古队在工程建设或盗墓贼破坏后,进行保护性质的挖掘,两者有天壤之别。
工具本无心,是好是坏,终究看用的人是谁。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
“飞山庙”曾经是城步常见的一种庙宇,也是中国中部和南部过去常见的庙宇。可以说,在过去,凡是有杨姓人聚居的地方,就有“飞山庙”。这种庙宇一般都二至三进的单层四合建筑,体积宽大,屋面盖青瓦,挑檐翘角;屋内...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