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天津渔业民俗(5)

语云2023-06-04

信仰

渔民信奉的神灵很多,有碧霞元君、龙王、大王(亦称“小白龙”),海神天后娘娘等。

拜祭海神娘娘

每年立春后,渔民们在第一次出海前要进行各种拜祭活动,祈求神灵保佑船行平安,鱼虾满舱。旧时,最流行的做法是:出海渔民先在自家的海神娘娘像前烧香、磕头,然后到渔船前进行祈祷;临行前要向海里撒些粮米等物,以喂饱海中鱼怪,使其不兴风作浪,让人们航行顺利;渔船起航时,要放鞭炮,以驱邪恶。比较隆重的拜祭海神娘娘活动是到天后宫朝圣。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海神娘娘诞辰纪念日时,渔民们无论多忙都要驾船到市内东门外的天后宫进香,参加皇会。那些渔商兼做的人在出海前也要到天后宫许愿,祈求人船平安返回。当时天后宫大殿曾悬挂着许多小木船模型,都是许愿者之还愿品。

跑火把

旧时,在除夕子夜时分,渔民们点着芦苇把子,由2个人扛着先跑遍各庙宇,而后再绕自家渔船跑一圈,称为“跑火把”。在去各庙朝圣途中,要铜锣开道,神旗和纱灯导引,边跑边高喊吉祥号子。渔民们对除夕跑火把的兴致很高,一是因火把是“火爆”的谐音;二是人们欣赏其景的壮观。为此,这一传统风俗盛行多年。后来,规模不断扩大,渔民们手举火把绕船跑后,还要绕村子跑,场面非常壮观。一些自认为正交坏运的渔民,故意让火把撞在自己身上,想借此烧掉身上的晦气,从此转运。

在举火把绕船跑的同时,渔民们还祭船,即在船头摆香案、上供,敲响6面铜锣,点亮4盏红灯笼,升起2面红色三角神旗,以求来年捕获到更多的鱼虾。

景忠山朝圣

景忠山位于河北省迁西县境内,距天津汉沽约3百华里。景忠山娘娘庙供奉碧霞元君,渔民们将其视为“万能之神”。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和十月十五,渔民们由渤海边长途跋涉到景忠山朝圣。每次会期1个月,提前10天出发。后由于四月十八前后正是大忙季节,去的人逐渐减少,而都集中在十月十五这一次朝圣。朝圣的渔民要按地域组成若干个会,每会少者五六十人,多则一二百人,大家推选出有威望的人作会头,负责会务,另推举分会头若干,分别负责探路、联系食宿、器具、财务支出等。行前3日朝圣者要净身。出发前还要到当地的娘娘庙拜庙,再到会头家去吃饭,曰“摆会”。

然后,起娘娘宝辇,在旗、牌、伞、扇、斧、钺、钩、钗的簇拥下围村子绕行一周后出发。朝圣途中每经过一地,都要到当地的庙宇中拜神,以求一路平安。朝圣者中称作“随会的”人,只烧香叩头求平安;称为“烧苦香的”人,多是还愿、许愿或向娘娘献供的男士。他们头上顶着娘娘神码儿,用细绳将神码儿拴住,绕过脖子,用嘴咬住。拜庙时要坦胸露背,更裤赤脚,背上还要套上一副马鞍,它与衔细绳(象征戴着马嚼于)一样都表示自己是娘娘驾前的马,一心侍奉娘娘。朝圣完毕,由会头带领返回。无论前去朝圣之日,还是回归故里之时,都有飞镲会负责迎送。

贴吉庆联语

旧时,渔民过年习惯在船上贴对联和条幅。在船头上多贴有“船头压浪”的条幅和“龙头生金角,虎口喷银牙”的对联;贴在舵后的是“舵后生风”、“船到鱼起”;贴在桅杆上的是“大将军八面威风,二军开路先锋,三将军开风挂角”等,表达了渔民们盼望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禁忌

由于渔民特殊的作业方式,更重要的是禁忌一些不吉利的言行。如:在船上忌说“翻”字,因而把帆船称作“篷船”。在船上烙饼,一面熟了,不说“翻过来”,而说“划过来”,吃鱼时忌说“死”字,如果船上死了人,要说“漂了”。此外,“倒”、“沉”、“扔”等字音都是渔民所忌讳的。又如:在船上,锅碗瓢盆等容器不能扣着放,否则,预示着渔船有凶兆;渔民吃鱼,要吃全鱼,忌剩鱼头,忌用筷子压鱼尾和翻个儿;吃饭时,只准吃自己面前的鱼或菜,若伸筷子夹别人面前的菜,就叫“过河”,船老大要立即把过河筷子夺下,扔到海里去晦气;吃完饭,不准把筷子横在碗上,这是渔船搁浅的象征;忌渔民站立船头或在船头大小便;忌风大和神灵诞辰日出海。

另外,与女人有关的禁忌更多。最流行的说法是:“女人上船船准翻,女人过网网必破。”特别是孕妇,一旦迈过渔网,即使是新网,也要扔掉。后来,为了生活,内河渔民没有房屋,以船为家,不得已将女人带上船,让女人料理家务,要求女人不许进桅舱,不许随便拿船上的生产工具和摸男人的东西,更不能动供奉神灵的物品,如有违忌,就会遭到全船人的指责。

渔家妇女在出嫁时也有规定,过嫁妆要在晚上,而且将嫁妆遮挡严实,不得见一点天日,出嫁的时间也是在天不亮时,有“黑来黑去不见天”的说法。在冬季,倘若渔船因故不能上岸,要在海上和外埠过冬,船上的已婚妇女,不论天气多么寒冷,身上也不能着棉衣棉裤,以示与丈夫同寒共苦。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