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天津渔业民俗(3)

语云2023-06-04

水产

天津水产几品颇多,渤海湾一带盛产鱼虾蜃蛤,海河流域盛产淡水鱼类,再加上池塘、洼淀的人工养殖,在中国沿海城市名列前茅。鱼类水产主要有:孔鳐(老板鱼)、勒鱼(鱠鱼)、青鳞鱼(青皮)、黄鲫(麻口鱼)、风鲚(刀鱼)、银鱼、青鱼、草鱼、翘嘴红鮊(噘嘴鲢子)、三角鲂、团头鲂(武昌鱼)、长春鳊(鳊鱼或连子鱼)、黄姑鱼、银票鱼、银锢、大鳍刺、花鮕(花麻叉)、麦穗鱼(罗汉鱼)、鲤鱼(拐子)、鲫鱼、白链(胖头)、泥鳅、黄颡鱼(嘎鱼)、黄鳝、鲻鱼(白眼)、梭鱼(红眼)、鳜鱼(花季鱼或桂鱼)、小黄花、银鲳(平鱼)、纹缟段虎鱼(虎头鱼)、偏口、高眼鲽、鳎目鱼、马面晃虾、对虾、紫蟹等。民间曾有“天津卫三宗宝,银鱼紫蟹大红袄”之俗语。

银鱼长约三四寸,无鳞,青白色,透明,只有一根嫩脆的骨刺,眼睛银色,故称其“银鱼”。旧时,所产银鱼统称“卫河银鱼”,以产于卫河(南运河)者最佳,其中以老三岔河口所出的银鱼最为珍贵。后来,随着天津工业的发展,水源污染日益严重,卫河银鱼逐年减少,以至绝种。近年来,由于注意综合治理,银鱼在东郊养殖成功。紫蟹和银鱼一样,都是在海水中孵化,在河水中生长。紫蟹属河蟹类,个小,脐圆,外形狰狞,以宁河县所产的紫蟹为佳品,明清时代是进京入宫的贡品之一。

宁河县处于各河流的入海地带,每到秋末,紫蟹从沟渠爬入大河中,再由大河进入海口甩子。第二年春季蟹子孵化成子蟹,再顺着大河爬入沟渠,到夏秋长成。紫蟹活到冬令也很难得,这时候,它身上积蓄了大量的蟹黄,丰厚异常,蟹盖儿上呈现出一层紫色的厚膜,故称之“紫蟹”。旧时的除夕夜,天津人喜欢用蟹黄包饺子作为年宴。

捕捞

天津地处渤海湾沿岸,有长达150多公里的海岸线,渤海湾成为沿海渔民的天然渔场。少部分渔民有时也到大连和庙岛附近的沿海去捕捞。每年春天,渔汛一出现,渔民们便驾船出海捕捞。一次出海时间最多为半个月,一般为二三天或当日往返。春季,是渔民捕捞对虾、黄花鱼等名贵水产的黄金季节。立夏以后,水产最为齐全,这是渔民们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

打冷场

冬季,停止出海,到岸上生活、休整。男人们维修渔船渔具,女人们织补网具,为来年做准备工作。但也有少数渔民为生活所迫,在春节前驾船出海作业,渔民们称其为“打冷场”。

鸣锣惊鱼

鸣锣惊鱼即渔民用围网打鱼时,两只船同用一张渔网,下网后两船分头作圆形围绕,渔网合拢之际,锣声大作,两船人一齐高喊“一网打两船”的口号,形成一种热闹非凡的场面。呜锣的目的在于使鱼群上浮。锣声中,被围在网内的鱼群闻声游上水面,渔民及时收缩网底,把围网缩成一个敞口的口袋形,以防止鱼群从底部逃脱。鸣锣惊鱼,是从清代的酬神祭祀活动转变而来。

旧时,渔民们在捕捞收获以后,都要祭祀神灵,在神像前焚香叩拜。后来,为了使祭神活动更具喜庆气氛,又增加了鸣锣祭神。继而又将其引用到捕捞作业中,至今有些渔村仍然沿用这一捕捞方法。

捕蟹

渔民捕蟹、捉蟹的方法也很多,大体分为掏、摸、钓、照、布5种。蟹多时,沟渠边布满形状各异的蟹窝,用手可在窝中掏蟹;在稻田、沟渠里,则要双手摸索泥底摸蟹;钓蟹类似钓鱼,但没有钩,钩绳上系一块蛤螺肉,用1根寸半长的箭杆作漂儿,若漂儿一下沉,便将钓竿上提,把备好的捞笼伸到水下,待蟹出水想逃时,捞笼将其兜住;照蟹,是于夜间在河沟岸上置一盏提灯,蟹见光爬上岸,人们趁机将其捉住;布蟹是在沟渠里布一排篓,蟹会无意中爬入。

捯捯子

内河渔民以横贯天津市区的海河流域为捕捞的鱼场,他们以船为家,辛勤地在海河上漂泊劳作。即使是冬天,也要在海河上破冰捕捞,俗称“捯捯子”。如今,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靠海河捕捞为生的渔民渐渐结束了船上的生活,上岸定居,成为城市居民。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