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里有很多材质的的火锅,清代皇宫里的康熙、乾隆、慈禧太后都爱吃火锅。康乾盛世的千叟宴就是以火锅招待的,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为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火锅盛宴。北京进入寒冬腊月了,火锅是冬日里经常享用的美食。
火锅在清宫中又称热锅,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为组合式,由锅、炉支架、炉圈、炉盘、酒精碗5部分组成,可以同时上桌烧煮食物,也可单独用锅温食品。
另一种为锅中带炉,炉内烧炭火,能把水烧开,生鱼、生肉、蔬菜等放入沸水中可以煮熟。
自古以来火锅以铜质为主,但在清宫,也有少量珐琅、瓷器、银质的火锅,陶瓷、纯银、银镀金、锡、铁数种。
掐丝珐琅团花纹菱花式火锅
掐丝珐琅团花纹菱花式火锅,清晚期,高19cm,口径21cm,足径15cm。
火锅为菱花形,圈足,上附錾刻镀金的提手和螭耳。蓝色地锅身上饰红、黄、蓝、白等色团花纹,漫撒周身,疏朗而隽秀。
涮火锅,是中国人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据考证,东汉墓出土的镬斗即为火锅。至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
清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相传,他曾在宫中大摆千叟宴,慈禧太后也很喜欢吃火锅,火锅是她冬日里经常享用的美食。
因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所以自古以来火锅以铜质为主,但在清代宫廷,也有少量的珐琅、瓷器、银质的火锅,这些丰富的饮食器具无不体现着宫廷生活的奢华与精致。
银寿字火锅
银寿字火锅,清光绪,高30cm,直径32cm。清宫旧藏。
火锅银质,由锅、盖、烟囱、闭火盖组成,锅内带炉,可用于烧碳。火锅的闭火盖上雕有镂空“卐”字纹,锅体满布金银圆“寿”字、长“寿”字、蝙蝠纹等,寓“福寿万年”之意。此锅用料讲究,做工精细,造型完美,为清代晚期慈禧太后经常使用的火锅。
现在火锅一般都是电子炉的火锅了,很少有铜炉炭火的火锅了,味道跟老北京的过去已经相差太远了。
附
千叟宴席分一等桌和次等桌,等级不同陈设也有所差别。
一等桌每席摆有银锡火锅各一个,猪肉片一盘、煺羊肉片一盘、鹿尾烧鹿肉一盘、蒸食寿意一盘、炉食寿意一盘、螺狮盒小菜两个、筷子两只、另备肉丝烫饭。次等席的不同在于以狍肉替代鹿尾烧鹿肉。
由此可见清朝宫廷火锅中多荤菜,其中有常见的羊肉还有许多野鸡、狍肉、鹿尾等野味。狍子和鹿都产自东北等地。满清贵族对野味的偏爱很可能与他们早期的生活环境相关。
慈禧太后最爱的是“菊花火锅”,顾名思义,菊花火锅的最大亮点就在锅里有菊花。制作菊花火锅并不难,只要在普通火锅上撒上菊花瓣就好了,至于是金菊还是白菊就看个人喜好了。
慈禧太后爱吃菊花火锅的理由大概就是菊花能清肺肤,美容养颜。慈禧这样一吃火锅,上层妇女也纷纷吃了起来。
《宫女谈往录》中宫女回忆吃火锅时说到,“从十月十五起,每顿饭添锅子,有什锦锅、涮羊肉,东北的习惯爱吃酸菜、血肠、白肉、白片鸡、切肚混在一起。我们吃这种锅子的时候多。”“也有时吃山鸡锅子。反正我们有三个整月吃锅子。”这样看来宫廷的日常火锅还是比较接地气的。其中提到的血肠,其实就是装有猪血的猪肠,将猪血兑上温水放上调料灌入猪肠内即可制成。
传说畲族的祖先是狗头王,人身狗头。为什么人身狗头呢?古时候,高辛帝宫中有个左耳奇大的大耳婆。一天,高辛帝请医生替大耳婆治耳朵。医生却在耳朵里扣出一颗蛋来,群臣把蛋拿到宫中的一个楼上。天上的凤凰领着地上...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