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正月十六,蓬莱市民都要到蓬莱阁天后宫给海神娘娘过生日,祈求娘娘保佑平安、幸福、风调雨顺。到今天为止已有一百多年,逐渐演变成蓬莱传统的民俗盛会。
蓬莱阁庙会源于人们对海神娘娘的朝拜,沿袭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海神娘娘,也称天后,行善济世,常在海上救助遇险渔民,人们非常敬仰她。蓬莱当地相传正月十六是海神娘娘的生日,因此蓬莱沿海地区便有正月十六为其祝寿的习俗。这在早期仅是一种祈福活动,到了宋朝经济社会繁荣,加之蓬莱阁、天后宫等建筑群的兴建,活动内容逐渐丰富,周边村落纷纷组织戏班、秧歌队到天后宫对面的戏楼、广场献艺表演,节日气氛日益浓郁,逐渐形成了蓬莱阁庙会。当地有“正月十六赶庙会”、“蓬莱阁上逛庙会,一生富贵又平安”之说。
庙会当天,人山人海,有到天后宫朝拜海神娘娘,祈求出海平安,满载而归的;有进龙王宫朝拜龙王爷,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有到子孙殿祈求观音送子,儿孙满堂的;也有祈求八仙保佑全家消灾免祸、健康长寿的……人们怀着虔诚的心情,进香膜拜、求签许愿。殿里殿外人潮涌动,袅袅上升的烟火更给蓬莱阁增添了神秘色彩。
蓬莱阁庙会盛名远播,吸引了周边县市的文艺表演团体前来助兴,天后宫戏台的京剧、吕剧轮流上演,小广场上踩高跷、扭秧歌、跑花船(旱船)、舞龙灯、舞狮子等也一一登台亮相。人们给天后娘娘进香后,扶老携幼,夫妻相伴,赶会看戏,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人们逛完庙会,还会到附近探亲访友,到处洋溢着浓浓的乡音亲情。
随着庙会的兴盛,也催生出蓬莱阁下繁盛的小商品市场,那些特色工艺品和日常用品依弯曲的街道摆成长龙,琳琅满目,人群熙熙攘攘,叫买叫卖,热闹非凡。民间特色小吃更是庙会中的亮点,那软糯细滑的元宵、质白细嫩的豆腐脑、香味扑鼻的面鱼令人馋涎欲滴。最具特色的当属闻名天下的蓬莱小面,劲道溜细的小面,地道浓郁的传统鱼卤,一张小木桌,几只小马扎,人们围坐在一起,三口两口下肚,嘴里回味无穷,直至尽兴而归。
蓬莱阁庙会延续了两千年的古城民风,缘海而生,依阁而盛,汇集妈祖文化、民俗文化、商贸文化、饮食文化于一体,它深深地融入了蓬莱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里。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
“飞山庙”曾经是城步常见的一种庙宇,也是中国中部和南部过去常见的庙宇。可以说,在过去,凡是有杨姓人聚居的地方,就有“飞山庙”。这种庙宇一般都二至三进的单层四合建筑,体积宽大,屋面盖青瓦,挑檐翘角;屋内...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