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河南淇县田迈造像

丹彤2024-03-20

河南淇县田迈造像

田迈造像,俗称石佛,位于淇县城东8公里石佛寺村,因田迈造像,故名。

石佛寺为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创建。明洪武三年重修,现存座北朝南大一座为清光绪十六年又重修的,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造像巍立殿中,通高3.34米,碑身高2.75米,厚0.14——0.20米,座高0.64米。石刻整体呈莲花瓣形,顶部略残,为北魏太和十八年至正光五年(公元494——524年)的作品。造型生动,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在全国也会罕见,河南省政府曾在1936、1976年两次拨款维修大殿。

淇县高村镇石佛寺村北魏田迈造像整体为莲瓣形,是以田迈为首的包括当时的官史、贵族、僧人、平民等佛教信徒捐钱雕造。上面刻有释迦牟尼、弥勒佛、文殊菩萨、飞天、日、月、龙、狮、礼佛图等,内容丰富,物像众多,有的画面十分罕见,对研究我国佛教史和佛教造像艺术,具有很高的价值。

2013年5月3日,国务院将淇县高村镇石佛寺村的北魏田迈造像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什么叫田迈造像?造像内容是什么?究竟有什么价值,为何能成为“国保”?

田迈造像是佛教的产物

田迈是一个人,是佛教的忠实信徒,由他出钱在一块大石头上雕造了与佛教有关的佛、菩萨、飞天、供养人等像,故名田迈造像。田迈造像是佛教的产物,所以先来了解一下有关佛教的一些常识。

两千多年前,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净饭王有一个儿子叫乔达摩·悉达多,这位太子自幼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他善骑射,博学多艺,也富于沉默思考。后来他看到人们生、老、病、死,为之非常感伤和苦恼。当他从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门那里听到出家可以解脱生死病老的道理,便萌发了出家修道的想法。他29岁时,不顾父王的多次劝阻,毅然离开妻儿,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他曾穿树皮、睡牛粪,在树林里苦行6年,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成了佛。因为他是释迦族人,又是牟尼即贤者、圣人,故尊称他释迦牟尼。他成佛后便开始他的传教活动,因此他成为佛教的创始人,也是佛祖。

佛教的核心是抑恶扬善,它的宗旨和目的是拒做坏事,多做好事,实现解脱烦恼,脱离生死轮回,终入无忧无虑、极度快乐的天国世界。释迦牟尼有很多弟子,著名的是阿难、迦叶等,佛像中有各种不同的手势,表示各种教义。如曲臂上举于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手掌向外,表示佛为救济众生的大慈心愿,能使众生心安,无所畏惧,所以称为无畏印。右手覆于右膝,指头触地,以示降伏恶魔,叫触地印或降魔印。相传释迦牟尼在修行成道时,有魔王不断前来扰乱,后来释迦牟尼以右手指触地,令大地为证,于是地神出来证明释迦牟尼已经修成佛道,终使魔王惧伏。佛像头部和身后的头光、背光有圆形、火焰纹等,分别代表着圆满、光明清净和吉祥之意。很多佛像结跏跌即盘腿坐在莲花座上。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佛教把莲花看成圣洁之花,以莲喻佛,象征在生死烦恼中出生,而不为生死烦恼所干扰。佛教把头发认为是无限的烦恼和无限的生活恶习,所以出家的男人称和尚和比丘及出家的女人称尼姑和比丘尼都被剃发而成为光头。菩萨是未出家而修行成果的贤人,著名菩萨有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文殊菩萨一般是为骑狮像,有的手执金刚剑,意即斩断烦恼,威慑恶魔。观音菩萨也叫观世音菩萨,世间一切遇难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该菩萨的名号,菩萨就会及时听其声音而前来相救。

正面高浮雕释迦牟尼和飞天等像

田迈造像,也可以称为田迈造像碑,由石灰岩雕造。通高331厘米,碑高272厘米,宽110厘米—128厘米,厚18.5厘米—34厘米,座高59厘米,宽110厘米。造像整体呈莲瓣形,顶部略残,当地群众进行了修补。正面雕释迦牟尼,头顶有肉髻,面相清瘦为长方形,大耳贴面,表情宁静肃然,有圆桃形头光,头光内饰莲瓣。颈饰三道蚕纹,内穿僧祇支即内衣,外穿双襟下垂式通肩大衣,下着裙。左臂下垂,手指向下,施与愿印。右手屈肘于胸作无畏印。光足立于方形台座上,左、右分别是普贤、文殊菩萨,头部均残,当地群众做了修补,颈部悬有项链,缨络至胸前。在二菩萨上方,从释迦牟尼身后伸出两颗菩提树,枝叶繁茂。菩提树上方各雕一龙屈身回首,口衔莲花,莲花上坐一尊禅定坐佛。

释迦牟尼头光上部,雕一佛坛,坛基饰覆莲座,座上雕七尊禅定坐佛。坛上雕释迦和多宝二佛并坐。其左右和上部雕七身飞天。飞天上身赤裸,锦带在身后形成桃形,下着长裙,双足外露,小腿曲回,身躯呈U形。下四身飞天双手握乐器或吹或弹,上方三身飞天拖一宝塔。以上均为高浮雕。飞天婀娜多姿,是为佛献花、供宝、奏乐、歌舞。在天宫中飞翔的神。

背面线刻“邑老田迈”铭文和弥勒佛像等

造像碑背面为平面减地阴线刻。上部刻弥勒在树下成佛的龙华树,树干粗大,枝叶繁茂,从最上端两枝叶间残存的两只鸟腿和右边枝叶间一条弯曲的蛇身看,此处原有一衔蛇之鸟,惜鸟身部分残缺。龙华树之根部左右各伸出一枝忍冬,攀绕数枝向外侧延伸,有茄形果实。在靠近左右外侧的果实上,各有一只长尾鸟在啄食果肉。树下线刻 盝顶屋形龛,盝顶两端刻龙生第九子的鸱吻。斜脊鸱吻的内侧,左边刻一飞天,右边刻一比丘。左右边拱的上方各刻一天人双手托一圆轮。右边圆轮内刻一只展翅的三足乌。

《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后汉书·天文志》刘昭注:“日者阳精之宗,积而成乌,象乌,而有三趾”。从文献记载中可知,圆轮内有三足乌者当是日即太阳。左边圆轮内刻蟾蜍。《淮南子·精神训》:“月中有蟾蜍”。 张衡《灵宪》:"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意即嫦娥偷吃了王母娘娘的长生不老药以奔月,没想到到了月宫竟变成了蟾蜍。因此说有蟾蜍的圆轮象征着月亮。拱额内饰刻帷幔,龛内刻后继释迦牟尼之佛位的弥勒佛。

弥勒左手作触地印,右手施无畏印,交足而坐,足下踏一地神。龛之左右各刻为建造佛像捐资、捐物和出力的供养人三组,每组两人,一主一仆。主人身材高大,仆人矮小。前两组供养人一侧分别刻写“比丘僧道济”和“比丘僧惠广”文字,最后一组供养人前刻有“邑老田迈”铭文。龛的右边刻有管理佛殿的负责人的名字及“佛殿主吴李生”等。弥勒佛下方遍刻供养人像8排,自上而下第一排刻12人,第二排11人,第三排16人,第四排15人,第五、六、七、八排各13人。旁刻有供养人名字,有“邑子吴如”,“邑子李客生”、“邑子赵继伯”“开佛光明主吴檀越”等。

两侧面和碑座刻龙、礼佛图等

礼佛图是表现佛教信徒对佛敬奉、顶礼膜拜的场景和图像。维那,又叫都维那,是寺院中掌管众僧杂事的僧官。造像碑左侧面,上部为四足青龙,其下是礼佛图,并刻有“邑子吴惠”、“邑子吴显珍”、“维那李盖世”礼佛的人名。碑右侧面上部亦为四足青龙,下有:“威远将军辽城县太守吴头”礼佛人名字和礼佛图。碑座刻有两组礼佛图,左边为“都维那吴显望”,右边为“都邑主吴发柱”。

结束语

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国后广为流传,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兴盛开花,唐代达到了高峰。佛教徒把捐造佛像作为祈福消灾的最大功绩。信佛拜佛的人上至皇帝,下至贫民。北魏孝文帝兴建佛寺,以建功德。唐太宗开凿洛阳龙门奉先寺,建造17米高的卢舍那大佛,皇后武则天为此捐献了两万贯粉钱,以求国泰民安。从田迈造像上的铭文、礼佛图和供养人像的衣着打扮来看,田迈造像是以田迈为首的包括当时的官吏、贵族、僧人、平民等众多佛教信徒捐钱、捐物和出力所建,其中有一、二品官吏,有“威远将军辽城太守吴头”四品官员。

田迈造像背面线刻天人拥抱日月的画像在造像和石窟寺中甚为罕见。它是当时人们视死如生、灵魂升天思想所营造的理想的天堂幻境。释迦牟尼颈部浅刻的三道蚕纹和碑背面线刻的衔蛇之鸟,在同时期的造像中为仅见。该造像中多处出现护法的龙的形象,除龙门石窟外,只有田迈造像仅有。该造像雕刻有释迦牟尼、弥勒、文殊菩萨、龙、狮、鸟、日、月和众多供养人及礼佛图等,内容丰富,物象众多。每一个画面都有一个说法和可讲的故事。

根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和造像的特点,田迈造像应在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至正光五年(公元524年)之间所雕造。它为研究我国佛教史和北魏时期的美术、书法、佛教造像艺术,具有很高的价值。成为“国保”理所应当。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