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延毅(1903~1992)原名沈延蓉,字剑津,又字公卓、攻昨,号述菊、天行健斋主。盖平县城东熙台子村(今盖州市东城办事处古台子村)人。父亲沈庆飏能文章、善书法,尤长诗歌,曾撰写《盖平县乡土志》,还曾任盖平县劝学所总董,是盖平县名绅。沈延毅自幼跟父亲临名家字帖,对欧、褚、颜、柳诸家都悉心临摹研习。在私塾和中学读书时,日间读四书五经,晚间习摹汉隶、魏碑,常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15岁时,便被称为小书法家,17岁时,以能书善画闻名乡里,登门渴求墨宝者,超过其父。
沈延毅18岁时,父亲得知近代中国的碑学大师康有为寓居大连,便携子前往拜见。年逾古稀的康有为非常喜欢这个风华正茂、身高体健、学识广博、谈吐儒雅的学生,对其精心教授,点拨导引。沈延毅每天为老师磨墨理纸,亲睹老师的点画运笔之妙,深有领悟。临别之际,康有为嘱他要上追秦汉,以求格调高古,并以手迹两幅相赠。沈延毅辞别大师返乡后,便将家藏魏碑旧拓,披览临写,悉心揣摩,熔铸成独具特色的北碑风格。
19岁时,就读于民国大学、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在吉林道尹公署任职,又在中东铁路督办莫德惠处司文书之职。光复后,曾任东北生产管理局秘书处处长。解放后,曾任辽宁省博物馆研究员、沈阳市文史馆馆长。“文革”期间,被下放农村插队落户。1978年落实政策回城,任辽宁省政协常委、沈阳市政协常委、辽宁省书法协会会长、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华诗词学会顾问等职,为辽沈地区的文史研究和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沈延毅的书法博采百家,以欧、柳、颜、褚为基础,步入魏碑一途,造诣精深,独成一体,既有强悍无谓的丈夫气,又有端庄威正的庙堂气。
其书法作品风格拙媚相生,苍劲古拙兼带雄健,深邃含蓄飘逸洒脱,看不出丝毫的刻板和造作,在气象万千中包容世事的沧桑。他的艺术风格已达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在中国书法史上成为当代中国书法北方的开派大师。
沈延毅是当代著名书法家、诗人、爱国人士,为国内屈指可数的书法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书艺精湛,文笔稳健,参与广泛的社会活动和海峡两岸及中外文化交流,为国家和故乡争得了荣誉,声名远播域中海外乡里民间。
沈延毅先生秉性刚毅,志趣高远。热爱祖国、人民,爱家乡,眷故里,始终保持着民族气节和文人傲骨。他的作品和高风亮节在各地都有教深的影响,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晚年,他的魏体行书更臻精道,沉稳工致,点画精熟,炉火纯青,耐人寻味。特别是十年“文革”结束后,已是古稀之年的沈延毅以炽热的激情投入到书法创作中来。中国书协主席启功诗赞曰“白山黑水气葱茏,振古人文大地同。不使龙门擅伊洛,如今魏法在辽东。”
沈延毅学识渊博,在文史和古典诗歌创作方面均卓有建树。他一生作诗无数,多为触景生情,抒怀遣兴,作后不加整理留存,散失较多,现存约有几百首。1989年3月10日,辽宁省诗词学会在沈阳成立。86岁高龄的沈延毅被聘为名誉会长。
1992年,沈延毅去世后,遵其遗愿,后人将其葬在盖州青石关上。盖州市政府在青石关立碑志念,并在盖州城内设立了沈延毅纪念馆。
沈延毅纪念馆位于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市老城区的鼓楼办事处旧址。
沈延毅纪念馆的馆址几经选择,定于盖州古城区中心的原鼓楼办事处旧址。原馆址为“臧家老宅”,距今有150年历史。为辽南四合院建筑,是臧荣涛家族祖宅,此人现居香港。解放后臧荣涛先生怀着爱国爱家爱乡之情感,委托其子臧文昌先生把这所四合院无偿捐献给盖州市人民政府。后一直作为各级政府的办公机构,2002年由市政府决定改为沈延毅纪念馆。它与盖州古文化标志性建筑上帝庙、钟鼓楼、明清一条街古建筑连成一线,构成盖州市内独具特色的风景。
该馆占地总面积1311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90平方米。建成后的纪念馆分四个展馆,分别放置沈老生前铜像、各界名人题词、沈老生前照片及遗物、沈老誉满全国及世界的书法真品。盖州市的近2000多件文物也要在这里一起展出。
纪念馆正门上有我国现任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的亲笔题词“沈延毅纪念馆”。2003年10月25日,在沈延毅老先生的百年诞辰之日,沈延毅纪念馆正式开馆。
纪念馆馆址建于民国初年,极具有辽南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做工精细,是盖州地区目前保留最为完整的民居建筑之一。正房、门房各7间,东、西厢房各5间。经修缮后,恢复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现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沈延毅纪念馆,是一座具有辽南风格的四合院,古朴、典雅,浓郁的书香扑面而来。大门为古民居风格,门前置石鼓,大门为木制对开,门上置门钉和门环。正房为主展室,东、西厢房为副展室,门房为接待室。院内青砖铺路,甬路通向各展室,栩栩如生的沈延毅汉白玉雕像矗立院中,甬路两侧的花坛内群花争艳。主展室内陈列着沈延毅先生各个时期的作品,一幅幅风华绝伦的书画,让人体味恬静中的灵动和淋漓中的雄健。
沈延毅的遗物让我们看到,在艺术上德高望重,日常生活中却是相当的简朴和清贫。一把老式沙发、一副高度近视眼镜、一把旧茶壶、一根磨破皮的老拐杖。这里复原了沈延毅当年创作时的画室,文房四宝还是按当时的位置摆放,1:1比例复原的沈延毅蜡像令其家人、朋友和学生们惊叹不已,仿佛沈老不曾逝去。副展室主要陈列沈延毅与家人、朋友不同时期的照片,利用影像资料介绍他的创作生活和社会活动。按1:10的比例微缩了沈延毅故居,呈现出巧夺天工的神奇。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
达斡尔族是一个民族特点非常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达斡尔族长期以来的饮食文化方面表现出的爱吃“库木勒”,即柳蒿芽,后又成功地创办了“库木勒”节,把这种饮食文化现象转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举,就颇有自己的独到...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具...
人类和所有生物都需要空气生存,受过污染的空气对人体是有害的,好的空气质量能带给人更高的生活质量,大多人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大家知道世界十大空气质量最好的国家吗,现在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一下吧。世界十大空气...